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明重点 备热词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分散机构权力、重文轻武、文治、通判、知州、中书门下、政权并立、兵农合一、募兵制、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绍兴和议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960年建立
916年建立
1038年建立
中国历史纪年表(唐——清)
一、防弊之政
1.前代之弊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涞水记闻》
思考:唐末五代有哪些历史遗留问题?该怎样解决?
方镇/藩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集权
分散机构权力
崇文抑武
“杯酒释兵权”+士大夫政治
一、防弊之政
2.防弊之政(祖宗之法的建立)
(1)收权/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2,梳理具体措施。
收权 具体措施
行政权
财政权
军政权
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知州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一、防弊之政
2.防弊之政(祖宗之法的建立)
(2)分权:分散机构权力
①中央: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
职能: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
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
一、防弊之政
2.防弊之政(祖宗之法的建立)
(2)分权:分散机构权力
②地方:设置“四监司”、通判(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与知州共签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
一、防弊之政
2.防弊之政(祖宗之法的建立)
(3)崇文抑武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防弊之政
3.防弊之影响(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材料1: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
材料3: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宋太宗
思考:结合材料并利用课本知识,辩证分析“防弊之政”产生的影响。
积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治稳定,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消极:2.制度僵化,影响行政效率
消极:3.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新弊渐生
1.边防压力——军事积弱
(1)宋、辽(契丹族)关系:
①辽的兴起: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宋辽和议(1005宋真宗:“澶渊之盟”):
a.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b.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二、新弊渐生
1.边防压力——军事积弱
(2)宋、西夏(党项族)关系: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年)》
①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宋夏和议(1044宋仁宗: “庆历和议”):
a.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确立君臣关系
b.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思考点P54】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二、新弊渐生
利:有利于维持两国和平
促进民族交融
弊:北宋屈辱求和,导致财政损失
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力量减退,埋下亡国之患
二、新弊渐生
2.财政危机——经济积贫
思考:根据材料并利用课本知识,概括财政上北宋政府面临什么局面?
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官僚队伍膨胀
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多而不精
管理混乱
训练废弛
素质低下
思考:结合【历史纵横P51】,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募兵制
始于:唐玄宗
目的:稳定社会治安
消除动乱因素
冗官
冗兵
冗费
三、解弊之法
①中央集权强化,形成内重外轻格局,“三冗”、“两积”问题逐渐凸显【选必1第4课】
②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起义不断【选必1第4课】
北方边境常受游牧民族袭扰【选必1第4课】
③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1.背景
① “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改革
2.解弊之法
原因: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
思考:根据内容,概括范仲淹变法的核心宗旨/目的。
目的:整顿官僚队伍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范仲淹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影响: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
三、解弊之法
2.解弊之法
②王安石变法——1069-1085,宋神宗期间
思考:阅读P55,完成下表。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扩大统治基础
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募役法/免役法 :
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
官府募人代役
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保证了生产时间
增加了国家田赋收入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保甲制)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维护地方治安
节省军费开支
思考: 从变法的具体措施中可以看出变法有何特点?
特点: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三、祖宗之法变革兴
进步性:
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王安石变法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局限性: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积极:前期成效显著: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消极: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表现:北宋与西夏开战再次失败)
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思考:结合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三、解弊之法
2.解弊之法
②王安石变法——1069-1085,宋神宗期间
【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急于求成。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四、循弊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金(东北女真族)所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1)靖康之变:
(2)南宋的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
思考:南宋统治者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吗?
四、循弊偏安
2.岳飞的抗金斗争
岳飞像
南宋初年,岳飞组建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
宋高宗与秦桧视其为心腹大患,主动向金求和: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臣,向金缴纳“岁贡”
岳飞被南宋朝廷所杀
思考:“岳飞之死”和“绍兴和议”说明了什么问题?
延续祖宗之法:削弱武将、守内虚外
四、循弊偏安
3.宋与西夏、金的关系
此后又经历了几次战争,南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南北对峙
课堂小结
五代十国
宋朝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集权
弊
利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积弱
守内虚外
将兵不识
外交软弱
文官
武将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岳飞抗金
收归地方权利
权利集中于上
制钱谷
收精兵
分权
具体措施
一职多官
扩充军队
战争赔款
统调分离
守内虚外
胜也赔款
夺实权
偏安一隅
[典例] [2024·黑龙江牡丹江高一调研]宋代,在地方上除设立州、府、县的长官之外,又置通判以分州权,一州之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说明( )
A.通判位卑权重,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中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强干弱枝,维护了专制统治
D.地方诸侯的残余势力被清除
答案:A
[通法悟道]
1.[2024·广东清远市高一调研]下表所示为宋代州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皇帝地位的下降
C.地方分离的倾向
D.疆域范围的拓展
答案:A
类型 主要设立依据
府 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
州 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
军 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
监 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通过“府、州、军、监”的一级行政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C项排除;宋朝君主专制有所强化,B项排除;宋朝疆域相对前朝有所缩小,D项排除。
2.[2024·安徽安庆高一测试]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 )
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可知,王安石主张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阐述了选拔人才为国家所用的重要性,北宋时期人才选拔的制度为科举制,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方田均税法是关于丈量土地按亩收税的政策,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农田水利法是兴修水利工程以保障农业生产,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青苗法是关于政府借贷给农民并收取一定利息的政策,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D项。
3.[2024·浙江诸暨高一测试]宋真宗景德二年,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称为( )
A.岁赐 B.岁币
C.岁贡 D.纳贡
答案:B
解析: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被称作岁币,故选B项;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的钱物,被称为岁赐,排除A项;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规定,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这与宋辽关系无关,排除C项;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都被称作纳贡,而与宋给辽岁币不是一回事,排除D项。
4.[2024·山西大学附中考试]《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画作。画中汉、匈人物衣冠服饰分别符合宋、金特色,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反映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
D.蕴含对南宋偏安局面的讽谏之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画中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结合所学可知,南宋中期,宋、金数度缔约议和,临安朝廷勉强维持偏安之局,画中场景仿佛暗示南宋胡、汉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主从异位”的变化,且画中人物服饰特点与宋、金相符。由上可知,此画托古喻今,蕴含着对当下局面的讽谏之意,因此D项正确;材料主旨显然不是文化交流,因此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凭一幅画无法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且这并非作者本意,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