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猫》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猫》知识点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5 18: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猫》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猫》创作于1925年,是作者早期的文学作品。受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作者已经建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对待不会说话的猫也应该如此。本文正是作者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 - 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他的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我们是少年》《山中杂记》《中国俗文学史》等。
三、字音词义
消耗hào:(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忧郁yù:忧伤,愁闷。
懒惰duò: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xiáng:从容不迫,稳重。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chàng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quán伏:弯着身体卧着。
叮嘱zhǔ:再三嘱咐。
惩戒chéng jiè:通过惩罚使人警戒。
悲楚chǔ:悲伤凄楚,悲苦。
断语:表示断定的话。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畏罪潜qián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四、主题概述
本文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同情、怜爱弱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难免犯错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我”家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3):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4):写“我”家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悔恨、自责。
六、鉴赏品读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7.“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8.“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9.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0.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1.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的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流浪猫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性情 很活泼。“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只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优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在家中的地位 很受喜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很受家人的宠爱。“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结局 病死 丢失 死亡
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作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作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话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的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论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特地从舅舅家要来的。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得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很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上看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而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从中可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一样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它,也不大注意它,而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枉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和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比喻。将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比喻。将猫比作亲爱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比喻。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强调了“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五: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夏巧尊的《猫》:通过写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靳以的《猫》:通过对猫的描写与回忆,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表达出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寄托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通过叙述父亲与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父亲与玳瑁的深厚感情,表达出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