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本
纵向专题史.话题性
古今中外
纲要基础
纵向发展
横向对比
高一历史
纲要下 世界古近现史
纲要上 中国古近现史
拓展延伸
横向通史.时序性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
古代史
(远古—1840年)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中国现代史:
(1949~至今)
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
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
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繁荣时期:隋唐(581年~907年)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
辉煌与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1978—今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时 空 坐 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目录
石器时代的
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2
3
新课导入
文明与国家
材料二: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界定为……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明产生的标志:
国家、城市、文字、金属、阶级
材料三: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国家的特征:阶级、政府、军队、监狱
材料一: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
如何证实五千年?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史书、书籍、报刊等
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等
口述史料:
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神话传说、俗谚、回忆录等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生产力: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
3.两者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打制
新石器时代:磨制
元谋人门齿化石
1万年前
元谋人
170万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始人群
母系
氏族社会
父系
氏族社会
良渚文化
(5000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划分---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特征
距今 170万年
距今 70-20万年
元谋人
北京人
北京人复原像
①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
②渔猎采集;
③群居生活;
④学会用火(天然火)
早期人类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主要沿黄河长江分布
时间:距今170万年前---距今1万年前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划分---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分布 特征
距今7000至5000年前
距今5000年前
新石器时期人类分布特点?
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
约前2070年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中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下游
彩绘陶器,栽培粟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黑陶
精美玉器、
祭坛、神庙
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阶级、开始向国家过渡。
分布广泛,大河附近
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
几何纹陶盆
河姆渡文化 猪纹陶钵
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杯
红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 玉琮
河姆渡文化 炭化稻谷
大汶口文化 陶猪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按生产关系划分——原始社会组织
1.经历时间:
2.经历阶段:
经历约200万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①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出现
以元谋人和北京人为典型代表,过着群居生活。
③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②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前、中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知识拓展:对比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反映了原始社会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
山西襄汾陶寺墓葬: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代表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0多件。包括精美描画的木质容器、陶器、玉器和猪骨。
姜寨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代表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村落周围有护村壕沟,壕沟以外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母系氏族公社: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只是传说
①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②五帝:事迹较为具体。统一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黄帝和炎帝(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实行“禅让制”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时代:
1.“三皇五帝”:
神话色彩浓厚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早期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为“皇”或“帝”。
古史传说不是直接史料,大都是后人的追述,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实证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过程,而考古资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时代:
2.“禅让”制度:
3.“万邦时代”:
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标准一般为传贤。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都城的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更加明显。
氏族
部落
(炎、黄)
部落联盟
(尧、舜)
王朝国家
(夏)
邦国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早期国家: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
建立
地位
统治 政治 制度:
中央:
地方:
文化
遗址
灭亡
公元前2070年,禹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二里头遗址(只是可能)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历法—《夏小正》
夏桀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材料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寻找夏朝》
二重证据法:
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王国维)
缺乏文字
印证!
二里头文化遗址
天下为公 → 天下为家
禅让制 → 世袭制
选贤与能 →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氏族部落→ 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合作探究:关于启的继位说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明了什么?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学思之窗
不同:
材料一:益禅让于启;体现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
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
材料二:启通过武力夺取,说明王位世袭制代替
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因:
可靠的史料不足;记录者的立场、能力水平和时代环境等。
说明: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
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记载,要质疑辩证。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一)商朝(前1600---前1046年)
兴起 建立
迁都
地位
文化成就 文字
青铜器
历法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主要刻写的是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的约有2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也是东亚已知最早的文字载体。
.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一)商朝(前1600---前1046年)
国家 管理 中央
地方
特点
影响 范围
灭亡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内服:王畿地区,商王直接控制;
外服:方国、部族,商王间接控制。
商王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集权程度不高;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占卜:
王权与神权
相结合
材料一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关系:
①外服地区对商保持既臣服又独立的关系。
②商王国与方国的关系,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方国联盟体制”),商王国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
③两者是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
(2)原因:
①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②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血缘关系尚未打破,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是商王无力实现对外服的直接控制。
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这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一。
合作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商与外服地区的关系及实行的原因?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二) 西周(前1046-前771年)
背景
建立
制度
衰败
灭亡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最后一个王纣,修建许多宫殿苑囿,终日饮酒作乐,生活腐朽,还作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 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国人暴动:周厉王时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并且禁止国人谈论国事。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参加这次暴动的以聚居在镐京的国人为主,故称“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大笑。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西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二)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分封制
分封制:权力财产的分配制度
含义
原因
对象
内容
权利
义务
特点
影响
封邦建国,也叫封建制度
对广大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维护周王朝统治
授土授民
同姓诸侯(鲁晋燕等)、异姓功臣(齐秦等)、旧贵族(宋等)
世袭统治、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在领地内再分封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对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消极: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
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中国的姓氏起源;中国地名的简称。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二)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宗法制
宗法制:权力财产的继承原则
含义
目的
特点
运行原则
作用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和名分,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
②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
①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贵族政治)
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④导致特权、重男轻女思想,不利于民主法制。
“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二) 西周(前1046-前771年)
礼乐制
礼乐制:权力财产的认同工具
含义
目的
表现
作用
历史意义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稳定统治秩序
仪式、器具、称谓
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
周王朝巩固统治,扩大文化影响力;促进各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共同体。
材料: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中,华夏诸国保持了对周王室的政治认同,奉之为天下共主;在文化上,宗周王朝通过各种礼典来强化伦理规范与意识……周礼成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的符号。
——曹建墩《三代礼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连续性》
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 ——《礼记·王制》
西周
礼乐制度
示意图
合作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内涵
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序)
关系: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君臣政治关系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父子血缘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国:政权
家:族权
家国一体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周书·梓材》
合作探究:归纳夏商西周三代在国家治理上的变化?
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特征,聚族而居,所以夏是“笼统的霸权”;商:在夏世袭制的基础上,又实行内外服制度,以本族为同心圆,又外服周边各族,疆
域扩大,所以商被称为“同心圆布局”;
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用宗法网络构建起各诸侯“众星拱月”
统治格局,拓展了疆域,巩固了统治;分封制使天下归周,宗法制使天下归嫡;
井田制使天下归王,礼乐制使天下归序。
夏商周:三代的统治逐渐由松散走向严密;从尊奉鬼神到敬天保民形成早期民本思想;
各地文化不断相互交融;文化共存,又逐渐趋于一体,形成多元一体特点。
随着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从夏朝、商朝到西周的国家管理和国家机构也随之发生变革和完善,这反映了早期国家治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三)奴隶社会的经济
特征
农业 生产工具
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
手工业商业
商周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时期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
石器锄耕、犁耕;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集体耕作)。
工商食官;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是礼器和兵器。
商代青铜铲
四羊方尊
三、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二) 西周(前1046-前771年)
井田制
井田制
性质
内容
特点
瓦解
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周王名义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并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使用奴隶和平民集体耕作。
西周晚期,私下土地买卖或小农个体经营发展,使井田制受到冲击,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政策出台标志其瓦解。战国商鞅变法将其彻底废除。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
村社份田收
获归自己;土地使用无所有权
贵族占,村民集体耕作,收获归贵族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1.经济:
(1)土地国有(井田制),集体劳作,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青铜铸造发达,实行“工商食官”。
2.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3)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权力未高度集中。
(4)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稳定延续: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
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文化思想:
(1)文字:甲骨文和青铜铭文(金文)
(2)教育:学在官府;
(3)思想:周礼“天下一家”,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敬天保民
的民本观念,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历法:《夏小正》;商朝殷历,干支纪日法。
知识点
补充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姜寨聚落)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北京人
三皇五帝
万邦时代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内外服制
生产工具(生产力)
社会阶段(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小 结
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政治:贵族政治、家国同构、神权王权、尚未集权
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华夏认同
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巩固练习
解析:抓住“仰韶文化”的特征,易知其出土文物为“彩陶残片”,因此D正确。教材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3,“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体现了考查新课标“通过了解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的要求,可参考刘国祥:《红山文化如何形成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因》,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8-01.
巩固练习
2.牛河梁转山子金字塔式巨型建筑中心为夯土土丘,直径近40米,残高约15米,外包巨石,整个建筑总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建筑用到了从远方搬来的巨石,以这项工程而论,至少需要数十万人力。由此推知
A.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
B.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
C.已经普遍使用铜制农具
D.文明的曙光已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