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盟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19:3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至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诸侯自选臣僚为卿时,要由天子审批任命,如“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这些措施旨在( )
A.协调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B.加强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
C.构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确立和维护贵族的礼乐制度
2.“密揭”是明朝中后期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一般不抄传于邸报。嘉靖时期,首辅杨一清曾撰有文集《阁谕录》(阁臣公揭,多为商榷票拟)和《密谕录》(阁臣独对)。在这两份文集中常出现对同一份事情的陈奏。这折射出明朝( )
A.专制皇权统治的强化 B.中枢决策的民主原则
C.内阁职权范围的扩大 D.君臣关系的愈发和谐
3.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监察官作为行政长官一员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并清除不合格者的权力。公民大会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这说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政体具有鲜明的僭主政治特征 B.贵族与平民政治矛盾趋于淡化
C.公民大会成为独裁统治的工具 D.国家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
4.英王乔治三世时期,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惨败,在议会的压力下,国王的心腹内阁被迫集体辞职,国王被迫任命反对派领袖为首席财政大臣,但仍力排众议提拔了自己的亲信为内阁首脑。该事件实质上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尚不成熟 B.资产阶级代议制存在内在缺陷
C.封建残余势力仍主导国家权力运转 D.议会政党权力斗争的逐渐加剧
5.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于1920年8月创作的漫画《二五与一十之比较》(左边是名为“皖”的“政治”阁楼;右边则是名为“直奉”的政治阁楼)。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
A.军阀争取再造共和的决心 B.军阀内部派系的统一趋势
C.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 D.社会缺乏宪政民主的经验
6.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了普选,参加选举的边区各阶层的选民数量平均达80%以上。当选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这一做法( )
名流、绅士 群众团体 共产党党员 国民党党员
20% 40% 35% 5%
A.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迎合了社会性质转型的潮流
C.消除了边区意识形态斗争 D.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7.下表所示为不同时期学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相关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观点
崔鷃(约1057~1126年) 王安石是“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梁启超 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形,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漆侠等学者 王安石是改良主义者和革新派斗士。“宋代的社会生产,在整个封建时代居于两个马鞍形的最高峰,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社会生产,则居于这个最高峰的最高点”
A.学者的立场以及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B.上述材料均为研究古代变法的一手史料
C.统治者根据自身需要重构历史人物形象 D.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价值标准作最终判断
8.1898年,清廷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意图更张政治。该诏书明确指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出戊戌维新运动( )
A.呈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B.拥有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C.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D.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
9.下表为东晋至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下列对表中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制度革新导致士庶矛盾加剧
C.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D.选材标准变迁左右阶层流动
10.下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清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该表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
秦朝“五善五失”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迣、贵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唐朝“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翟进贤良,为选司之最”
清朝“四格八法” “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A.始终恪守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制度建设具有一定内在延续性
C.官员管理呈现标准化和体系化 D.政府注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11.20世纪,随着美国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官集团日益崛起与膨胀,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而在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国文官( )
A.打破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
C.扭转了国会权力衰微的趋势 D.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
12.英国规定,从1级到7级为高等文官,3级以下文官按专业分为“一般”“科学”“专业技术”等12类;法国将社会上持有文凭的报考人参加的文官考试称“外部竞争考试”,将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文官参加的考试称“内部竞争考试”;多数西方国家实行双轮制(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这些举措( )
A.提升了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 B.有效保证了政府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C.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D.加深了国家政治与管理的结合程度
13.据清朝学部总务司统计,1902年,全国新式学堂在校人数为6912人,1909年已达1639641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还有众多学生选择远涉重洋留学,归国后成为政、商、军界的重要组成力量。这表明当时
A.新政改革促进了社会结构重塑 B.教育改良成为救亡的主要途径
C.科举停废丰富了国人就业选择 D.选官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平等化
14.下表所示为不同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
1954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75年《宪法》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国家机关都必须实行精简的原则”
1978年《宪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群众监督,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982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A.适应了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C.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D.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15.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的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律法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
C.反映出教师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D.意在推动儒学世俗化的发展
16.明朝休宁范氏的《统宗祠规》“圣谕当遵”条中首列“圣谕六言”,并在祭统宗祠时,大声宣读。海安虎墩崔氏《族约》中则言“此六事‘圣谕六言’乃太祖高皇帝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宗族治理遵从国家意志
C.乡绅社会地位的提升 D.基层自治制度趋于完善
17.加尔文指出,基督徒们只有在现世以克己节制、勤俭劳动的成果来验证自己是否获得恩宠。所以韦伯说,新教把自己在“俗世的秩序内的理性行为”,视为“恩宠考验的任务和手段加以肯定”,把行为的“成就”看作是神“赐福的标志”。由此可推知,新教伦理( )
A.调和了理性与信仰间的内在矛盾 B.削弱了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C.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D.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18.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公开的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些规定( )
A.体现出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B.注重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C.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强化法院的独立司法权
19.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 )
A.旨在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B.奠定了中国法治体系建设的基础
C.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战略需要 D.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转型进程
20.下图所示为2010~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重点弘扬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B.把赓续革命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
C.精神文明建设正取得显著成效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坚实基础
21.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并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等地推广代田法。这些措施( )
A.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尖锐问题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加强了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22.《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年(714年)十二月,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岭南市舶使。”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上谕:“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市舶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些记载反映出唐朝( )
A.民间走私络绎不绝 B.对外交往开放包容 C.朝贡贸易利润丰厚 D.藩镇割据现象凸显
23.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这些举措客观上( )
A.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实现了英国的政教分离
C.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加速了神学思想的瓦解
24.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得“欧洲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意识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经过改造的欧洲“形成了一个由共同法律所约束的法治社会”。据此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A.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 B.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C.严格贯彻了大国均势原则 D.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近代化意义
25.右图为讽刺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漫画。俄罗斯外长评论道:“这些所谓的‘规则’越不具体,美国就越能对其随意‘装扮’”。法国前驻美大使说:“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秩序’。”由此可推知,美国提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旨在( )
A.削弱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B.服务其霸主地位和强权政治需求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方位外交 D.构建“大国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考试法》等律令,规定“考试院为全国各机关用人所资之地……无论行政官、司法官、外交官、技术官考试皆应属之”。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分为普通、高等和特种考试(任用机关因特殊技能要求而申请进行的专门考试)三种,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面试。在首届高等考试中,女性考生有20人;第二届增至45人,录取2人,第四届已达56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79%。在国民政府官僚体系中,“革命勋劳”者及地方长官的亲属、亲信充斥其中。据1939年考试院铨叙部报告“(现)荐任合格者数逾万人,多继续在职,或有所位置,因此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
——摘编自陈晓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近代化意义》
材料二
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变迁历程。
阶段划分 重大意义 标志事件
探索阶段(1985~1992年) 本阶段的理论探讨、政策设计和实践试点,明确了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 1985年11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初拟
初创与实施(1993~2005年) 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公务员内涵与外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依据 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
法制化(2006~2012年) 公务员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和与之配套的公务员管理专门条例相继出台,制度框架形成 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
深化改革(2013年至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公务员法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建言献策。(10分)
27.(1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提倡“人性本善”。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和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责就是实施社会教化。由于德治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任务,而且这种社会教化工作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德行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西方的法治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孕育发生。从人性恶的前提设定出发,西方
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西方人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基于人性自私的认识,西方思想家提出,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正义的法律制订后,还要保证正义的法律能够贯彻实施。如果执政者徇私舞弊,如果受到技术性的限制,正义的法律都有可能落空。因此,法治原则还包含着一套由手段和方法构成的正当的法律实施程序。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它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摘编自田薇等《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德治和西方法治的内涵。(10分)
(2)根据材料,从当代的视角,谈谈你对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理解。(6分)
28.(1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单纯用民主与专制范式研究中西方政治制度,已经很难打破僵局。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是,中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体制,而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是地方分权体制。家天下的皇权制度降低了传统中央集权体制的功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已转变为现代中央集权体制。此外,在话语权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主流政治理论看来,中国政治制度属于专制性质,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属于民主性质,因而,中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世界潮流,部分学者也主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归宿是建立西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徐祥临《当代中西政治制度之分野》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2.A 3.D 4.A 5.C 6.D 7.A8.A 9.C 10.B 11.D 12.C 13.A 14.A 15.B 16.B 17.C 18.B 19.A 20.C 21.B 22.B 23.A 24.D 25.B 26.(1)特点:立法保障;考选机构独立;注重知能结合(通才与专才兼顾/兼顾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开放性日益增强;考试类型多元,具有一定灵活性;制度与实践存在一定悖离。(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要求;国际环境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建言献策:新时代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要继续坚持法治导向;继续优化公务员制度体系,增强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开放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继续坚持高素质专业化的目标,要把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廉洁高效和满意度高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变革目标。(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7.(1)内涵:中国德治:人性本善;统治者以身作则;要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实施社会教化);用人唯德。(5分,任答两点4分,三点5分)西方法治:人性本恶;法律至上;分权制衡;程序正当;人民主权(或“民主”或“主权在民”)。(5分,任答两点4分,三点5分)
(2)理解:二者并非只能对立不能统一,事实上,它们可以互补并济;从政治运行机制上来看,法治应该成为当代政治的操作方式,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从精神的治理上来看,法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德治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从历史进程看,法治政治的追求背后,无不蕴含着对自由、民主等美好价值观念的道德追求;而任何时代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也促进着社会法治的进一步完善。(6分,任答三点即可)
28.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制度建设迎合了中国社会发展需要。(2分)
阐述: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先进知识分子效仿西方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仅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加剧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借鉴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经验,改革了政治协商制度,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共同助力新中国的建设。1954年,中国共产党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借鉴苏联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并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了其国家管理的效能。在央地关系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发展了中央集权体制,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机构的能动性;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有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12分)
总之,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状态,国情较西方更加复杂,盲目借鉴、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只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国情又广泛借鉴西方与苏联的政治制度建设经验,迎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分)
(也可从“中西政治制度对比”等角度阐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