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18 08: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一、选择题
1、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应指
A.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终结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2、解读下列表格,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80 3755 1059
1985 3855 3840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 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③ 中国经济总体上还很落后④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一位美国总统说)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下列与美国希望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的是
A.美国出现经济萧条 B.美国已陷入越南战争泥潭难以自拔
C.尼克松竞选丑闻败露 D.美国在与苏联争霸过程中处于被动
4、下列言论中,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关的是①(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如果说历史能够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均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②(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认为)“在军事防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家自己来处理” ③(1969年中国军方讨论国际形势时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④(1972年中共中央转发的毛泽东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邓小平在中美建交谈判时说:“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们的观点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这表明
A.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B.美国愿意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C.中美双方迫切希望建立外交关系 D.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采取了灵活的方式
6、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7、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时曾说,非洲人民对我们有“德”。我们中国人讲究“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有“德”主要是指(  )
A.支援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B.支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支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斗争
D.支援我国国内经济建设
8、 下图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一个场景。出现此场景的原因包括
跨越太平洋的碰杯
①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②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③美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中苏关系的恶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右图是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1972年某期的一幅封面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对此封面画所含历史背景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中美结束对抗符合世界各国愿望
B.美国迫于形势变化放弃“冷战”思维
C.美国舆论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注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
10、右图是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1972年某期的一幅封面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对此封面画所含历史背景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中美结束对抗符合世界各国愿望
B.美国迫于形势变化放弃“冷战”思维
C.美国舆论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注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
11、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D.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2、新闻摄影照片可以见证重要的历史时刻。以下能见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照片是
13、下列事件中,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是()
A.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C.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D.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4、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的报告中说:“中国人是一个传统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说明美国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必要性
C、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D、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15、美国代表也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是美国代表针对下列哪一事件所说的?(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提案
D.中国成功参加万隆会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卷5,见《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当时为什么会实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
(2)漫画中近代海军与哪些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根据漫画指出制约近代海军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材料三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我们希望各方都能从雏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多做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的事情。
—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南海争议的办法及其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海洋权的认识。
17、上海,今日中国经济中心,世界大都市之一,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她的近代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缩影。
⑴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上海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两例。
⑵上海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列举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名称及其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她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具有“东方明珠”之美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⑶上海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舞台。有人说,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是在上海揭开的。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⑷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建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该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模式?该组织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
18、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三
图一:胡锦涛发表应对金融危机的演讲
图二: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作出郑重承诺
图三: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图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经济外交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关系到国际经济协调、世界和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交政策和行为。经济发展了才使国家的政治安全得以维护,而一国的经济外交,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周永生《经济外交》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
材料三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外交的基本特征。(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7分)
(3)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4分)
参考答案
1、A
2、【答案】A
【解析】考查中美关系及中美贸易的发展。从表中的时间跨度可知①②正确,从数据对比可知③正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表中则反映不出,选择A项。
3、【答案】C
【解析】 考察中美关系正常化 ABC属于中美正常化出现的背景。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 (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积极寻求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分析各选项①②③项符合题意,第④项是在1972年12月,与题意无关。
5、【答案】A
【解析】 考查中美关系的核心。材料反映邓小平以及中国人民的观点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选择A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言语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分歧,故A、B、C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共同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选D。
7、解析: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正是由于非洲国家的支持,中国才能以绝对优势的票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8、 【解析】C。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尼克松访华。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再加上这一时期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以及从六十年代开始的中苏关系的恶化;所以出现了图片中的场景。尼克松访华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排除①,故选C项。
9、C
10、C
11、C
【解析】
试题分析:“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而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说明美国外交上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又给自己留有余地,并没有言明确“中国”,排除ABD,C项正确。
考点:中美关系
点评:本题通过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知识点,实际上也考查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12、C
13、A
14、B
15、C
16、⑴消极影响:直接影响了沿海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没有真正起到防范倭患的作用;为后来的清朝所沿袭,演变成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更加封闭,更加孤立于世界,以致落后于西方。(回答其中两点即可,4分)
原因:政府实行贡赐贸易,反对私人对外贸易;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明朝消极抗倭的结果;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对外反映。(回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
⑵背景: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海疆的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本原因:腐败的政治制度。
⑶办法: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出发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认识:坚持对外开放,推进自由贸易,增强竞争意识;维护海洋主权,反对别国干涉我国主权。(4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7、 ⑴史实:《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日军进攻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等。(符合史实即可得分)。
⑵名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⑶依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⑷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区域合作模式。意义: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本题以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为主题组织三则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结合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原因,明确中国采取了相应的“一边倒”的方针;第(2)题是从中、美双方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第(3)题只要回答出70年代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即可;第(4)题,从参与联合国事务,多边外交,推进区域合作等角度归纳特点,明确综合国力是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冷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一边倒。
(2)由仇视到友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建交热。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综合国力。
19、解析:考查现代国际关系。 第一问考查材料阅读和归纳能力,从材料中经济外交的内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即可归纳经济外交的特征。第二问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是识记题,把握时间信息即可,有利因素从材料可以直接找出。 第三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答案:(1)经济外交活动为本国利益服务。(2分,答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外交手段同样给分)
(2)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2分)
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夺利害冲突。(5分)
(3)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人世界贸易组织。(3分)
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