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16:4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6月3日,是我国每年“禁毒宣传月”的开始,历史上的这一天,中国人民在广州虎门开始销毁收缴的鸦片。领导这次斗争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2.《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 )
A.打开中国市场 B.掠夺中国劳动力
C.向中国大量投资 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3.《沙俄侵华史》中写道:“……沙俄确实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沙俄掠取的侵略权益最广。”材料中的“侵略权益最广”是指沙俄( )
A.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B.在中国东北攫取筑路权
C.获得最多战争赔款 D.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5.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洪秀全具有丰富多元的形象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历史研究存在虚无主义倾向
6.如图是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 )
A.实现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
B.反映了《资政新篇》中土地措施的局限性
C.实现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
D.《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7.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鞭子,使中国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运动。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辟资本主义道路 D.改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8.《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9.关于镇南关之役的结果,冯子材奏报:“毙匪(法军)千余,斩首数百。”法国加尔新记载:“所有(法国侵略者)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在半点钟以后,仅第111队中主力,则已倒落四分之一……或死或伤损失该数中之275人”。据此可知( )
A.清军过于夸大战役成就,不足采信 B.法军掩盖战役失败真相,不足采信
C.法军在战役中伤亡较大,可以印证 D.清朝与法国的记载相异,无法辩证
10.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列诗歌推断其反映的是( )
《悲平壤》(节选)黄遵完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哀威海卫》(节选)袁昶 我军左威右馏岛,形胜天然鬼工造增台巨炮震九地,火弩水雷环百道。堡坞却作偃月形,杀气飞鸟不敢停。如何黑云朝压至,壮士夕化虫沙井。
A.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B.甲午中日战争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
11.陈化成的“丹心未报千秋恨,白发惟余一剑知”,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复新疆”,邓世昌的“誓与军舰共存亡”。这些铮铮誓言和壮举展现的时代主题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C.百年屈辱,英勇抗争 D.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12.观察图表,此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汪敬虞《近代中国工业史资料》
A.黄海大战爆发 B.《马关条约》签订
C.洋务运动破产 D.东学党起义发生
13.“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材料描述的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 )
A.原因 B.目的 C.经过 D.影响
14.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的做法( )
A.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 B.强化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缘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旨在抵御西方文化入侵
15.报刊是我们了解时政热点的重要渠道。下图所示的报刊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D.“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16.分析下表内容,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
A.都反对清朝的统治 B.都提出了运动口号
C.都制定了革命纲领 D.都反抗了外来侵略
17.清政府被迫承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由此可见,《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 )
A.中国人民更加贫困 B.清政府军事实力更加强劲
C.封建制度瓦解加速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18.下图呈现了一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早期革命历程。这位“先行者”是( )
A.张之洞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陈独秀
19.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下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维新变法的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忠君爱国的思想
20.1894年,兴中会创立时,首先参加兴中会的20多人都是华侨,后来华侨竟占参会成员的60%以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仅仅从新加坡、槟榔屿、缅甸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就不下500人”,英勇就义的72位烈士中有1/3是华侨。这反映出( )
A.华侨助推近代社会变革 B.华侨反清情绪普遍高涨
C.革命党人缺乏资金支持 D.清朝统治逐渐土崩瓦解
21.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指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武昌起义
2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23.从1912年开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尊孔复古的法令,1914年又颁布法令规定商会对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这些法令一经颁布就遭到学界和商界的强烈反对。这说明当时( )
A.北洋政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北洋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2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 )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 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25.某班同学梳理了20世纪初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2年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13年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A.西方列强肆意干涉 B.社会政治秩序重建艰巨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二、材料题
26.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材料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光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就高达167万件,没有记录在案的文物数量约为记录在案的10倍。
金瓯永固杯 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将其掠走,现藏于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瓶通身施蓝釉,腹部白釉飞龙,为元代特点。此瓶仅存三尊,其中一尊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流失海外,现藏于法国巴黎市吉美博物馆。
材料二:部分海外文物回归情况
①2003年,爱国企业家捐赠600万购得圆明园猪首。②挪威一博物馆收藏了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机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历经十年,最终在2023年3月至6月,挪威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 ③2023年10月25日,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接收5件流失文物。其中三件为澳方在海关入境截获,另有两件为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友人捐赠。
材料三:2014年,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由于对其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多个方形舷窗(资料显示,这种方形舷窗只安装在致远舰上) 出水的日用瓷器(上有“致远”和“CHIHYUAN”字样) 大副陈金揆的望远镜(陈金揆,致远舰大副,当日和致远舰一同阵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流失文物的回归祖国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沉船“丹东一号”是北洋水师致远舰的依据。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近代文物的流向有何认识。
27.回顾历史,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一
1组 60—80年代 1881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广州横埔长洲岛兴办广东实学馆。其基础课程设中文、数学、英文等,并由外国教习教授驾驶、制造等技艺。
1888年,培道女子学堂成立。图为广州栋山培道女子中学校校门
2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影响的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
1898年,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诏令各省停办书院,改书院为学堂。
图为1902年广州府中学堂(原越华书院)毕业合影1906年,将旧贡院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设文学、数理化、博物科,以及体操专科,学制四年。
材料二: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吞噬颠覆,国家民族处境险恶。一些知识分子曾通过变法救国图存,但爱国愿望破灭。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为遏止民主革命发展的最佳途径,于是派学生赴洋。但留日学生在学习日本和西方的过程中进一步觉醒,走上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
——摘编自丁焕章《试论留日学生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组,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里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辛亥革命对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及实践。但辛亥革命成功后没有建立起权威政府,没有也不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政治中来,短暂的繁华后权力被北洋军阀政府夺走了。 ——摘编自杨光《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等。请对材料一的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属于文献史料: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________;属于图像史料:________。(答题卡中按顺序填写)
(2)根据材料二,以“辛亥革命”为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血战虎门,壮烈牺牲,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殉国,排除D项。故选:A。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英国人确定“五口”的依据是“传统的外贸口岸”“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选择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与掠夺劳动力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排除C项;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但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题干中“权益最广”是指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D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初,沙俄直接出兵侵占我国的伊犁型地区,与“侵路权益最广”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沙俄攫取中国的领土,既不是筑路权也不是战争赔款,排除B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历史史实即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结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ABD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历史史实,C项是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评述,属于历史结论。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C
解析: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图中被圈的字是“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说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材料中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要求农民“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这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是不相符合的,D项正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没有实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政新篇》中土地措施的局限性,排除B项;太平天国没有实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题干里的“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鞭子,使中国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运动,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是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其中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选:A。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千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多种,以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为主,对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说明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C项正确;15世纪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自然科学逐渐向中国传播,排除A项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抵制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直接”一词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C
解析:据“毙匪(法军)千余,斩首数百。”“所有(法国侵略者)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在半点钟以后,仅第111队中主力,则已倒落四分之一。或死或伤损失该数中之275人”可知,在镇南关之役中,法军在战役中伤亡较大,这可以在题干中印证,C项正确;据“毙匪(法军)千余,斩首数百”可知,清军没有过于夸大战役成就,排除A项;据“所有(法国侵略者)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和“在半点钟以后,仅第111队中主力,则已倒落四分之一……或死或伤损失该数中之275人”可知,法军没有掩盖战役失败的真相,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清朝与法国的记载没有差异,可以辩证,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左宗棠、邓世昌和张自忠都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他们的铮铮誓言和壮举展现的时代主题是百年屈辱,英勇抗争,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团结问题,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D。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反映了日本占领台湾后,台湾军民进行反抗侵略的斗争,大小进行多次战斗,可知介绍了台湾反抗斗争的经过。C正确;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排除B项;“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分析”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统治,排除A项;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太平天国运动只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且材料也没有体现运动口号,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没有提出革命纲领,且材料也没有体现革命纲领,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动加入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规定的“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正确;导致人民更加贫困的是赔款,题干没有涉及赔款,排除A项;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惨败,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封建制度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A项正确。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华侨竟占参会成员的60%以上”“英勇就义的72位烈士中有1/乃是华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前,华侨参与人数众多,对中国民主革命支持力度极大,这表明华侨助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高涨”表述太绝对,材料信息得不出此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革命党人缺乏资金支持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华侨支持革命,但不能表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排除D项。故选:A。
21.答案:D
解析:
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可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A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分权,而不是以民为本,排除B;材料未体现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题干内容与驱除鞑虏无关,排除D。故选A。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会与地方官厅的行文方式的用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这反映了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专制思想,没有体现北洋政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没有体现北洋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排除C项。故选:D。
2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排除B项;辛亥革命也并未消除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故选:D。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清帝退位到护国战争爆发,中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因困难,B项正确;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虽然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但并未触及到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性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排除A项;内阁制度在这一时期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反而因为袁世凯的独裁行为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排除C项;虽然资产阶级在这一时期确实存在内部矛盾,但这一选项并未全面反映20世纪初中国政治的整体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1)主要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如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等,掠夺大量文物;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法保护本国文物。
(2)回归途径:爱国企业家捐赠;政府、高校、机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追回;外国博物馆捐赠;海关截获后归还。
(3)依据:多个方形舷窗(资料显示这种方形舷窗只安装在致远舰上);出水的日用瓷器上有“致远”和“CHIHYUAN”字样;大副陈金揆的望远镜(陈金揆是致远舰大副,当日和致远舰一同阵亡)。
(4)认识:中国近代文物大量流失海外是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近代社会衰败的结果;文物回归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
解析:
27.答案:(1)1组:新变化:创办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对外交往增多,需要培养外语人才以适应形势。或2组:新变化: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兴办新式学堂,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停办书院改设学堂,学科设置更加多元化。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思想传播,要求改革教育以培养新式人才。
(2)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民族处境险恶,爱国愿望破灭;在学习日本和西方过程中进一步觉醒;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3)因素:列强侵略的影响;政治变革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需求。
解析:
28.答案:(1)①⑥;②⑤;③④
(2)观点示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它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进程。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广大人民群众并未真正获得权力,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也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