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专题——鸟 古代咏鸟诗三首
闻燕 —— 韦应物
池鹤 —— 白居易
迎燕 —— 葛天民
闻燕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也,高斋闻燕来。韦应物(737~791),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古诗大意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赏析“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作
者内心的悲哀、凄凉。
赏析“淮南秋雨夜,高斋闻燕来” 借景抒情,其中秋雨绵绵不断,衬托
诗人一言难尽的秋思,渲染了萧瑟、凄
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主题思想 全诗语言淳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
主要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情感,也含蓄了
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 。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古诗大意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
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
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赏析“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描写鹤的生活环境,风度品格,突
出形象美。赏析“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颔联采用拟人,比喻写鹤的外形特征,
突出色彩美。这里“丹砂”,来比喻丹顶鹤
头上的皮肤,“白雪”比喻白色短尾。“恐”
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赏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采用对比,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
反衬写鹤的风姿超群,不事权贵的心灵
美。把丹顶鹤和鹦鹉相比,意在突出丹
顶鹤的高洁和傲骨。
赏析“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运用设问写鹤的鸣声,突出声音美。
主题思想 本诗借物抒怀,以鹤自喻,表达了诗 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一个“怅”字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现实的田园生活。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古诗大意赏析“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说明了百姓对燕子的欢迎与期待,为尾
联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赏析“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突出百姓对燕子的喜爱。用词前呼后
应,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
赏析“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写出了燕子的勤劳,为追逐幸福而劳动。
“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
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追逐幸福生活
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
然纸上。赏析“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突出百姓对燕子的喜爱。尾联以饱含
赞赏之情作结。全诗写了人与燕的关系,说
明了人与鸟和谐共处。
主题思想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是中的燕子也在诗人檐下幸福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乐趣。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