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冲刺试卷六
一、单选题
1.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按性别、年龄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C.该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 D.小麦大豆的产量不高
2.西汉董仲舒被“举贤良文学”,汉武帝问以“大道之要,至极之论”,要求董仲舒据实回答简策上的问题,董仲舒逐一具对,直言不讳,由此出现了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这说明西汉察举制( )
A.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B.具有考试选才的特征C.引发书写材料的革命 D.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3.考古发现,后燕昌黎太守崔遹于395年葬于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其墓圹与棺木形制是慕容鲜卑式样,但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这体现了( )
A.中华文明分布比较广泛 B.鲜卑经济与汉晋实力相当
C.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 D.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
4.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反制元昊称帝,北宋朝廷全面禁绝“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界互市处”的榷场和互市贸易。北宋的这一行动( )
A.运用经济手段维护自身权威 B.阻碍东北地区民族交往
C.限制丝路交易遏制西夏发展 D.通过武力对其进行反制
5.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 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 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6.由下表可知,晚清时期( )
地域 时间 施政措施
陕甘地区 同治五年 陕甘总督左宗棠令州县校官定期宣讲法律,并刊发《圣谕十六条》及《附律易解》给各地回民
上海 同治十一年 县令叶廷眷对民众易于触犯的诱拐妇女、私宰耕牛、开场聚赌等案例制定为乡约七条,进行刊刻颁行
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 光绪末年、宣统元年 清廷令各州县定讲乡约之法,通过口头或歌谣、图画结合的形式进行法律宣讲
A.法律宣传受到重视B.颁行《钦定宪法大纲》C.宣传乡约教化民众 D.民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7.根据1913年《职员录》统计,在收录的556名县知事中,两年前即任县官者仅占13.9%,仍在原州县任职、职位未变者的比例则只有1.6%。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州县官员队伍的稳定 B.辛亥革命冲击旧有的人事体制
C.北洋政府选官制度实现近代化 D.晚清分裂割据的局势仍在持续
8.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赣根据地发行的纸币图案背面文字为“实行革命经济组织冲破敌人经济封锁”。据此可知,当时的根据地( )
A.掌握高超的货币防伪技术 B.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C.货币政策服务于革命需要 D.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9.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中立富农”的政策。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一土地政策( )
A.与抗战时期的政策相一致 B.符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性质
C.旨在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D.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10.1972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先后有:马耳他、墨西哥、阿根廷、英国、毛里求斯、荷兰、希腊、圭亚那、多哥、日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卢森堡、牙买加、乍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都( )
A.抛弃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B.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C.支持中国主导国际事务 D.跟随中美两国建交步伐
11.公元前四世纪最受欢迎的将军是福吉翁,他至少45次被选为将军。另外一位不怎么出名的人物菲洛科里斯也被选举超过十次。这说明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具有普遍性 B.军事领导权的相对集中
C.政治领袖多出自名门 D.才能是民主选举的标准
12.下图是近代欧洲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作反映了( )
A.近代政党政治制度的形成 B.中世纪封君统治权力的削弱
C.物种大交换后的社会现实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13.文艺复兴时期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信仰宗教,但他们认为:“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赢得名声”,“人性不再是神的创造,也不受神的支配,只是人类自然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
A.提升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B.广泛宣扬了理性主义
C.促使信仰摆脱了宗教的影响 D.培育了近代自然科学
14.法国某部著作记录了以下重大事件:三级会议召开,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掌权,《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颁布,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吉伦特派统治,瓦尔密大捷,共和国的建立,处死路易十六。这些事件表明法国大革命( )
A.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B.历经曲折才实现政体的巨变
C.鼓舞了亚非拉美地区人民 D.照搬了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
15.有学者称,“被战火摧毁了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之下”,“也正是苏联的优势搁置了德国问题,并使法德伙伴关系成了可能”。由此可见( )
A.美苏加紧了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苏联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
C.德国分裂源于苏联的战略优势 D.美苏势力影响了西欧发展
16.有学者指出,与金本位条件下维持统一规则的自发性和松散性不同,布雷顿森林协定使各成员国在法律形式上承诺遵守相关的规则,在该框架内用国际合作来取代各国政府以往只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决策。该学者意在强调布雷顿森林体系( )
A.用国际合作与协商取代单方面行动 B.有利于实现各国之间汇率的统一
C.巩固了美国在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D.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只是那时还处在萌芽时期。典当业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杭城风俗……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等差。……质库(当铺)掌事,襄巾着皂衫角带。”《澹庵集》中记录到:四川僧人宝觉图迟大师在修茸寺院后,“又以钱二十万为所谓长生钱”……由此可见,在宋代官办和民办当铺已经颜为发达的情况下,寺院的当铺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劳动人民也以生活用品作抵押,并出现以谷物抵押换钱的“谷典”。——摘编自《中国古代金融与商业》
材料二 北京典当业,乃旧式商店之典型,为各业冠,惟自逊清末叶迄今,典当业日趋衰落……按光绪庚子以前,统计北京当业共210余家,迨民国元年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目下全市仅存有87家……考其衰落原因,可分为数端……光绪二十三年,户部以当商取利较厚,税额犹轻,因奏准自是年起,每年当税每家自五两增至五十两。迨民国三年,财政部以典当为大宗营业,又有厘订当税,加重征收之举、较昔加倍。……北京典当,率以十八个月为满期,盖当物在未满期以前,典当又不能自由处分也……典当期满,货物积压至5、6月,向来值在数千元者,今值数百元而已。……故时至今日,典当业实有从速改善之必要。——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北京典当业之概况》(1940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典当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典当业为何衰落。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从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截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晚清到民国之初,竺可桢等有识之士引入了大学教育的概念;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理工科基础教育;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把现代研究做起来。现在进行的改革则属于第四次改革。这次改革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正道,首先是要培养身心健全、灵活独立的“人”,然后是要培养各行业专才和行业领袖的“才”。
——摘编自彭笑刚《大学与伊甸园——理性教育与人性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棉花的一系列历史考古发现。
发现一:考古学家在距令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发现二:“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摘编自希罗多德在印度旅行时的记述
发现三:下图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棉布单、棉布方巾等汉晋时期的棉织品。据研究显示这些棉布很有可能来源于古印度地区。在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还出土了100克棉铃壳的籽棉。
材料二 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转移
注:图中○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考古发现对研究棉纺织业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空间变化,并做出合理分析。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6000年前(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决定原始社会公有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具的落后,B项正确;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排除A项;根据相关信息无法断定黄河中游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当地的农作物产量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被举为贤良文学,汉武帝出以题目进行考察,董仲舒都能够逐一具对,直言不讳,并由此出现了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这反映出西汉时期朝廷考试(面试对策)选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察举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简策”仍然用的是竹简或木简,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一系列主张后,才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考古表明,崔遹墓的墓圹与棺木形制已是慕容鲜卑式样,然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仍多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由此可知,鲜卑墓葬文化受到汉族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中,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分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墓葬文化,没有涉及经济的比较,排除B项;墓葬只是出土了与中原形制相似的铜魁、铜刀、铜钱、铜弩等物,并不能证明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38年(北宋)。元昊称帝,在北宋看来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为,违背了北宋与西夏友好相处的协议,故北宋运用经济手段来遏制西夏,A项正确;陕西等地区位于西北部,B项表述错误;北宋的上述行动,与丝绸之路是否通畅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时间是明朝初年,自明中期起,白银才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C项正确;张居正改革是在明朝中期,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所述,清廷在地方宣讲法律并颁布法律规定、县令将法律案例定为乡约颁行,上海、西南地区的法律宣讲,都表明清朝重视法律宣传使百姓知悉,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钦定宪法大纲》,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宣讲法律并非乡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民众利益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1913年是北洋军阀袁世凯统治时期,当时地方官员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冲击了原有的地方官员格局,B项正确,排除A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虽然逐步实施近代选官制度,但并没有真正实现选官制度的近代化,排除C项;地方官员的任职变化,与分裂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该纸币背面的文字可知,根据地纸币的发行是为了反击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服务于现实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图片无法看出该纸币防伪技术是否高超,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通货膨胀严重”,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纸币的出现,但纸币的出现不能得出商品经济水平较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保留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因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D项正确;1950年的土地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已经不是简单的“双减双交”政策了,排除A项;1950年的土地改革与计划经济无关,排除B项;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世界)。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与任何国家建交前都必须达成的政治前提,B项正确;这些国家并没有抛弃各自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排除A项;中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美在1972年并未建交,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雅典)。虽然雅典是民主制度的典范,但不可否认,在它存在的几百年中,军事领导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B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民主政治具有普遍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政治领袖的出身,排除C项;虽然有人多次被选上,但是选举的标准未必是才能,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题目图片中“吸烟俱乐部”,可以看出欧洲贵族的吸烟嗜好,也就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后欧洲的社会现实,C项正确;A项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时间是近代,不是古代史的中世纪,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D的信息,与阶级之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由材料“文艺复兴时期”“人靠自己的力量……人性不再是神的创造”等可知,文艺复兴提升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A项正确;启蒙运动广泛宣扬了理性主义,排除B项;“摆脱了”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人性是人类自然的发展,并非强调自然科学,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法国大革命爆发,到君主立宪派统治,再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处死路易十六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历程和政体巨变,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最彻底”的信息,排除A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法国大革命没有出现“光荣革命”的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由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实力,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和苏联的影响力,进而影响了西欧社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对欧洲的争夺,欧洲不属于第三世界,排除A项;苏联并未推动西欧的一体化,排除B项;德国的分裂并不是苏联一方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各成员国在法律形式上承诺遵守相关的规则”“用国际合作来取代各国政府以往只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决策”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成员国的国际合作与协商,A项正确;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无法实现各国汇率统一,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维护的是世界金融秩序,并不涉及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表现:典当业正式成为一种行业;典当业从业人员有特定服饰;典当资本来源多样(典当行类型多样/典当行创办主体多样);典当抵押物种类多样。有利条件: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减弱。
(2)原因:列强侵略与军阀混战频繁,北京社会环境动荡;政府征收重税,加重典当行业负担;币制混乱,物价变动大导致当铺亏损;社会经济凋敝,典当业资金来源减少;传统典当经营模式不适应近代经济形势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变现:据材料“典当业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得出典当业正式成为一种行业;据材料“杭城风俗……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等差。……质库(当铺)掌事,襄巾着皂衫角带”,得出典当业从业人员有特定服饰;据材料“在宋代官办和民办当铺已经颇为发达的情况下,寺院的当铺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得出典当资本来源多样(典当行类型多样/典当行创办主体多样);据材料“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得出典当抵押物种类多样。
有利条件: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典当行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宋朝对社会的控制减弱,推动了典当行业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迨民国元年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得出列强侵略与军阀混战频繁,北京社会环境动荡;据材料“户部以当商取利较厚,税额犹轻,因奏准自是年起,每年当税每家自五两增至五十两”,得出政府征收重税,加重典当行业负担;据材料“向来值在数千元者,今值数百元而已”,得出币制混乱,物价变动大导致当铺亏损;从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凋敝,典当业资金来源减少;据材料“故时至今日,典当业实有从速改善之必要”,得出传统典当经营模式不适应近代经济形势。
18.(1)变化过程:由对中国文化认可(西播热潮)到热情虽消退,但专业研究却得到发展。
原因:一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对资本主义文明失望;东方文化的传入(或文化自身优点);社会精英或知识分子推动。
20世纪末至二战期间:西方文明自身新发展;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等。
(2)共同点:推崇并利用中国文化服务于自身需要。
问题:发扬自身优势,注重对外来文明借鉴吸收;制定符合国情的文化策略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过程:根据材料“想输入些东方文明”到“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可得出由对中国文化认可到热情虽消退,但专业研究却得到发展。
原因:分别回答出一战后推崇东方文明、20世纪末至二战期间专业性研究得到发展的原因,切记要回答全面,涉及一战后对西方文明失望、东方文明传人和社会精英推动等、20世纪后西方文明新发展、传统中华文化优势等内容,要求表述清楚。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80年代及现代(世界)。共同点:根据材料“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材料一内容,可得出二者都推崇并利用中国文化服务自身需要。
注意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发扬自身优势,注重对外来文明借鉴吸收;制定符合国情的文化策略等内容,要求表述清楚、语言准确。
19.示例一
论题:西学东渐推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以及封建统治衰败的局面,传统中国高等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冲击下,逐步进入改革与转型时期。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趋向瓦解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书院和官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洋务派创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式学堂,维新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这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变。清末新政期间,废科举兴学堂以及癸卯学制的制定与推行,使高等教育在内容上更为重视西学。中华民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影响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基本建立。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着手整顿和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典范。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内忧外患和政权更迭的复杂环境中萌发、演进并逐步体系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学校,于1949年年底确定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鉴于此时中国工业化基础较弱和科技人才的匮乏,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及“一边倒”方针的推行,新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借鉴苏联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从优先考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专院校的调整与教学改革,大力发展工科院校,以便快速建立起适应新中国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苏联模式影响下,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视专业教育,建立了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满足了国家工业化起步及持续发展的需求,取得了很大成效。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当时国情相适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应审读设问,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与设问的主题与核心: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明确设问关键词“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阐述”等;而后,从材料中任选一次教育改革,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第一次是在晚清到民国之初,竺可桢等有识之士引入了大学教育的概念”可拟定论题为:西学东渐推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根据材料“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理工科基础教育;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把现代研究做起来。”可拟定论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等时间角度的教育机构的变化说明观点“西学东渐推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如: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以及封建统治衰败的局面,传统中国高等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冲击下,逐步进入改革与转型时期。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趋向瓦解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书院和官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洋务派创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式学堂,维新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这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变。清末新政期间,废科举兴学堂以及癸卯学制的制定与推行,使高等教育在内容上更为重视西学。中华民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影响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基本建立。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着手整顿和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典范。
也可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机构的变化情况说明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学校,于1949年年底确定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鉴于此时中国工业化基础较弱和科技人才的匮乏,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及“一边倒”方针的推行,新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借鉴苏联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从优先考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专院校的调整与教学改革,大力发展工科院校,以便快速建立起适应新中国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苏联模式影响下,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视专业教育,建立了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满足了国家工业化起步及持续发展的需求,取得了很大成效。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内忧外患和政权更迭的复杂环境中萌发、演进并逐步体系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或者,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当时国情相适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1)发现一:属于一手史料,可用来探讨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发现二:属于二手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和对人们穿着的影响,史料来源于作者的旅行游记,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发现三:一手史料,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棉花种植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研究古代新疆与印度地区的经济交流。
(2)变化: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从多极、分散逐渐向欧洲(英国)集中,世界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由欧洲又回到以中国为主的亚洲中心带。
分析: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呈多中心、分散布局。随着新航路开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棉纺织业,随后工厂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中国、印度等传统棉花贸易市场逐渐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发展。15世纪末到19世纪,全球棉花贸易市场出现向欧洲集中的变化,全球联系加强。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加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花生产、消费中心重新回归亚洲。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
根据材料一“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棉籽”“棉布彩带”可知,发现一,属于一手史料,可用来探讨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希罗多德在印度旅行时的记述”可知,发现二,属于二手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和对人们穿着的影响,史料来源于作者的旅行游记,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根据发现三“出土的棉布单、棉布方巾等汉晋时期的棉织品”“源于古印度地区”“籽棉”可知,发现三,属于一手史料,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棉花种植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新疆与印度地区的经济交流。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世界。
变化:根据材料二“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转移”图示可知,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经历了从多极、分散逐渐向欧洲(英国)集中,世界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的变化;根据材料三“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可知,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由欧洲又回到以中国为主的亚洲中心带。
分析: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15世纪末”“15世纪末—19世纪”“2012年”,结合所学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对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演变做出合理解释,如: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呈多中心、分散布局。随着新航路开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棉纺织业,随后工厂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中国、印度等传统棉花贸易市场逐渐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发展。15世纪末到19世纪,全球棉花贸易市场出现向欧洲集中的变化,全球联系加强。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加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花生产、消费中心重新回归亚洲。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