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1课_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1课_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7 23:0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新变化)
领域
发展(变化)的表现
农业

手工业


③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①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大量出口海外
②矿冶业:煤被作为燃料
③印刷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发展
一、经济之变
1、农业和手工业
自主学习:梳理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汝窑天青釉盘】
一、经济之变
2、商业
问题1:根据下列图片,阅读课本,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交子
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宋代城市一角
草市
②各政权经济往来密切,官方榷场互市
③铸币量剧增,出现纸币
④城市兴盛
⑤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唐长安城平面图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北宋汴京城平面图
一、经济之变
问题2:分析唐宋城市的变化,思考促进宋元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政治的稳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政策、交通的发展、金融、居民观念的变化……
一、经济之变
3、经济重心南移
问题3:图表中人口分布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一、经济之变
隋朝运河路线图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3、经济重心南移
宋代共建书院203,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地区、从分布地域看,北宋时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流域分别约占75%、21.5%、3.5%。至于南宋所设的书院,则几乎全部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
——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
问题4:阅读材料,结合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推动漕运业的发展、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带动南方文化的发展……
8
唐肃宗-昭宣帝 151年179人 宋太祖-钦宗 167年153人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名族及贵胄 143 80% 25 17%
中等家庭 22 12% 53 34.7%
寒 族 12 7% 66 42.3%
材料一 晚唐、北宋宰辅家世比较
材料二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北宋)《端明集》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科举制的完善 3.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之变
问题5:材料体现出宋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1、门第观念淡化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二、社会之变
问题6:根据材料思考宋代社会成员的关系有何变化?
宋代的法律不再将人民划分为“良民”与“贱民”两个完全不平等的阶级,而是根据有无不动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以家庭财产的多寡,将主户划分为五等。宋仁宗时颁布诏令: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如主户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吴钩《从身份关系到契约关系》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契约关系发展。(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二、社会之变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三、思想文化之变
V
V
春秋
V
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时期
唐朝
V
宋朝
创立儒学
蔚然大宗
遭到重挫
独尊儒术
吸收佛道,有新的发展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理学
回顾:儒学发展沿革
问题7:理学为何会兴起?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哪些主张?
三、文化之变
(1)五代以来,传统社会伦理秩序遭到严重冲击,重建价值观的需要。
(2)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影响不如佛道。
(3)宋朝学者的使命与责任——强化社会伦理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
1、理学——复兴之因
三、文化之变
1、理学——复兴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接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①宇宙观——理事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②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③方法论——格物致知
三、文化之变
1、理学——复兴之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积极: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以纲常礼教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四、文化之变
2、文学艺术
代表 特点
文学
书法
绘画 山水画
句子长短不等,配乐演唱。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长短句配乐诗歌,更适合市井演唱。
有角色、有故事情节,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早期的白话小说。
比唐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词
元散曲
元杂剧
话本
问题8:宋元文学新题材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
四、文化之变
3、科技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地位:这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单元小结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经济: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
门第观念淡化,各阶层流动加快,国家放松控制
文化:
理学兴起,市民文化繁荣,科技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