【精品解析】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14:50:03

文档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七上·南皮月考)伴随□□□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并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动物化石,有40余种,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材料中的“□□□”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北京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
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
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与生活地区。
2.(2024七上·南皮月考)范文澜《中国通史》中写道:“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一九二九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这种猿人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由材料可知,北京人(  )
A.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B.完全具备了现代人特征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C项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且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项;
北京人还没有完全具备现代人的特征,排除B项;
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火说法错误,北京人学会保存火种,会用火,但是不会制造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上·南皮月考)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相比,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陆生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  )
A.已经学会群体狩猎 B.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
C.生产工具制作精细 D.活动范围深受地理限制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陆生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不仅会狩猎陆生动物,还会捕鱼,已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水域。由此可看出,山顶洞人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B项正确;
题干强调是山顶洞人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无法体现“群体狩猎”,排除A项;
题干强调是山顶洞人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生产工作制作精细无关体现,排除C项;
题干强调是山顶洞人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深受地理限制”在题干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2024七上·南皮月考)爱美之心远古有之。山顶洞人已有爱美意识,是因为我们通过遗迹知道他们(  )
A.掌握磨光技术 B.会用骨针来缝制衣服
C.掌握钻孔技术 D.会用装饰品装扮自己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山顶洞人已有爱美意识”,结合所学可知,在山顶洞人的遗迹中发现了装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会用装饰品装扮自己,产生了爱美意识,D项正确;
穿孔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来缝制衣服,这与爱美意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
5.(2024七上·南皮月考)半坡遗址中的许多发现令人震惊。半坡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在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这一发现证明了半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小米
C.最早种植水稻 D.使用铁制农具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半坡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在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俗称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粟籽表明,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粟的栽培技术,B项正确;
人工取火的技术在更早的原始人类阶段就已经掌握,不是半坡遗址出土粟籽所能证明的内容,排除A项;
水稻主要在中国南方种植,而半坡遗址位于北方,且出土的是粟而非水稻,排除C项;
铁制农具的使用出现在春秋时期,与半坡遗址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6.(2024七上·南皮月考)如下图是在浙江某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它们的所有者最有可能是(  )
A.半坡人 B.龙山人 C.大汶口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遗址中有大量水稻遗存,故题干中的碳化稻粒的所有者可能是河姆渡人,D项正确;
半坡人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与题干中“浙江”不符,排除A项;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龙山人和大汶口人都属于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粟作农业,与题干“稻粒”不符,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7.(2024七上·南皮月考)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这表明仰韶先民(  )
A.能够养蚕缫丝并制作丝织品 B.过着原始农耕的生活
C.是我国最早制作丝绸的人 D.是我国的“人文始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可知,蚕茧和丝织品残片的发现直接证明了仰韶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和制作丝织品的技术,A项正确;
原始农耕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题目中的考古发现主要与丝织技术相关,与农耕生活的直接联系不明显,排除B项;
虽然仰韶先民的丝织技术发达,但无法仅凭这些发现就断定他们是最早制作丝绸的人,排除C项;
人文始祖通常指的是对中华文明有重大贡献的祖先,如黄帝、炎帝等,与丝织技术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仰韶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8.(2024七上·南皮月考)下列各项能够反映良渚人生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9.(2024七上·南皮月考)《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情况,而西周遂公盨(xǔ)的发现则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这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由此可知(  )
内底铸有铭文98字,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献
A.古代传说就是可信史料
B.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C.传说都有考古发现印证
D.考古学是人类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底铸有铭文98字,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西周遂公盨(xǔ)的发现则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可知,《尚书·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的情况得到考古发现“遂公盨”的印证,说明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B项正确。
古代传说不是可信史料,排除A项;
传说都有考古发现印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考古学是人类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上·南皮月考)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投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益将王位让于启
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D.禹直接传位于启
【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帝禹以天下投益,益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的记载,最终都是启获得了王位,C项正确;
A项只有《战国策·燕策》符合,排除A项;
B项只有《史记·夏本纪》符合,排除B项;
由于《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的记载有差异,故不能确定是否是“禹直接传位于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2024七上·南皮月考)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故A符合题意;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商朝、西周和东周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12.(2024七上·南皮月考)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中所叙述的制度(  )
A.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B.大大扩展了商朝的统治区域
C.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政权
D.确立了夏朝的统治秩序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3.(2024七上·南皮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建筑的名称并分析建筑构造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 通过这场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之后和黄帝部落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其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苗蛮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和原来在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融合。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
(3)【教材变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的名称,并分析“华夏时代”形成的特点。
【答案】(1) 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
(2) 建筑名称:图一为干栏式建筑,图二为半地穴式建筑
原因:自然环境不同。
(3) 名称:阪泉之战。
特点:华夏族由众多民族在战争、交流中不断融合形成。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说明:根据材料一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骨耜的变化,可得出生产效率提高,反映生产力的发展。
(2)建筑名称: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图一为干栏式建筑;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内有灶坑,图二为半地穴式建筑。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属于南方地区,多雨潮湿,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较长江流域更为干燥,风沙大,冬季气温低,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既冬暖夏凉,又可以房屋野兽侵袭。
(3)名称:根据材料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之后和黄帝部落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14.(2024七上·南皮月考)探究题。
(1)【以德服众】
材料一古书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对百姓十分关心,部落如有人挨冻受饿,他京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渔的地方,人们受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才德举人】
材料二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 ”。
材料二中”__________”内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3)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推举领导人的办法,到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吗?请结合实际大胆说一说你的想法。
【答案】(1)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心百姓,处处以身作则等。(2)禅让。(3)提示:可结合学生选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实际来谈,也可以结合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来谈。突出强调这一制度的优点:强调领导者要德才兼备,注重先对未来的领导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考察等。
(1)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心百姓,处处以身作则等。
(2)禅让。
(3)提示:可结合学生选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实际来谈,也可以结合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来谈。突出强调这一制度的优点:强调领导者要德才兼备,注重先对未来的领导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考察等。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尧舜禹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2)本题考查禅让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3)本题答案开放,关键是要言之有理。原始社会末期采取禅让制推举领导人的办法,到现在还有借鉴意义。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有利于民主的发扬;无借鉴意义,可以从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来分析禅让制不适合当今社会,时过境迁,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和社会状况远不如现代社会,禅让制也没有了可借鉴的意义。
【点评】禅让制的实质是民主推选,推选贤德之人,这种办法我们今天可借鉴的主要是这两点。禅让制作为尧舜禹时期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15.(2024七上·南皮月考)【新考向】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却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耶盟中的首领地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
(1)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这是否是社会的进步?请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依据。
材料二 夏朝最后的统治者名桀,生活奢侈腐朽,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社会矛盾尖锐夏桀自认为国力雄厚,因而对贤良忠臣的劝诫拒不纳受,导致一些大臣在失望而又绝望之后去夏投商。为了打败夏桀,商汤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等,部落日益强大,并且得到了其他部落的支持,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率兵伐夏,夏亡,建立商朝。……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仗着国势强大,听不进劝谏,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使一些大臣暗地里投奔了周文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军展开决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
(2)夏、商灭亡的原因如出一辙,据材料二,归纳其原因,并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1) 是社会的进步。
依据: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
(2) 原因:①后期统治者奢侈腐朽;②依仗国力雄厚,狂妄自大,听不进劝诫;③统治残暴,激起人民反抗。道理: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贤君兴邦,暴君亡国;等。(答出一点即可)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1)观点:根据材料一中的“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可知,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来继承王位,代表的是社会的进步。依据:根据材料一中的“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随着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贫富分化出现,最终产生了阶级,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规律。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夏朝最后的统治者名桀,生活奢侈腐朽,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可知,夏商的亡国之君都是残暴之君,奢侈腐朽,他们依仗国力雄厚,狂妄自大,听不进劝诫,让贤才远离,实行残暴统治,失去了民心,激起人民反抗,最终自取灭亡。由此可知,夏商灭亡的主要原因为:①后期统治者奢侈腐朽;②依仗国力雄厚,狂妄自大,听不进劝诫;③统治残暴,激起人民反抗。道理: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内容可知,夏桀和商纣王残暴,失去了民心,最终亡国,商汤和周文王重用贤能,最终强大起来,这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贤君兴邦,暴君亡国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史实。
1 / 1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七上·南皮月考)伴随□□□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并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动物化石,有40余种,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材料中的“□□□”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北京人
2.(2024七上·南皮月考)范文澜《中国通史》中写道:“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一九二九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这种猿人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由材料可知,北京人(  )
A.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B.完全具备了现代人特征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火
3.(2024七上·南皮月考)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相比,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陆生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  )
A.已经学会群体狩猎 B.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
C.生产工具制作精细 D.活动范围深受地理限制
4.(2024七上·南皮月考)爱美之心远古有之。山顶洞人已有爱美意识,是因为我们通过遗迹知道他们(  )
A.掌握磨光技术 B.会用骨针来缝制衣服
C.掌握钻孔技术 D.会用装饰品装扮自己
5.(2024七上·南皮月考)半坡遗址中的许多发现令人震惊。半坡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在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这一发现证明了半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小米
C.最早种植水稻 D.使用铁制农具
6.(2024七上·南皮月考)如下图是在浙江某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它们的所有者最有可能是(  )
A.半坡人 B.龙山人 C.大汶口人 D.河姆渡人
7.(2024七上·南皮月考)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这表明仰韶先民(  )
A.能够养蚕缫丝并制作丝织品 B.过着原始农耕的生活
C.是我国最早制作丝绸的人 D.是我国的“人文始祖”
8.(2024七上·南皮月考)下列各项能够反映良渚人生活的是(  )
A.
B.
C.
D.
9.(2024七上·南皮月考)《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情况,而西周遂公盨(xǔ)的发现则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这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由此可知(  )
内底铸有铭文98字,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献
A.古代传说就是可信史料
B.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C.传说都有考古发现印证
D.考古学是人类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10.(2024七上·南皮月考)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投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益将王位让于启
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D.禹直接传位于启
11.(2024七上·南皮月考)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12.(2024七上·南皮月考)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中所叙述的制度(  )
A.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B.大大扩展了商朝的统治区域
C.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政权
D.确立了夏朝的统治秩序
13.(2024七上·南皮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建筑的名称并分析建筑构造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 通过这场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之后和黄帝部落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其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苗蛮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和原来在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融合。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
(3)【教材变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的名称,并分析“华夏时代”形成的特点。
14.(2024七上·南皮月考)探究题。
(1)【以德服众】
材料一古书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对百姓十分关心,部落如有人挨冻受饿,他京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渔的地方,人们受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才德举人】
材料二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 ”。
材料二中”__________”内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3)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推举领导人的办法,到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吗?请结合实际大胆说一说你的想法。
15.(2024七上·南皮月考)【新考向】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却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耶盟中的首领地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
(1)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这是否是社会的进步?请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依据。
材料二 夏朝最后的统治者名桀,生活奢侈腐朽,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社会矛盾尖锐夏桀自认为国力雄厚,因而对贤良忠臣的劝诫拒不纳受,导致一些大臣在失望而又绝望之后去夏投商。为了打败夏桀,商汤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等,部落日益强大,并且得到了其他部落的支持,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率兵伐夏,夏亡,建立商朝。……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仗着国势强大,听不进劝谏,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使一些大臣暗地里投奔了周文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军展开决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
(2)夏、商灭亡的原因如出一辙,据材料二,归纳其原因,并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
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
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与生活地区。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C项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且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项;
北京人还没有完全具备现代人的特征,排除B项;
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火说法错误,北京人学会保存火种,会用火,但是不会制造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陆生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不仅会狩猎陆生动物,还会捕鱼,已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水域。由此可看出,山顶洞人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B项正确;
题干强调是山顶洞人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无法体现“群体狩猎”,排除A项;
题干强调是山顶洞人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生产工作制作精细无关体现,排除C项;
题干强调是山顶洞人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深受地理限制”在题干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山顶洞人已有爱美意识”,结合所学可知,在山顶洞人的遗迹中发现了装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会用装饰品装扮自己,产生了爱美意识,D项正确;
穿孔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来缝制衣服,这与爱美意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半坡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在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俗称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粟籽表明,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粟的栽培技术,B项正确;
人工取火的技术在更早的原始人类阶段就已经掌握,不是半坡遗址出土粟籽所能证明的内容,排除A项;
水稻主要在中国南方种植,而半坡遗址位于北方,且出土的是粟而非水稻,排除C项;
铁制农具的使用出现在春秋时期,与半坡遗址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遗址中有大量水稻遗存,故题干中的碳化稻粒的所有者可能是河姆渡人,D项正确;
半坡人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与题干中“浙江”不符,排除A项;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龙山人和大汶口人都属于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粟作农业,与题干“稻粒”不符,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可知,蚕茧和丝织品残片的发现直接证明了仰韶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和制作丝织品的技术,A项正确;
原始农耕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题目中的考古发现主要与丝织技术相关,与农耕生活的直接联系不明显,排除B项;
虽然仰韶先民的丝织技术发达,但无法仅凭这些发现就断定他们是最早制作丝绸的人,排除C项;
人文始祖通常指的是对中华文明有重大贡献的祖先,如黄帝、炎帝等,与丝织技术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仰韶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8.【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9.【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底铸有铭文98字,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西周遂公盨(xǔ)的发现则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可知,《尚书·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的情况得到考古发现“遂公盨”的印证,说明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B项正确。
古代传说不是可信史料,排除A项;
传说都有考古发现印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考古学是人类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帝禹以天下投益,益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的记载,最终都是启获得了王位,C项正确;
A项只有《战国策·燕策》符合,排除A项;
B项只有《史记·夏本纪》符合,排除B项;
由于《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的记载有差异,故不能确定是否是“禹直接传位于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故A符合题意;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商朝、西周和东周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12.【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3.【答案】(1) 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
(2) 建筑名称:图一为干栏式建筑,图二为半地穴式建筑
原因:自然环境不同。
(3) 名称:阪泉之战。
特点:华夏族由众多民族在战争、交流中不断融合形成。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说明:根据材料一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骨耜的变化,可得出生产效率提高,反映生产力的发展。
(2)建筑名称: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图一为干栏式建筑;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内有灶坑,图二为半地穴式建筑。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属于南方地区,多雨潮湿,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较长江流域更为干燥,风沙大,冬季气温低,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既冬暖夏凉,又可以房屋野兽侵袭。
(3)名称:根据材料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之后和黄帝部落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14.【答案】(1)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心百姓,处处以身作则等。(2)禅让。(3)提示:可结合学生选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实际来谈,也可以结合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来谈。突出强调这一制度的优点:强调领导者要德才兼备,注重先对未来的领导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考察等。
(1)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心百姓,处处以身作则等。
(2)禅让。
(3)提示:可结合学生选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实际来谈,也可以结合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来谈。突出强调这一制度的优点:强调领导者要德才兼备,注重先对未来的领导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考察等。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尧舜禹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2)本题考查禅让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3)本题答案开放,关键是要言之有理。原始社会末期采取禅让制推举领导人的办法,到现在还有借鉴意义。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有利于民主的发扬;无借鉴意义,可以从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来分析禅让制不适合当今社会,时过境迁,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和社会状况远不如现代社会,禅让制也没有了可借鉴的意义。
【点评】禅让制的实质是民主推选,推选贤德之人,这种办法我们今天可借鉴的主要是这两点。禅让制作为尧舜禹时期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15.【答案】(1) 是社会的进步。
依据: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
(2) 原因:①后期统治者奢侈腐朽;②依仗国力雄厚,狂妄自大,听不进劝诫;③统治残暴,激起人民反抗。道理: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贤君兴邦,暴君亡国;等。(答出一点即可)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1)观点:根据材料一中的“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可知,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来继承王位,代表的是社会的进步。依据:根据材料一中的“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随着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贫富分化出现,最终产生了阶级,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规律。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夏朝最后的统治者名桀,生活奢侈腐朽,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可知,夏商的亡国之君都是残暴之君,奢侈腐朽,他们依仗国力雄厚,狂妄自大,听不进劝诫,让贤才远离,实行残暴统治,失去了民心,激起人民反抗,最终自取灭亡。由此可知,夏商灭亡的主要原因为:①后期统治者奢侈腐朽;②依仗国力雄厚,狂妄自大,听不进劝诫;③统治残暴,激起人民反抗。道理: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内容可知,夏桀和商纣王残暴,失去了民心,最终亡国,商汤和周文王重用贤能,最终强大起来,这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贤君兴邦,暴君亡国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