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6 00: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 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便利了各地食物物种大交流,客观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时空观念】:展现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与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具体表现。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了解食物物种交流主体、方式、途径的多样性。
【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理解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家国情怀】:通过探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感悟人类文明的多源性以及文明的交流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
2.难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新课讲授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 6000 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大陆内部及邻近地区
传播时间长
交流物种较少。
交流路径以陆路为主
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表现: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粮食作物 路径
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为观赏植物;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为观赏植物;
②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以后,传播比较缓慢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表现:
类型 物种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多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③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同玉米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表现: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蔬菜作物
①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
②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③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表现:
类型 物种 传入中国
蔬菜作物
辣椒: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作物或物种 概况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
牲畜家禽 役畜:牛、驴、骡、马 食用:猪、羊、鸡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思维拓展: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欧洲主导性
内容丰富性
范围全球性
时间长期性
过程具有双向互补性。
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探究】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物种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丰富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
(4)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
【探究】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4、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探究】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5、新作物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对美洲:
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
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3)对世界: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探究】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6、物种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病毒和战争:欧洲人借助天花征服美洲,90%的印第安人去世。
【探究】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物种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影响。
材料一 到清末,两湖玉米耕地面积为一万顷(1百万亩),番薯耕地面积为一万八千顷(1.8百万亩),以0.6石的玉米单产和6石的番薯单产计,清末两湖每年可产玉米60万石左右,番薯1080万石左右,合计增加粮食1100多万石左右,约可养活280万人,对缓解清后期两湖的人口压力起了较大作用。
何炳棣先生认为,玉米、番薯的传入对南方地区“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是互为因果的”;
由于玉米、番薯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民间以杂粮常食,稻谷以售钱。”
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
促进了人口增长;
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注:县志: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物种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影响。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观”。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课堂小结
想一想:食物物种交流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课堂小结
思考:面对越发严峻的全球性外来物种入侵,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应对?
思考:面对越发严峻的全球性外来物种入侵,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应对?
个人层面:
国家层面:
国际层面:
加强立法,规范市场买卖行为,加强海关监管力度;
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综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工作;
完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谨慎引种;
利用科技,对已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进行科学的捕杀。
摒弃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建立健全国际间的合作机制;
1.(2024·咸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A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A
[解析] 根据材料“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休闲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和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排除B、C两项;冷冻食品的兴起并不代表增强了世界粮食的储备能力,排除D项。
2.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大量种植,导致大量山坡森林被砍伐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C
[解析] 材料显示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增加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增长规模扩大,但是食物来源不能起决定作用,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只能体现马铃薯在法国所起到的作用,没法体现在中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作用,排除;材料提到的是马铃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与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无关,排除D项。
3.(2024·银川)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D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解析] 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都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