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三上 5 找果子的刺猬 泥塑小动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版三上 5 找果子的刺猬 泥塑小动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11-15 15: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美版三上 找果子的小刺猬
--泥塑小动物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三年级上册“找果子的小刺猬”的延伸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搓、捏、压、团、垒、接等不同操作方法,学生在水滴形动物造型基础上尝试用基本方法创作一个立体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堂泥塑造型创作课。通过欣赏中国民间传统和现代泥塑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及物象特点,启发学生去探究、学习捕捉简单造型及其主要特征,学习基本的小型泥塑制作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爱听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爱看关于小动物的书籍。本课要求学生利用陶泥制作可爱的小动物,做成形象生动的立体动物造型。
本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但在手工制作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泥塑小动物的先后顺序,分析小动物的形体特征,会灵活运用基本技法塑简单的小动物。
2.经历观察分析形体特征、选择技法、尝试制作等过程,掌握塑简单小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制作前设计的良好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体验泥塑的乐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小老虎为例,探究泥塑小动物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找准动物特征并能确定塑型顺序。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猜谜导入,视觉欣赏
1.游戏(动物园里有什么?)导入,玩一玩,引出今天的研究对象——动物。
2.同学们对动画片一定不陌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提问:你们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观看泥塑动画后,我感受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喜欢看泥巴被塑造成各种形状,像动物、人物,甚至是想象中的奇幻世界。这让我觉得很神奇,因为泥巴本来是软软的,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手,它们变得生动起来。我也学会了用泥巴做一些简单的形状,虽然不像专业的艺术家做得那么好,但是也很好玩!
教师小结:到底什么是泥塑?就是用陶泥来捏塑造型。
3.欣赏秦俑、汉俑图片,引出制陶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我国制陶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
发展:早期的陶器以生活用品(饮器、食器、炊器、盛贮器等)为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陶逐步向美化生活环境的观赏性、装饰性泥塑艺术方向发展。
在古代的泥塑作品中,老师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作品,我们一起去看看。
4.学生欣赏新石器时代的泥塑动物,初步归纳造型方法:造型简化、五官简化。
5.教师引出课题“泥塑小动物”。
学习任务二:探究泥塑小动物的方法
1.观察记录表:每组一张泥塑小动物的观察记录表,学生分别从动物名称、外形特点、技法表现来观察,用最简单的词或图概括。每组选出一名写字好的学生做记录,一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汇报,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记录表。
学生观察,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泥塑动物的特点。
2.分组汇报泥塑动物的特点和技法。
小组一:这只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狗。它有两只大大的眼睛,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艺术家使用了捏、搓、拉等技法来塑造小狗的各个部位,让它看起来很生动。
小组二:我们观察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马。它有两只尖尖的耳朵,一个小巧的鼻子。艺术家使用了压、捏、团等技法表现了小马的灵活性和舒展感。尖尖的耳朵和小巧的鼻子强化了小马的可爱程度,使其看起来更加迷人。
小组三:我们观察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兔子。它有一对长长的耳朵,一个球形的头。我们发现,艺术家使用了挤、捏、刻等技法,让小兔子看起来活泼可爱。
小组四:我们观察的泥塑小动物是一只小猴子。它有一对灵巧的手臂。艺术家使用了捏、塑、挤等技法,让小猴子的形态栩栩如生。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泥塑小动物身体是椭圆的,显得很可爱,身上有花纹,底面是平的,可以站稳。
3.对比观察。
教师:小动物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
①对比观察,泥塑小动物与真的小动物有什么不同?
②泥塑小动物少了什么?
在对比观察中,同学们认识到泥塑小动物与真实小动物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①缺少细节:泥塑小动物通常无法捕捉到真实动物的所有细节,如毛发的质感、眼睛的光亮等。由于材料的限制,泥塑小动物可能显得更加简化和抽象。
②突出特征:泥塑小动物往往会突出其最大的特征,如放大眼睛、强调鼻子等,以便更容易被观察和认知。
教师:泥塑小动物与真实小动物相比,可能缺少一些细节和生动性,但通过突出其最大特征,可以更好地展现其形态和特点。提出讨论要求:怎么泥塑小动物呢?
①先塑什么部位,后塑什么部位?
②塑不同的部位用什么技法?
③采用的是哪种成型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就泥塑小动物的制作顺序和技法进行了探讨:
①制作顺序:小组一致认为应该先塑造身体,再塑造头部,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整体比例和形状,确保动物的身体和头部相互匹配。
②技法运用:在塑造不同部位时,他们使用了不同的技法。例如,身体部分他们采用了搓的技法,以形成较好的基础形状;而在塑造身体时,他们使用了压的技法,以保持细节和平滑度。
③成型方法:学生表示他们采用的是手捏成型法。他们用手指和手掌来搓捏、压制和刻画泥塑,以创作出小动物的各个部位和细节。
学习任务三:创作探索:制作小动物泥塑的技巧
教师提出制作要求:
1.动物身体形状要准确。
2.作品表面要光滑。
3.花纹要美观。
学生按步骤操作。
学生取出一半陶艺泥,先来塑造小动物的身体。
请制作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学生:为了使作品表面光滑,可以用手指内侧抹平或泥工工具帮忙等,将身体部分进行修整。
(学生示范并解释做法)
学生接着塑造小动物的头部。
教师:你们是怎么捏出它的头的?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教师播放视频,示范方法。
学生改进、修整作品。
思考: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吗?
教师小结:我们学会了制作小动物的方法,也可以尝试制作其他小动物。
学习任务四:探究其他小动物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小猫、小狗、花豹、牛的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制作形态类似的小动物,但是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特征。
请学生说说这些小动物的基本形(球形、椭圆形、水滴形)。
请学生分析泥塑小动物时用了哪些技法。
教师小结:泥塑小动物要确定基本形,选择合适的技法,还要注意它的特征。
学生说说选择的相应技法,如压、捏等。
创作方向:
1.学生用所学的技法,借助基本形,做一种动物,姿态不同,技法自由组合,尝试做一只夸张的泥塑小动物。
2.学生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有能力的小朋友可以加上一些故事情节。
创作要求:
体现动物的动态、外形、花纹等特征;制作时要细心、卫生、安全。
学生动手实践,分组或单独完成泥塑作品。
环节一: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和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环节二:学生总结收获与不足
学生:今天的收获是学会了制作泥塑小动物的技巧,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足之处在于有些部位制作得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练习和改进。
环节三:全班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制作过程和特点。老师和同学提出建议,共同探讨改进方法。
学习任务五:拓展延伸——探索黄平苗族泥哨艺术
欣赏贵州黄平苗族泥哨作品。看一看这些泥塑小动物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做的作品很像呢?黄平苗族泥哨,是苗族老艺人吴国清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泥塑艺术,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2008年,黄平苗族泥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朋友们课后可以尝试去研究一下泥哨的发声原理,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板书设计
泥塑小动物
搓、捏、压、团、垒、接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泥塑小动物”为主题,通过情境创设和多种视觉感官刺激,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泥塑艺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猜谜导入和视觉欣赏环节,首先,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游戏导入,认真观看泥塑动画片和陶俑图片,并表达了自己的观感和想法。其次,在学习任务中,学生通过观察泥塑动画、陶俑图片以及实物泥塑作品,初步认识了泥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在欣赏新石器时代的泥塑动物时,学生尝试归纳了造型方法,体验了简化造型的过程,增强了对泥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需要反思的是,在实践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充分体验到泥塑艺术的乐趣和创造性。本节课的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问题需要调整,以让学生在艺术之旅中获得更丰富的收获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