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一、选择题
1、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2、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3、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
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4、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人民日报》评论说: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 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上海五国机制”
6、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7、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8、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2所示照片中周恩来接待的外国客人来自于
A.缅甸 B.印度尼西亚
C.印度 D.巴基斯坦
10、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2、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奴应周恩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怖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主要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13、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C.20世纪6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初期
14、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A.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15、1950年,中国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 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材料二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他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摘自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
17、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对包括公众及公众舆论在内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延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面对英国使团希望扩大通商和割让岛屿等要求,乾隆皇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要“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吴伯娅《祝寿还是试探: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帝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列强就着手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和会,27个战胜国(包括中国)的代表1 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十巨头”会议)控制。和会持续了半年之久,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真正目的?对乾隆皇帝的回答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没有受到邀请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为什么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4)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外交方针或政策?分析新中国采取这一方针或政策的历史背景。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材料二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它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摘自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必要性。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历史学家在对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现代史进行整体化和多视角思考后,可以将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A”的年代。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的今天,这是“B”的年代。
材料二 几幅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图片资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A、B两个阶段世界格局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示新中国外交活动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2、【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使菲律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敌对转为友好。这种情况与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恰好相符。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很多亚非国家对中国持有敌意,周恩来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根据题干“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分,此时中苏关系恶化,处于20世纪60年代。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①体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一边倒”方针,不符合题干“克服……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的表现。
5、【答案】B
【解析】考查亚非国际会议。从“……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可知此时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殖反霸,选择B项。
6、解析:材料信息中所谓“准则”是指“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
答案:A
7、解析:A项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不符合2001年时中国的外交政策;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其中D最能反映这点。
答案:D
9、C
10、D
解析:①废除治外法权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取得的外交成果,排除包含①选项的。
11、A
12、D
13、C
14、C
15、C
16、(1)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希望“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在东北扩张势力。
影响:中国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矛盾激化;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2分。答任意两项即可给满分。)
(2)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3)外交政策:清政府实行“以夷制夷”的外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时期摒弃了冷战思维,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或睦邻友好合作政策)。
启示:外交政策要适合国情,维护国家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益;要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弱国无外交等。(2分。符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为必答内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7、(1)目的:打开中国门户,扩大英国对华贸易。
评价:一方面面对英国割让领土的要求,乾 ( http: / / www.21cnjy.com )隆皇帝予以断然拒绝,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抵制了殖民主义的侵略。但是,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打开中国的大门,闭关自守,又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
(2)原因: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革命;苏俄颁布《和平法令》,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巴黎和会是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账会议;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中。
(3)原因: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不惧列强淫威,据理力争,拒签和约。(任答两个要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4)政策:“一边倒”。
背景:“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美苏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格局,美苏开始“冷战”;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孤立新中国;苏联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答出两个要点即可)
18、(1)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对付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希望“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借地接路”,扩张在东北势力,因此威逼利诱清政府签订了该条约。影响:使俄国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他的势力范围;激化了日俄在东北地区的矛盾;清政府没有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2)国际:新中国成立后,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国内: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获得支援开展新中国经济建设,有必要加强与苏联的联系,建立同盟关系。
(3)外交政策:清政府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时期摒弃了冷战思维,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或睦邻友好合作政策)。
启示:外交政策要结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要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弱国无外交等(2分,结合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19、(1)A:“冷战、霸权、竞争与崛起”。
B:“争取和平与发展和改革”(4分,其他类似概括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外交活动:建国初期,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关系: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外交活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关系:美苏争霸过程中,中美同时受到苏联威胁,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外交活动:新世纪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关系: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多极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对国际局势作出科学判断,积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推进共同繁荣与发展。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