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368年
明朝建立
元朝灭亡
14、15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14-17C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1640年
英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1644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近代科学产生
导入新课
(1368——1840年的中国和世界)
大明之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目 录
一、政治之变强皇权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对外之变经海疆
--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三、边疆之变治陆疆
--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01
政治之变强皇权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任务一:结合第一子目,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分封儿孙做藩王势力膨胀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反抗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2.废除宰相制度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二: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主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朱元璋:《讨张士诚檄》材料三:(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明史·胡惟庸传》(1)历史原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2)前朝教训: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3)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材料四: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凌晨四点的日出?哥当然见过!2.废除宰相制度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过程:①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②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皇帝六部殿阁大学士批红票拟公文递交3.设立内阁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过程:④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材料五:张居正(明神宗时任内阁首辅)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明史》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明朝大学士叶向高内阁首辅就是宰相吗?明代内阁中加官概况内阁地位得到提升3.设立内阁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尽管明朝中叶的内阁出现了若干“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首先,内阁在制度上只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虽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执行之权,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虽然严嵩、张居正诸人事实上控制了六部,但这只是特殊形势下出现的情况,违反了明朝的制度常规。其次,内阁的议政权也受到很大限制,其票拟是否生效,要取决于皇帝批红,如不合皇帝之意,就必须“改票”,甚或去职。在批红权被宦官窃取的情况下,内阁更是要看宦官的眼色行事。张居正之所以能够专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宦官头目冯保的合作。而且内阁议政带有很大的被动色彩,即主要是被动地接受顾问,在制度上缺乏就大政方针向皇帝主动提出建议的权力。在皇帝怠政时期,阁臣只能通过票拟与皇帝进行文字联络,往往长期不能见面。第三,在明朝绝大部分时间里,内阁并未被看做正式机构,而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办公场所。总之,内阁最多只具有"准宰相”的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张帆《中国古代简史》3.设立内阁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宰相内阁大学士权力来源职责权力对皇权的影响法定,制度赋予非法定,秘书机构;皇帝的信任统领百官,参与决策不能统领百官,侍从顾问拥有一定的决定权有票拟权,但需皇帝批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宰相和内阁对比首辅设置并非制度规定,而是在实际政务运作当中形成的,一般指大学士中入阁最早资历最深加官最高者,而此人通常又最受皇帝信任。3.设立内阁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特点:A.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或地位)。B.内阁完全受制于皇权;内阁不能制约皇权;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C.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二者矛盾深刻。内阁首辅权力过大怎么办?3.设立内阁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六:为防止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宣德皇帝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例,设立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命翰林学士教授小宦官读书。还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阅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用司礼监的“批红”牵制内阁的“票拟”,以达到平衡政局的目的。这一体制的形成对维护明代皇权的稳固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宦官干政提供了机缘。——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皇帝六部内阁批红票拟公文递交司礼监协助代理皇帝批红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3.宦官专权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有明一代,擅权的宦官头目以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四人最为著名。王振被公侯勋戚尊称为“翁父”。汪直当权时出现“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的说法。刘瑾被称为“刘皇帝”“立皇帝”。魏忠贤被献媚者呼为九千岁、九千九百岁,并在全国广建生祠。但除王振死于战争外,另外三人都被皇帝轻易罢免甚至处死。这表明宦官权力只不过是皇权的延伸。相关知识点补充·明朝宦官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政(张居正)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魏忠贤)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皇权的异变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如汉朝;2.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3.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汉的霍光、东汉的曹操,明代张居正等。(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3.宦官专权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宦官专权皇权强化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变化: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一、政治之变强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监察弹劾建议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到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小结:明朝官制小结: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朝代措施宰相地位趋势秦朝西汉隋唐宋朝元朝明朝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废宰相,权分六部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相权得到削弱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割宰相位高权重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02
对外之变经海疆
--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任务二:结合第二子目,认识明朝海疆形势。
梳理:结合教材72页的内容,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
郑和航海路线图
时间
条件
目的
概况
影响
1405-1433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造船、
航海技术先进 ③统治者的支持
宣扬国威
①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促进了贸易发展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对外之变经海疆——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探究: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什么中国在“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远航没有与贸易有效结合
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国库空虚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实质:朝贡贸易
二、对外之变经海疆——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倭寇
明治维新前日本历史简表 绳文时代
弥生时代 前1000-250
古坟时代 250-592
飞鸟时代 592-710
奈良时代 710-794
平安时代 前:794-967
中:968-1068 摄关政治
后:1069-1185 院政时代
镰仓时代 1185-1333
南北朝 1336-1392
室町时代 1336-1573
战国时代 1467-1590
织丰政权 1573-1603
江户时代 1603-1868
二、对外之变经海疆——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沿海形势
太 祖
屡次遣使至日本,要求约束倭寇。无果,厉行海禁
成 祖
与日本确立勘合贸易,10年一次
永乐十七年(1419),2000余倭寇攻掠辽东,被总兵刘荣全歼,至此不敢轻易来犯。
世 宗
为祸最烈——“嘉靖大倭寇”
嘉靖二年(1523)日本争贡事件后,罢市舶司,阻断正常贸易。
嘉靖二十六年(1547) 朱纨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张经
嘉靖三十四年(1555)流劫数省
第一,自日本应仁元年(1467)起,日本进入了历时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并且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各诸侯都要求来中国通商,而勘合贸易不能满足其要求,王是就组织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大抢大掠。
第二,中国沿海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达,许多豪族大姓及海商巨贾都私自出海贸易,并且与日本倭寇相勾结。在走私贸易中,又出现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著名的头子有许栋(徽州歙县人)、李光头(闽人)、汪直(或作王直,微州歙县人)、徐海(徽州人)等人,他们莫不建造巨舰,结定于海中岛屿,不仅从事武装走私,又兼行劫掠活动,而且勾引倭寇劫掠。
第三,这时明朝的政局已远非明初的情形,嘉靖皇帝祟信道教,妄求长生,多年不视朝。又内阁首辅严嵩专政,只知贪权纳贿,使得政治日益腐败,边防松弛不堪。如明初沿海防倭各军,每卫约5000余人。至此无一足额,甚至仅余一半,且多老弱。沿海防倭战船也多年失修,存者仅十之一二。因此,倭寇所至,不能抵御。
【张岂之主编;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分册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22重印),第198页。】
明朝倭患概况
小知识
嘉靖年间,倭患严重的原因:
小知识
戚继光抗倭
山东登州人,出身军户。奉命戍守浙江和福建十多年,多次击败倭寇,肃清闽浙的倭乱,升任福建总兵。后受命镇守北方边境,防范蒙古。得到首辅张居正和兵部尚书谭纶的信任,担任蓟州总兵十四年,重修长城,建造塔楼加强防务,官拜左都督,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地位显赫。张居正过世后,戚继光屡次被参劾,退休回乡,晚境凄凉。
戚继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
字元敬,号南塘、孟诸
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练兵时创立“鸳鸯阵”,每队由12名士兵组成,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不同战情或地形下,一队可以一分为二。
戚继光平倭形势图
台州
广州
浙江
嘉靖四十年(1561),台州九战九捷,歼敌2200余人,救回俘虏数千名,浙东倭患平定。
福建
嘉靖四十二至四十三年(1563-1564),戚继光与俞大猷驰赴福建救援。合力进攻为倭寇占据的平海卫,遂攻克平海卫,收复兴化城。次年,戚继光再败倭寇,福建倭患完全平定。
广东
嘉靖四十三年(1564),俞大猷调任广东总兵,招募新军,并调集当地官兵先后与倭寇大战于海丰等地,将倭寇擒斩殆尽,广东倭寇基本被肃清。
至此,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被肃清。
总结
(1)原因:
1.自元末起,日本海盗不时侵扰沿海地区,明朝厉行海禁,禁止海外贸易。
2.导致民间海上走私猖獗,与倭寇勾结,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过程:
(3)结果:
1.浙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2.福建、广东:戚继光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肃清东南沿海倭患。
1.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
2.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
二、对外之变经海疆——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沿海形势
(1)倭寇
① 背景:
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 表现:
澳门
台湾
濠镜澳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澳门
澳门
16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
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台湾
荷兰人
占据台湾岛南部
西班牙人
占据台湾岛北部
明末,荷兰人驱逐了西班牙人
(2)早期欧洲殖民
二、对外之变经海疆——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沿海形势
03
边疆之变治陆疆
--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任务三:结合第三子目,认识明朝陆疆形势。
(一)经略边疆(民族政策)
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以防北方民族为主。
——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阅读教材74页思考:明朝是如何处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
明朝形势图(1433年)
东北:女真族
西南:
乌斯藏
(藏族)
北方:
蒙古族
三、边疆之变治陆疆——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地区 措施 影响
蒙古 (鞑靼、 瓦剌)
藏族地区(乌思藏)
东北(女真诸部) 军事打击,修筑长城;订立和议(“隆庆和议”),册封;互市
封授(法王、王等 );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设立奴儿干都司;
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恢复扩大贸易关系,
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1.巩固和维护了明朝的大一统局面,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3、促进民族交融
(二)边疆危机:满清崛起 明清易代
1616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
1636
1644
1644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三、边疆之变治陆疆——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在政府的支持下,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形成了万邦来朝的局面,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同时,明朝政府采取灵多样的方式经略边疆,国家疆域辽阔,奠定了近代祖国的疆域。
强盛的明朝,暗藏着保守、专制落后的一面。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政治黑暗。在外交上,在短暂的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海禁政策,丧失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的机遇。
在整个世界向近代转型的大趋势下,明朝内部潜藏着种种危机,逐渐落后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明朝
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2018博鳌亚洲论坛
世界大变,大明何变
一、政治制度之变
二、对外关系之变
三、边疆形势之变
1、废除宰相
2、设立内阁
3、宦官专权
1、官方:郑和下西洋
2、民间:海禁政策
3、海防危机
1、边疆管理
2、明清易代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