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从单元的逻辑层次来看,本课隶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本单元既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延续;同时也为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本单元共包括第19课“辛亥革命”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两课内容。这两课在内容编排上按照时间线索展开,第19课主要勾画了辛亥革命展开的过程并分析了其历史意义;第20课讲述了中华民国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表现,两课之间构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 就第19课内容本身而言,本课主要按照背景-进程-影响的叙事逻辑梳理了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勾画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在第一子目中,教材按照阶级性质分别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在第二子目中,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救亡图存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在第三子目中,教材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辛亥革命的意义、性质和历史局限,以上便是第19课“辛亥革命”的全部内容。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对辛亥革命的进行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高中新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属于同类学习。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可能尚未完全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其背后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点拨和讲解。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抱有较高的热情,对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具体事件和其背后的意义与局限怀有较高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类型史料的呈现、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可以深化自身关于辛亥革命以及三民主义的知识结构,认识其历史意义并对其背后的局限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认识三民主义。 2.通过阅读教材,梳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通过合作探究、研读相关图文资料,辩证地认识辛亥革命。
重难点 1.深入利用时间轴及相关史料,学生能够说出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到辛亥革命的屈辱和抗争的历史变迁,概述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认识三民主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通过课堂学习讨论和课下练习,学生能够辩证地辛亥革命,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深入理解史料实证; 3.通过研读搜集到的相关辛亥革命的资料,认识和感悟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们的历史功绩,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 通过视频《阿Q正传》导入新课。学生活动 激发兴趣,提高注意力。设计意图借助视频为学生预习教材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教师活动 以阿Q的视角来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 设问: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设问: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表格等,从不同角度归纳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 提取教材信息,进一步讲述认识、辨析三民主义。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图片史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社会形势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梳理先前的救亡图存运动,帮助学生巩固先前所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介绍清政府的自救行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适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通过分析解读相关史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环节三:教师活动 设问:利用时间轴,梳理归纳武昌起义以及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设问:为什么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设问: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合作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你们小组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确定一种观点。学生活动 从教材及史料中归纳武昌起义以及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利用教材、图片、材料等各类资料归纳总结。 从目的、内容、性质联系启蒙思想归纳理解。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教师教授的史料阅读方法对课件上呈现的相关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小组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观点,代表发言讨论。设计意图按照时间顺序展示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和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构建知识框架,掌握必备知识;以地图为依据讲述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等相关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将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联系起来,增强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 由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临时约法》的原件内容进而得出对该文件的评价,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归纳概括和理解辨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设置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史料讨论观点环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聆听不同同学的观点看法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环节四:教师活动 小结,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领学生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学生活动 通过归纳总结,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更深入认识辛亥革命以及巩固这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有清晰的认识,领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书面作业:《课后评价》(十八)。(预计20分钟) 读背作业:(预计30分钟)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三民主义的内容、评价? 3、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过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内容、性质? 5、辛亥革命的评价? 查找相关资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设计运用了图片、地图、视频等多种史料相互印证,让学生能够体会历史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遵循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基本达成了课标要求。对学生来说,在初中基础上对辛亥革命有了新的、不同角度的认识,也让学生借助本课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思维,比较好的落实了新高考和新课标改革的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情境设置上,缺乏创新性的、学术性的、生活性的情境来培养学生思维和素养,一节课下来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情境也比较缺乏,还需要在情境创设上去思考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
— 1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