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23:5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导言
认识历史课程
一、历史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三、怎样学好历史?
四、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问题一:什么是历史?
“历者,经历也;史者,记录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 考试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我们现在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钱 穆
2. 情怀
1、培养兴趣
兴趣是种很微妙的东西,你有了兴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识点记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领悟在历史现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历史规律,能得心应手地分析历史问题;如若反之,无异于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苦苦煎熬,但却炼不出火眼金睛。
三、怎样学好历史?
将课本读“通”:
将课本读“厚” :
将课本读“薄” :
2、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1)阅读的习惯:
首先是读教材
课前预习:
看书,“圈、点、勾、画、批”;
带着疑问上课, 提高效率 ;
完成练习册习题
2、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2)预习的习惯:
2、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3)课堂听课、记笔记的习惯:
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书、笔记本;
动脑动口动手。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记笔记。
2、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4)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A.独立完成作业:选择题自行订正,课代表统计需要讲的题目;主观题认真完成,及时上交;
B.课后及时复习、总结,认真改错、单元总结;
C.课堂提问,随堂落实
书山有路法为径 学海无涯乐做舟
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设)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和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模块1
史学入门
模块2
史料研读
高中历史课程安排
基 础 递 进 拓 展 延 伸
高一年级
高二、高三年级
四、高中新课程历史体系
教学主线:
中华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
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
级和国家的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概念解读:“文明”和“国家”
材料一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材料二: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 ——恩格斯
国家
国家、
城市、
文字、
冶炼金属
1、根据材料一找出文明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
2、两段材料都认同的文明必备要素是什么?
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1-4段文字,指出的石器时代的阶段划分及相应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元谋人门齿化石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主要的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半坡遗址的石器
元谋人刮削器
表面粗糙,打制而成
新石器时代
表面光滑,打磨而成
旧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
河姆渡碳化稻米
半坡出土的粟和蔬菜种子
农业发展,南稻北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
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出土了精美的
玉器
出现了较大规模
的祭坛和神庙
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
生产力发展,
出现社会分工
社会组织扩大,形成较
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社会分化加大,
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文明曙光初现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红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玉琮
生产力发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
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生产力发展(蛋壳陶);私有制;
阶级分化;部落联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合作探究】对比两张图,分别指出不同时代人类遗址(存)分布呈现的特点?
数量少,分布广泛
主要沿黄河、长江分布
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
汇聚中原,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础(一体)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源远流长,自成一系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
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生产力发展(蛋壳陶);私有制;
阶级分化;部落联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源远流长,自成一系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财产私有
国家产生
阶级出现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贫富分化
二、从部落到国家
1. 三皇五帝:
二、从部落到国家
神话传说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口述史料)
1. 三皇五帝:
二、从部落到国家
神话传说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口述史料)
黄帝、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
实行禅让制(推举首领)
认识:
2. 万邦时代:
二、从部落到国家
考古资料
陶寺遗址:
(实物史料)
可能是尧都遗址
都城的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更加明显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中华文明产生
——中华文明的产生
2015年新闻发布会上,王巍(考古所长)综合陶寺遗址的一系列考古成果指出:“虽然对于陶寺遗址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性质和功能,还无法下定论。但毫无疑问,尧都正通过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
3. 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从部落到国家
夏朝建立
(1)史料:
口述:神话传说;
实物: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2)认识: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其子启建立王位世袭制;公元前1600年亡,桀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三、商和西周
——中华文明的发展
(一)商朝
1.兴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了夏朝,
商朝建立
盘庚迁殷(河南安阳),都城固定;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商亡。
(一)商朝
1.兴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了夏朝,
建立商朝,
盘庚迁殷(河南安阳),都城固定;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商亡。
2.文化:甲骨文,主要是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
商王武丁早期征讨方国的卜辞(甲骨文,5000字左右)
商朝推行内外服制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特点:
中央与地方关系较为松散,尚未集权
(一)商朝
1.兴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了夏朝,
建立商朝,都城殷(河南安阳);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商亡。
2.文化:甲骨文,主要是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
3.政治:推行内外服制,尚未集权;
商王依靠神权加强统治
(二)西周
1.兴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
周;都城镐京(陕西西安);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
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占镐京,西周亡。
思考: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人数较少的周人如何统治广大的疆域,成为了一个难题。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周人,该怎么办?
(二)西周
2.政治:
(1)分封制:
①含义:地方行政制度, “封邦建国”, “以藩(蕃)屏周”。
②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③内容:
诸侯权利: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④影响:
(三)西周
2.政治:
(1)分封制:
④影响:
A.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
构,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统治秩序;
(三)西周
2.政治:
(1)分封制:
④影响:
A.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统治秩序;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不同地域文明的交融, 促进华夏认同;
C.诸侯在封国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造成日后诸侯争霸割据局面
⑤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二)西周
2.政治:
(2)宗法制: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二)西周
2.政治:
(2)宗法制:
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影响:
A.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制)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稳定。
B.忠孝观念、家国一体观念影响深远。
(家谱、宗祠、族规)
(三)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主要使用木、石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知识拓展——经济制度:井田制
(三)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主要使用木、石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2.手工业: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
“后母戊”青铜方鼎
四羊方尊
(三)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主要使用木、石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2.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如后母戊
鼎、四羊方尊等:
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
青铜繁荣时期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
探究:结合夏商西周发展,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
经济:
思想: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等级森严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甲骨文,成熟文字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本课小结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王位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西周: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西周分封示意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