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乡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6课《琵琶行 并序》 课件(68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金乡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6课《琵琶行 并序》 课件(68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8 11:14:08

文档简介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褚衍正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金乡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琵琶行(并序)》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宋词”。《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就是诗人自己。诗歌在音乐描写、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诗人就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二、学生分析
1、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多数学生都有所了解,但又不很详尽,因此,本课的内容适应了他们的期待视野,能激发他们自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3、此外,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音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鉴赏
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怜悯,陶冶诗人情操里流露出的人性美;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利用网络,搜索图片、声像等文件,制作PPT、flash课件,完成《琵琶行(并序)》教学内容。
2、首先从网上找到以前学习的课文《听蜀僧浚弹琴》中关于音乐描写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找到关于音乐描写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分析音乐的特点,以及音乐旋律的变化。这时,教师可利用优美的画面与音乐的旋律相结合的方式制作自己的PPT、flash课件。通过知识能力迁移这一重要教学原则,实时呈现本节课关于音乐描写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中音乐描写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成写的音乐特点。
3、利用PPT、flash课件,使之能够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也使得学生能够同时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旋律的变化,触动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喜爱,使课堂教学丰富多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
中国五千年悠远的文明是由诗歌汇成的一条斑斓的河流,也是由音乐汇成的河流。《汉宫秋月》就是由琵琶演奏的古典名曲想听一听吗?
(播放后)请谈谈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白居易一同去领略一位唐代乐者的妙音。
(播放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PPT、flash呈现课题琵琶行.swf
2、使用电子白板播放《汉宫秋月》,然后通过提问进入新课。琵琶曲《汉宫秋月》
?二.学生通过网络,分析《听蜀僧浚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提问、分析、指导
分析《听蜀僧浚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1、播放音频资料D:课件听蜀僧浚弹琴(朗诵).mp3?
2、使用电子白板播放与《听蜀僧浚弹琴》的相关的课堂分析视频。 听蜀僧浚弹琴五律诗.mp3
三.“谁解琵琶声”
分析音乐描写
教师引导、释疑
1、学生分析《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及自己的感受。
2、学生分析音乐与意象的关系。3、谈自己的感受
1、《琵琶行》视频诵读2、通过PPT、flash 琵琶行.swf 分析文本。
四.“谁解风物意”
分析景物描写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情感。
通过PPT、flash琵琶行.swf 分析景物描写。
五.“谁解青衫泪”
分析主旨。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讨论,交流
通过PPT、flash 琵琶行.swf 分析文本主旨。
六.学生完成相关练
习题
习题训练,复习巩固
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2、“《琵琶行(并序)》”评价表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 ??? 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
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 ??? 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
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
这节课我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
课件68张PPT。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吊白居易
唐.李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见老诗人顾况,顾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读到“野火”联时,不由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大加引荐。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元白” “刘白”
政治上,有“兼济天下”的思想,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写下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生平与诗作二、文体简介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 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湓浦pén 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恬然tián 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 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裂帛bó 虾蟆há ma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四、读准字音四、文本范读琵琶行(并序).mp3五、理解词句意义1、明年秋明年:第二年。2、铮铮然铮铮:形容声音响亮清脆3、委身为贾人妇委:托,交付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官5、因为长句因:于是。为:写,创作。6、凡六百一十六言凡:共。7、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8、醉不成欢惨将别醉不成欢:人人喝醉了,心情却不欢乐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现用以形容文笔曲折,耐人寻味;
或形容某些人藏头露尾,故作姿态。10、弦弦掩抑声声思每一根弦都发出低沉抑郁的声音,
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愁绪.11、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13、小弦切切如私语私语:低语14、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又)像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15、别有幽愁暗恨生另有一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愁与恨
萌生出来。12、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16、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间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带甲的骑兵急速冲出,刀枪齐鸣一样,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突出:爆发出。17、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声:同时发声18、东船西舫悄无言舫:船19、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整理20、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即一秋一春,指时光。
等闲:随随便便,轻易。21、暮去朝来颜色故暮去朝来:指时光流逝。
颜色:容貌。故:旧,衰老2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相逢
在一起,为什么一定要从前曾经互相
认识呢!天涯:天边,形容极远的地
方。沦落:飘泊流落。23、谪居卧病浔阳城卧病:抱病,带病24、终岁不闻丝竹声终岁:一年到头。丝竹:弦乐器、
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25、春江花朝秋月夜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
和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26、往往取酒还独倾独倾:独酌。倾,倒。27、莫辞更坐弹一曲更:再28、感我此言良久立感:被感动29、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30、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刚才,原来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 事梗概。
2、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
3、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机。
4、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思考:诗前小序对全诗有何作用?谁 解 青 衫 泪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2、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5、“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3、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4、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思考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幽愁暗恨这种“沦落”是谁造成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共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泪,表达了对歌女的同情,抒发了自己遭贬的郁闷心情,隐含了社会动乱给人造成的痛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却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有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谁 解 琵 琶 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段)邀相见。
二闻琵琶(第二段)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第一曲音乐特点形象表现手法悲凉、伤感琵琶女:排遣孤寂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忘归、不发)萧瑟、凄凉的景物以人衬声以景托声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间接描写、虚写诗人、客人:
(离愁、沦落)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次: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江心聆听琵琶曲琵琶女出场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诗 人寻 问移邀添回重开宴千呼万唤琵琶女停欲语迟抱琵琶半遮面场景描写人物形象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邀 见第二曲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开始:大弦—嘈嘈—急雨小弦—切切—私语错杂弹、落玉盘间关—滑幽咽—难冷涩—凝绝不通—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迸铁骑-突出-鸣收拨、划一声、裂帛悄无言秋月白过渡:发展:高潮:尾声:《霓裳》《六幺》(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过程场景特点方法结束:浊杂粗重轻细凄切清脆圆润婉转声弦暂歇雄浑激昂清脆尖利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以议评声以喻摹声以形绘声以人衬声以景托声直写间写雄浑、激昂、大气、不畅实 写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余音绕梁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第三曲凄凉、悲伤却坐、促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皆掩泣无尽的感伤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点评:(虚 写)重闻琵琶青衫湿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
用了哪些手法?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1)运用比喻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
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2)描摹声音: “嘈嘈、切切、间关”
等。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 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为琵琶女掬一把同情泪。琵琶女的命运确实令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女的曲调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感情的变化呢?琵琶声 ------ 尽诉心中悲愤情 倾诉悲情。急切愉快。幽愁暗恨。激越雄壮。谁 解 风 物 意 《琵琶行》还注意到景物描写,请问诗歌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江边送客的环境 如画的意境 奠定了凄凉愁惨的感情基调别时景象.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离愁别绪 . 音乐结束时的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文章结构江头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行文结构有何特点?双线结构:
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暗线: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民间变化朝政动乱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
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条反映民间的变化,一条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均有十分明显的反映。两条线一实一虚,虚实相生,使结构既严谨而又错落有致。 通过flash琵琶行.swf ,分析文本。迁移扩展,比较阅读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一段对音乐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手法?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运用了比喻、摹声、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乐曲发展的几个过程?舒徐流畅—起伏跌宕—悄无声息—激烈高亢—戛然而止比较与《琵琶行》的异同:
相同点:1、描写音乐的过程基本相同。2、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3、都运用了比喻、摹声、通感等修辞手法。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在写人,慨叹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发自己的不满,而《明》只为形容小玉的唱腔美妙。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比较与《琵琶行》的异同:思想内容: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不同点:《夜》中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代歌女的身世。而《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表现手法: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之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
《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李凭箜篌引 第一句:“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第二、三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这两句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用“赋”的笔法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而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五、六句:正面写乐声。
第五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第六句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第五句中,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第六句中,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不仅可以目睹,形神兼备。第七句——结尾:写音响效果。第七句: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至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第八句,“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最后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向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第九、十句: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表现得额淋漓尽致。 第11、12句: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 ,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无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意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最后两句,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皮毛浸湿,也不肯离去。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 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啁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琵琶行》结构为君翻作《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满座重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移船相近邀相见东船西舫悄无言又闻此语重唧唧江头送客闻琵琶千呼万唤始出来曲终收拔当心画整衣敛容叙身世月夜船上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