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1-15 19: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 生物与环境
基础巩固
1.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性动物,这种动物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下树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大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大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
C.树懒蛾幼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同化能
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构成的生物群落相对稳定
2.在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的措施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施用绿僵菌工程菌减少虫害,不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B.引入Fhb7增强小麦的抗菌性,目的是调节真菌对植物的寄生能力
C.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D.使AS1工程菌分泌多种表达产物杀灭疟原虫,目的是调节按蚊对人的寄生能力
3.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随着BC段出生率的下降,种群数量也随之下降
C.C时的种群数量可能是该环境下种群的最大数量
D.与A点相比,C点时的种内竞争程度更激烈
4.下图表示某生物种群因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
D.图④曲线所示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
5.科研人员在研究甲、乙两个种群的生态位时发现:甲种群主要以a为食,乙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又共同以c为食,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生存压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两个种群的生态位相同
B.甲种群和乙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减少
C.种间竞争可导致甲、乙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发生变化
D.甲种群和乙种群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6.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a-h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桑树的同化量,b表示桑树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e+f+g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l00%
D.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7.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8.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
C.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
D.该流域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9.鲢鱼、鳙鱼、青鱼和草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生活在水体上层的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青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草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主要以水草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四大家鱼混养利用了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生态位的原理
B.物种组成是区别池塘生物群落与海洋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
C.依据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向池塘中投放四大家鱼的鱼苗时需考虑环境容纳量
D.池塘中所有青鱼个体所含有的与食性相关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10.I、下图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____________J/(cm2.a)]。请回答:
(1)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_______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在我国古代就有“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桑基鱼塘”主要利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II、下图表示某人工生态农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模型,某段时间内对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鸡的能量值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的能量
农作物 180 60 20 82
鸡 68 10 4 2
单位:105KJ/(m2·a)
(5)图示人工生态农场中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该农场利用沼气池解决了人们的生活能源问题,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____原理。
(6)生态农场中设计沼气池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__,同时促进了物质循环。沼气池中的微生物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
能力提高
11.从能源战略看,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中国降低对外石油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今太阳能、风能、水电站等都是清洁能源来源之一,也得到大力推广,火力发电的比例逐年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能源车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对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
B.风电站中风机发出的超声波会干扰蝙蝠的飞行,主要是影响了蝙蝠之间的信息传递
C.水力发电站建设可能需要淹没大片土地,原有的草原被水淹没后发生初生演替形成湿地
D.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缓解全球生态环境压力
12.耐饥性是指动物在面对食物短缺时的适应能力。为有效防治鼠害,研究者以黑线姬鼠进行了耐饥性实验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温度/平均耐饥时间(h)/组别 甲组:断水断粮 乙组:给水断粮 丙组:断水给粮
10℃ 37.6 53.5 103.8
20℃ 92.9 105.1 175.1
A.为控制单因子变量给粮过程中不能有水掺入
B.黑线姬鼠对食物的依赖性小于对水的依赖性
C.黑线姬鼠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耐饥性更强
D.进行鼠害防治工作还需了解黑线姬鼠的生态位
13.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免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里负相关。
A.鼠兔与植被可构成特有的生物群落
B.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免数量波动很可能呈非周期性波动
C.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
D.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
14.蝗灾指飞蝗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干旱年份,更容易发生蝗灾。近年来治蝗问题备受关注。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反映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种群密度宜用标记重捕法
B.4VA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C.飞蝗释放的引发大量聚集的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D.干旱等自然灾害对飞蝗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15.在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狼是鹿的天敌,因此下令捕杀狼群,以保护鹿群的数量。这一决策导致狼群数量急剧下降,鹿群数量则迅速增加,总数超过了十万只。然而,这种人为干预导致了森林后期出现植被破坏、土壤裸露等问题,最终鹿群的数量锐减至八千只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后期鹿群的数量减少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B.狼捕食鹿后最终可以获得鹿个体中10%~20%的能量
C.森林中各种生物构成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都是正金字塔
D.森林碳循环过程中,CO2仅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16.科学家对某弃耕的农田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图中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弃耕农田发生了初生演替,t5时的物种丰富度大于t1时的
B.调查这两种植物时应在相应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调查
C.t3时草本优势种A的种群数量大于t2时的种群数量
D.t5时草本优势种A的种群数量小于灌木优势种B
17.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不考虑未利用),其中A、B表示营养级[图中数值单位为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和B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时,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B.图中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00J/(m2.a)
C.图中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8.3%
D.该海水立体养殖模式增大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8.某市执行垃圾强制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④优于②③
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19.三北防护林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主要通过种草和种树来防风固沙,含蓄水,恢复我国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应选择1种耐旱的草本、灌木或乔木进行大面积快速覆盖
B.沙地上草本的生长能改善土壤条件,为灌木生长提供条件,灌木的生长又能进一步改善土壤条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C.三北防护林恢复到草原群落后,可以适度放牧,消费者的引入既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又能促进物质循环流动
D.三北地区的生物群落现阶段以草原群落为主,能否演替成森林受降水等环境因素限制
20.如图是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图中的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明显的优势是_________。
(2)请在答题卡指定的框中画出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农业往往需要往农田施加大量氮肥,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食用菌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________
(4)某生态农庄因管理不善,家禽和家畜的粪便长时间随河流流入附近的湖泊,造成湖泊水体严重富营养化,铜绿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难被降解的藻毒素,威胁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研究者在不同时期采集湖水样本,测定铜绿微囊藻及部分水生动物的藻毒素含量,结果如下表。
生物种类 分布 食性 藻毒素含量( g/g干重)
微囊藻爆发初期 微囊藻爆发期
铜绿微囊藻 浮游 2.03 7.14
铜锈环棱螺 底栖 以有机碎屑、浮游藻类等为食 0.63 3.69
鲢鱼 水体上层 主要以浮游藻类为食 1.05 12.936
翅嘴红鲌 水体中上层 以鱼、虾为食 1.11 35.91
水体下层 以有机碎屑、幼螺、藻类等为食 0.47 11.07
①表中生物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间,形成了湖泊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②据表推测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③群落的生态位是指·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________。
思维拓展
21.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最广泛的途径之一。在以牦牛、马为主要牧畜的某轻度退化草场部分区域进行围栏封育处理,封育区内禁止放牧,研究人员获得了之后4年草地植物群落的数据变化如下表(同列的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处理 可食牧草生物量(g/m2) 毒害草生物量(g/m2) 平均高度(mm)
CK(对照) 347.3a 323.5a 69.0a
第1年 359.7a 296.8b 74.4a
第2年 565.5b 287.6b 89.2b
第3年 966.3c 245.4c 111.8c
第4年 960.3c 249.1c 112.3c
A.封育区内垂直结构更复杂,能够减弱种间竞争
B.随着围栏封育时间的延长,可食牧草和毒害草的竞争加剧
C.如果继续围栏封育,该植物群落会演替为森林植物群落
D.封育区内禁止放牧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2.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景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 若图乙所示为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C. 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D. 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
23.蚜虫是最具破坏性的作物害虫之一,它们吸食植物汁液并传播超过40%的植物病毒。被蚜虫侵害的植物会释放挥发性物质如水杨酸甲酯(MeSA),MeSA被邻近植物的MeSA受体结合后转化为水杨酸(SA),SA激活转录因子NAC2,上调有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更多的MeSA,以驱避蚜虫的侵染并吸引其天敌。蚜虫传播的植物病毒能够编码特定蛋白质与NAC2结合,使NAC2转移至细胞质被降解。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蚜虫与植物、病毒与植物、蚜虫与病毒之间均为寄生关系
B.水杨酸是一种化学信息,能够向同种和异种生物进行传递
C.相比未携带病毒的蚜虫,携带病毒的蚜虫侵害植物时更能提高周围植物的防御反应
D.用MeSA处理野生型和NAC2敲除突变体后,两者SA升幅相近但MeSA释放量不同
24.下图1中甲曲线表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图2是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细胞时进行的操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因不同时间的取样已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B.甲曲线a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C.甲曲线与“J”形曲线间的阴影部分可代表环境阻力
D.图2操作有误,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细胞悬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
25.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生态位,称为竞争释放。偶尔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物种的形态性状发生变化,叫做性状替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大岛上有3种地鸽,每种都处于不同的生境,但在只有一种地鸽的小岛上,该种地鸽使用所有3种生境,这属于竞争释放
B.两种沙鼠的生境在一定范围内重叠,在重叠处甲种只占据非沙性土,而在只有甲种的地方,它既占据沙性土也占据非沙性土,这属于性状替换
C.收获蚁的下颚大小与食种子的竞争蚂蚁的数量呈负相关,这属于性状替换
D.在自然种群中,性状替换的作用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
26.海草床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大部分存储于沉积物中。海草固碳有两大途径:光合作用固碳和截获海水中的有机悬浮颗粒物。近年来,海草床急剧衰退,其沉积物有机碳储存潜力下降,下图是海草床退化导致碳损失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
B.当海草床退化后,大气中的CO2的浓度有可能会升高
C.海草床通过截获海水中的有机悬浮颗粒物,有机碳中的能量流入海草体内
D.藻类爆发后水中的光照强度减弱,使海草固碳能力下降
27.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Bt毒蛋白转基因水稻中含有的CrylAb杀虫蛋白可以和目标昆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杀虫效应,CrylAb杀虫蛋白可通过食物链转移至褐飞虱和拟水狼蛛体内,并产生富集效应,但不会对其存活、行为带来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褐飞虱和拟水狼蛛肠道内缺乏Cry1Ab受体
B.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Cry1Ab的含量就越少
C.富集效应的产生和生物体内不含CrylAb水解酶有关
D.Cry1Ab在褐飞虱体内积累可能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
28.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某湖泊生态系统,欲在湖泊某区域进行人工养殖,还需定期投放饵料,科研人员对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若人工养殖过程中,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通过饵料获得的能量为20×105kJ,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通过饵料获得的能量为5×105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105kJ) 700 X Y
呼吸消耗量(105kJ) 201 42.8 3.8
未被利用的能量(105kJ) 390 45 2.6
分解者分解的能量(105kJ) 14 12.2 微量
A.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B. 该湖泊中任何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
C. 图中X为115,Y为20,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13.04%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
29.图1表示某村“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图2是图1所在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工程体现了自生等生态学原理
B.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赤松茸属于分解者,一般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
D.c包含乙粪便中的能量,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值为a+e
30.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降水和降尘被输入到土壤或水体中,对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等造成不良影响。为在植物多样性降低和大气氮沉降背景下,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不断在__________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碳循环失衡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等,同时还会加速土壤中__________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此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反馈调节。
(2)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动会对碳平衡产生巨大影响。研究者通过模拟实验对某草地生态系统开展相关研究。
①据图1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__________。
②地下植物碳库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来源。研究者进一步对植被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图2。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对高植物多样性群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3。结合图1、图3进行分析,提出保护土壤有机碳库的两条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根据“三趾树懒上的树懒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可知,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A错误;B、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性动物,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B正确;C、树懒蛾幼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粪便中的能量,即生产者同化的能量,C错误;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A、施用绿僵菌工程菌,能增强绿菌致死害出的效应,减少了害虫的个体数量,但是并没有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的寄生关系,A正确;
B、将Fhb7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故Fhb7导入小麦增强了小麦对赤霉菌的抗性,使赤霉菌寄生小麦的能力下降,从而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B正确;
C、将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I中,在按蚊肠道内,ASI工程菌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ASI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只是将按蚊体内的疟原出杀死,并没有影响到按蚊的繁殖,这说明疟原与按蚊之间不是共生关系,而是寄生关系,故ASI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存在共生关系,C正确;
D、疟原虫与按蚊、人是寄生关系,而按蚊与人不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
B、BC段出生率的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因此种群数量仍持续增加,只不过增加越来越慢,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因此C点时种群数量可能是该环境下种群的最大数量,C正确;
D、由C项分析可知,C点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最大,因此,此时的种内竞争更激烈,即与C点相比,A点时的种内竞争程度较小,D正确。
故选B。
4.答案:B
解析: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会加剧种内斗争,可能引起K值变小,但b点后的变化增大了K值,说明菌种生活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因此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B错误;C、当外界破坏强度过大时,会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C正确;D、当种群的数量维持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D正确。故选B。
5.答案:A
解析:甲种群主要以a为食,乙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又共同以c为食,说明甲和乙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存在差异,A错误;由题干“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生存压力”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减少,B正确;由题图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可共同以c为食,说明甲和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由于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生存压力,故可推出种间竞争会导致甲、乙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发生变化,C正确;甲种群和乙种群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6.答案:C
解析:a为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表示桑树的同化量,b表示桑树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b+c,A正确;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e+f+g=蚕同化的能量-蚕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故e+f+g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量/桑树的同化量=(d/a)×100%,C错误;桑基鱼塘通过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等,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正确。
7.答案:B
解析:A、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A错误;
B、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B正确;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解析: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由图可知,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更多的矿质元素,进而使藻类大量繁殖,B正确;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有机物较少,C错误;该流域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将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D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四大家鱼混养利用了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生态位的原理,以期充分利于空间和起源,A正确;
B、物种组成是区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
C、建设生态工程,要遵循协调原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所以向池塘中投放四大家鱼的鱼苗时需考虑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池塘中所有青鱼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故选D。
10.答案:(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低
(2)2.5;15.6
(3)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4)食物链和食物网
(5)2/二/两;整体
(6)能量利用率;不能
解析:(1)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结合题图,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如图所示,该图展示的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较为单一,营养结构较为简单,故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据图分析,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J/(cm2.a);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0.5+4+9+(0.25+5.1+0.05+2.1-5)=16J/(cm2.a),故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约为2.5÷16×100%≈15.6%。
(3)结合题干“利用桑叶喂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可知“桑基鱼塘”主要利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4)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这一渠道进行。
(5)据图可知,图中含有的食物链为农作物→鸡→人、农作物→人,即共含有2条食物链。该农场利用沼气池解决了人们的生活能源问题,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6)生态农场中秸秆不直接当燃料烧掉,而是做饲料喂牲畜,而后牲畜粪便入沼气池,最后沼渣做肥料,这样就能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同时促进了物质循环。农作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沼气池中的有机物形成无机物,供农作物利用,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
11.答案:C
解析:A、CO2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而新能源车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对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A正确;
B、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可实现信息传递,而风电站中风机发出的超声波会干扰蝙蝠的飞行,主要是影响了蝙蝠之间的信息传递,B正确;
C、水力发电站建设可能需要淹没大片土地,原有的草原在被水淹没以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会发生次生演替,最终形成湿地,而非初生演替,C错误;
D、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故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缓解全球生态环境压力,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的温度以及耐饥性的处理方式(断水断粮、给水断粮、断水给粮),为控制单因子变量,给粮过程中不能有水掺入,A正确;
B、表中信息显示: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乙组黑线姬鼠的耐饥时间大于甲组、小于丙组,说明黑线姬鼠对食物的依赖性大于对水的依赖性,B错误;
C、与温度为10℃的环境相比,在温度为20℃的环境中,各组黑线姬鼠的耐饥时间均较高,说明黑线姬鼠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耐饥性更强,C正确;
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进行鼠害防治工作还需了解黑线姬鼠的生态位,D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
B、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兔数量波动很可能呈周期性波动,B错误;
C、据图可知,随鼠兔种群密度增加,警戒距离增加,即被捕时风险减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C错误;
D、据图可知,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被捕时风险增加,则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A、飞蝗幼虫的活动能力较弱,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让蝗虫聚集,然后种群数目增多,又反过来使得4VA增多,再吸引更多的蝗虫,为正反馈调节,B错误;
C、信息素是飞蝗产生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C正确;
D、干旱属于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C。
15.答案:A
解析:A、由题意可知,后期鹿群的数量减少是因为狼群数量急剧下降,鹿群数量则迅速增加,使森林后期出现植被破坏、土壤裸露等问题,这是负反馈的结果,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错误;
C、森林中各种生物构成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不都是正金字塔,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那么数量金字塔就会呈现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C错误;
D、森林碳循环过程中,CO2能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A。
16.答案:C
解析:A、该弃耕农田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B、调查这两种植物时应随机取样,B错误;C、t3时草本优势种A的种群数量大于t2时的种群数量,因为t2- t3;之间的入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D、无法比较两者的种群数量,D错误。故选C。
17.答案:B
解析:图中A和B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主要是借助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该过程中能量绝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根据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计算出,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500 2500-4000=2000J/(m2·a),B错误;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B同化量/A同化量×100%,A同化量=3500+2500=6000J/(m2·a),B的同化量=A同化量-呼吸作用-流向分解者=3500+2500-4000-1500=500J/(m2·a),所以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500J/(m·a)/6000J/(m2·a)】×100%=8.3%,C正确;该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
18.答案:A
解析: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A正确;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错误;C、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的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A。
19.答案:CD
解析:A、三北防护林建设一定要注意选种搭配,一方面要考虑是否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稳定性的问题,且初期多为沙地,乔木很难成活,故宜多种草本,A错误;
B、草本的生长能改善土壤条件,为灌木生长提供条件,灌木的生长又能进一步改善土壤条件,这体现的是一种正反馈调节,B错误;
C、三北防护林恢复到草原群落后,可以适度放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因此消费者的引入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消费者也能促进物质循环流动,C正确;
D、群落演替的最终形态一定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平衡,D正确。
故选CD。
20.答案:(1)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等
(2)
(3)农田中氮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
(4)垂直;翘嘴红鲌;藻毒素很难降解,会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相对含量越高;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解析:(1)与统农业相比,图中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且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或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等)。
(2)图中的生产者是农作物,消费者有鸡、牛、人,人处于各个食物链的最高营养极,且食物网中不能出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
(3)农田中氮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4)①表中不同鱼类分别占据不同的水体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藻毒素很难降解,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其相对含量越高,故调查水域的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翘嘴红鲌。
③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的形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1.答案:A
解析:A、由图表可知,植物平均高度增加,种间竞争减弱;
B、随着围栏封育时间的延长,毒害草的生物量逐渐减少,B错误;
C、一个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该植物群落不一定会演替为森林植物群落;
D、封育区内禁止放牧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D错误。
故选A。
22.答案:B
解析:A、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
B、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使环境容纳量增加,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不能增加环境容纳量,B错误;
C、图丙中,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C正确;
D、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捕捞的剩余量应为K/2,可以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B。
23.答案:D
解析:A、蚜虫与植物、病毒与植物之间均为寄生关系而蚜虫与病毒之间没有构成寄生关系,A错误;
B、水杨酸是一种化学信息,能够在细胞中传递信息,在同种植物和异种植物间传递信息的是水杨酸甲酯,B错误;
C、题意显示,蚜虫传播的植物病毒能够编码特定蛋白质与NAC2结合,使NAC2转移至细胞质被降解,进而无法产生更多的MeSA达到驱避蚜虫的目的,可见,相比未携带病毒的蚜虫,携带病毒的蚜虫侵害植物时不能提高周围植物的防御反应,C错误;
D、题意显示,MeSA被邻近植物的MeSA受体结合后转化为水杨酸(SA),因此,用MeSA处理野生型和NAC2敲除突变体后,两者SA升幅相近,但由于突变体不能表达NAC2,因而突变体MeSA释放量较少,D正确。
故选D。
24.答案:B
解析:A、该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来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因此本实验无需设置空白对照实验,A正确;
B、甲曲线a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甲曲线基本为“S”形增长,存在环境阻力,“J”形曲线不存在环境阻力,因此甲曲线与“J”形曲线间的阴影部分可代表环境阻力,C正确;
D、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再滴,避免培养液将盖玻片顶起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B。
25.答案:B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生态位,称为竞争释放,A正确;
B、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叫做性状替换。B情况未发生形态性状改变不属于性状替换,但发生了生态位扩张,应属于竞争释放,B错误;
C、当其他蚂蚁参与食物竞争时,收获蚁只能转而食用一些体积更小的种子,下颚大小这一性状发生改变,属于性状替换,C正确;
D、性状替换使不同生物的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小种间竞争,D正确。
故选B。
26.答案:C
解析: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B、当海草床退化后CO2减少,故大气中CO2的浓度可能会升高,B正确;
C、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C错误;
D、水体富营养化会使藻类爆发,从而导致海草床光合作用减弱,影响海草床的碳存储功能。
故选C。
27.答案:B
解析:A、根据题意分析,Cy1Ab杀虫蛋白可以和目标昆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杀虫效应,但是对稻飞虱无害,因此说明褐飞虱和拟水狼蛛肠道内缺乏CryIAb受体,A正确;
B、难以分解的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富集,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的浓度就越高,B错误;
C、CyAb水解酶会水解CrylAb,结合题干“CrylAb杀虫蛋白可通过食物链转移至褐飞虱和拟水狼蛛体内,并产生富集效应”可知,富集效应的产生和生物体内不含CyAb水解酶有关,C正确;
D、转基因产物转移到其他生物体内可能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D正确。
故选B。
28.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只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分解者,故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
B、最高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X=植物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通过饵料获得的能量=700-201-390-14+20=115(×105kJ),同理,第三营养级(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Y=115-42.8-45-12.2+5 =20(×105kJ),所以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肉食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115-42.8-45 -12.2)/115=15/115≈13.04%,C正确;
D、根据题意,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29.答案:D
解析:A、该生态工程通过利用水稻秸秆作为基料种植赤松茸等农作物,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体现了自生、循环等生态学原理,A正确;
B、图1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废弃物)中的能量,使能量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赤松茸作为真菌,是分解者,不属于通常的食物链成分,C正确;
D、该图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值应为a+c,D错误。
故选D。
30.答案:(1)非生物(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微生物/分解者;正
(2)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3)保护并提高植物(物种)多样性;采取措施减少大气氮沉降(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适度放牧
解析:(1)碳循环存在形式:C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碳酸盐和碳单质的形式存在,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符合正反馈调节。
(2)据图1分析可知,自变量为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因变量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分析图2可知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3)结合图1低多样性、图3高多样性进行分析,提出保护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保护并提高植物(物种)多样性;采取措施减少大气氮沉降(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适度放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