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18 09:0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八上单元复习训练·第二单元 过关测评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对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背景因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人民反抗的威胁 B. 列强侵略的逼迫 C. 清朝统治的危机 D. 资产阶级的斗争
2. (2015·浙江绍兴)1882年,李鸿章准备派人“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希望)稍分洋商之利”。由此可见(  )
A. 洋务运动注重学习西方技术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C. 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D.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最早创建的几支海军有(  )
①南洋 ②北洋 ③西洋 ④福建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 (2015·河南)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设同文馆,培养翻译、科技人才。这段话反映了(  )
A. 封建制度的根本变化 B. 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 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 D. 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创办
5. (2015·湖北黄石)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积极作用也不容抹杀,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  )
A. 培养了技术力量 B.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C. 引进了一批人才 D. 引进了新的生产力
6. 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像一块巨石,投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死水中。揭开其序幕的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光绪帝发布变法令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7. 小刚同学正在策划一次《近代风云话英豪》的图片展,其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人物肖像归入下列哪一栏目比较合适(  )
A. 禁烟运动的领袖 B. 洋务运动的代表 C. 戊戌变法的志士 D. 民主革命的先驱
8.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下列变法措施中直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开办新式学堂 D. 训练新式军队
9. 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117周年展开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戊戌变法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 戊戌变法时期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C.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D.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10. (2015·湖北恩施)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兴中会 B. 中国同盟会 C. 华兴会 D. 强学会
11. 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洋务运动
12. 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此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C. 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 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13. (2015·湖北孝感)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应理解为(  )
A. 宣传马克思主义 B. 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 在思想领域里开展新文化运动 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14. 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  )
A. 1924年
B. 1925年
C. 1926年
D. 1927年
15. 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 《新青年》 B. 《民报》 C. 《青年杂志》 D. 《每周评论》
16. 上图是小红同学的笔记,据此可以判断这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运动,下面对该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
①《新青年》是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 ②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这次运动也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④这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17. (2015·江苏徐州)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8. 新文化运动后期,一种新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人物中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19. 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下列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B.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C. 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D. 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0.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一条艰辛之路。这四条探索的道路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的相同点是(  )
A. 都向西方学习 B. 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
C. 都在寻求变法维新 D. 都接受三民主义
二、 材料解析题(共40分)
21.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 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6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 该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6分)
22.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步骤一:收集资料,感受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路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并举出B处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容。(任意2点即可,10分)
步骤二:整合知识,体验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成果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6分)
步骤三:感悟历史,中国近代化探索多困惑
材料二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6分)
参考答案
1. D 2. A 3. D 4. C 5. D
6.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虽未成功,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领导、参与了戊戌变法。故选C项。
8.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B符合题意。
9. D 10. B 11. B 12. A 13. B
14. B 解析:民国与公历的换算关系为加减1911,图片上显示的年份为“民国十四年”,故为公元1925年。
15.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由“1915年”“陈独秀”“创刊号”“青年……”等信息可联想到这一时期由陈独秀创办的刊物——《青年杂志》。
16. A 17. D 18. B
19.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
20. A 解析: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之处是都向西方学习。
21. (1)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
(2)变革封建官制。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22. (1)名称: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载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2)经济:如,洋务运动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政治: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思想:如,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
(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应当注意的问题:要根据国情来确定自己的近代化之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环境污染;在近代化过程中应当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近代化建设中要注意道德建设,防止道德沦丧(盲目追求财富、侵略掠夺、管理腐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