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6 00: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改土归流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西跨葱岭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北接西伯利亚
如何治理
雍正皇帝认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也。”
如何奠定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
帝国“晚霞”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秦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
目录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要非夜分,不就宴息,如是者岁率以为常,即使出巡外地,也不忘处理政务 ——康熙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 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迅速、机密
情境1:阅读材料,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材料:密折是臣下秘密直接达于皇帝的奏章。雍正元年,雍正赋予全体封疆大吏密折权,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密上奏折,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据实敷陈。后来雍正又给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全体官员密折权,甚至特许一些“品级卑微”、“无奏对之分”、如道府同知副将之类的小臣径上密折之权。密折可随时随事奏闻,“一切地方之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饬,百姓之生计若何,风俗之淳浇奚似,即邻近远省以及都门内外,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以风闻入告也。”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
(1)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2)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进而强化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三)设军机处
养心殿
军机处
内阁
情境1:阅读史料,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责及实质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2:(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3:“办理军机处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清会典》卷三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三)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2.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速、密
4.性质:中枢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
5.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西汉
隋唐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顶峰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
(二)确立秘密奏折制度
(三)设军机处
(四)频发制造文字狱,严密控制思想文化
材料: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清朝对台湾的管理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投降。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1.东南
二、疆域的奠定
①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扩展到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前期,发兵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2.东北
二、疆域的奠定
平定准噶尔形势图
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
3.西北
①康熙时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②乾隆时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叛乱
(1)军事平叛
(2)设立管理机构
二、疆域的奠定
改土归流,指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尊号
②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为 “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西南
(1)“改土归流”政策
(2)西藏:确立册封制度(册封宗教领袖)
二、疆域的奠定
乾隆帝: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4.西南
(3)设立驻藏大臣
(4)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
金奔巴瓶
二、疆域的奠定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又称《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和《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据。
八世达赖强白嘉措也表示:“将来立定章程,惟有同驻藏大臣督率噶伦及番众等敬谨遵照,事事实力奉行,自必于藏地大有裨益,我亦受益无穷。”
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两个《章程》的颁行,“金瓶掣签”制度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统辖,有利于西藏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4.西南
(5)颁布文件
二、疆域的奠定
民族管理制度
机构设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理藩院
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5.清朝的民族管理制度及其作用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加速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增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作用
二、疆域的奠定
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清前期的疆域及治理
盟旗制度
伊犁将军
总督——巡抚
改土归流
二、疆域的奠定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得以改变,当时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反思:康乾盛世真的是一切吉祥太平吗?我们又该如何理性认识这种盛世?
康熙年间英国政治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
乾隆年间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英国的工厂
波澜壮阔的欧洲思想现代化之启蒙运动
大航海时代与工业时代加速了西方殖民扩张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新闻”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对礼物的选择颇费心机。使团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大批礼物都是精心挑选和特意制造的。其乘坐的"狮子号"炮舰,装有64门大炮,是当时英国第一流的军舰;使团还带有众多礼品,如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并猜想准会让中国人感到惊奇而高兴的。英王还特意赠送了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
中国政府官员将英国国书翻译成英国使团为皇帝祝寿,固清廷起初态度友好,本着“体恤优待”的理念高规格接待,但英国人刚一上岸,其船被插上“英吉利贡使”的彩旗,其礼品清单上被改为“贡品”。然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便起冲突。清廷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至热河。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 。几经周折,双方达成协议,即在清政府举行的礼节性欢迎宴会上,英国使节可以行英国式礼节;而在正式举行的乾隆皇帝万寿典礼时,他们必须向乾隆皇帝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这才让乾隆皇帝在臣民面前勉强保住了面子。
情景演绎: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受到的“款待”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觐见后,乾隆帝命福康安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觉得他们的东西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
由于福康安地显赫,马戛尔尼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他对此这毫无兴趣。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后来马戛尔尼穿越中国本土前往广州时,他看出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 。
清政府认为,进贡和祝寿已毕,英国使团的任务已经完成,应该打道回府。但是,在将英王国书译出后。马戛尔尼则急切要求和等待谈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1.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2.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馆;3.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4.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5.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
无奈,英使马戛尔尼外交失败铩羽而归
显而易见,这些要求一部分是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岛屿一事,清政府决不能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理应认真研究和区别对待。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应当拒绝,有的经过谈判,加以修改。即便拒绝英国的大部分要求,只要把谈判继续下去,也能够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于中国有益无损。可是清政府却简单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乾隆帝示意马戛尔尼使团应于十月七日离京回国。英使要求举行谈判,暂缓回国,遭到拒绝。于是,在没有举行谈判、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英国使团踏上了归程。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由军机大臣松筠伴送,沿运河南下,几乎纵穿中国腹地,到达广州,于1794年1月自广州回国 。
思考4:中央礼仪之争和乾隆帝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假设乾隆帝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改革,以中国当时国情能
否迅速赶上西方?为什么?
马戛尔尼眼中的”中华帝国“
材料:在短短的125年中,清朝人口增加了近4亿人......因此,人们认为清代,特别是乾嘉道时期,是中国人口的爆炸时期。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
材料:清代人口问题集中表现在人地关系上, ......乾隆中期以后, 人均耕地已不足4 亩......清朝“ 盛世” 的人地比例已在“ 饥寒界限” 以下。
——周荣《康乾盛世的人口膨胀与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要说有什么令人惊叹的话,那就是人口之众多。自到达之日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蜂拥到岸边来。
——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材料: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
——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人口压力与人地矛盾
材料:打官司的人向法官赠送厚礼,法官收受贿赂如同家常便饭,双方都不认为这是不正当和不必要的行为。
—摘编自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材料:乾隆帝标新立异, 宽严相济为治国之策, 但失之于宽, 致使其晚年吏治的腐败日益严重……
——卜照晶《清代吏治腐败原因初探》
吏治腐败问题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材料:雍正、乾隆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 而且雍正强调“ 骑马打天下”, 把发明创造称为“ 奇技淫巧”。
——李艳华《康乾盛世 与战略机遇纵横谈》
材料:只要我们派两三艘小战舰, 不消两个月工夫, 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一毁。
——摘编自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材料:在中国封建社会,就文字狱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而言,当以清代为最。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
材料:无论乾隆本人,还是他身边的人,对这些东西(新的科学仪器)都没有好奇心。
——摘编自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军事科技落后
专制迂腐浓郁
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3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10年之久。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时间 名称 地点
乾隆三十九年 (1774) 清水教起义 山东
乾隆四十六年 (1781) 苏四十三、 田五起义 甘肃
乾隆五十一年 (1786) 林爽文起义 台湾
乾隆五十九年 (1794) 苗民起义 黔湘
乾嘉年间 (1795-1804) 白莲教起义 川陕豫鄂
嘉庆十八年 (1813) 癸酉之变 北京
清·乾嘉年间 民变大事记
天理教攻打皇宫被镇压后,嘉庆帝下《罪己诏》通告全国。其中说:猝于九月十五日,变生肘腋, 祸 起萧墙。 天理 教逆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戕害兵役……突遭此变, 实不可解, 总 缘 德凉愆(qiQn) 积, 惟自责耳。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 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予惟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笔随泪洒,通谕知之!
—《清仁宗实录》卷274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
想一想:从嘉庆皇帝的《罪己诏》,你又看到了什么?
探索与争鸣: 康乾盛世究竟算不算盛世?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住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虽然船不会立刻沉没,他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观感》
经济繁荣
政权稳定
外部危机:闭关锁国、军事落后、固步自封
本课主旨内容概述
本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的盛世局面。若以唯物史观来看,所谓繁华盛世的背后依然有着危机隐患。若以历史的长时段和短时段而论,短时段内,康乾盛世的确是特殊历史阶段下无可辩驳与质疑的盛世,具有短暂性和狭隘性;长时段内,康乾盛世导致统治集团迂腐闭塞不谙世事不懂世界风云之变,缺乏前瞻性和进取心。若以历史的纵向和横向而谈,在中华历史发展的纵向数轴上,清朝前期之康乾盛世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积累沉淀的结果,其代表了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成就,的确属于盛世;但以横向历史来看,清朝前期之康乾盛世是工业文明席卷世界之前的落日下的余晖,其专制政治的高压,小农经济的封闭,思想文化的专制,军事科技的落后,对外关系的滞后等等,就文明史观与社会史观而言,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华帝国内部阶级矛盾和外部民族矛盾的爆发,滞后并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导致了近代中国社会落伍与落后。
所以,我们学习研究历史,其观察思维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2024·福州)清康熙朝至乾隆五年(1740年)编纂完成了《大清一统志》,该志“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表以识之”。据此可知,这一举措( )
A.利于强化疆域空间认知
B.有助于解决边界领土争端
C.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的形成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地理总志,以“图”“表”标识,这有利于人们直观地认识本国的疆土范围,有利于强化疆域空间的认知,A项正确;边界领土争端不会因一方进行标识而解决,排除B项;该志是对已有疆域的记录,并不能拓展疆域,排除C项;国家主权意识是近现代的产物,排除D项。
2.(2024·潍坊)若运用下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
A.对外贸易萎缩 B.人地矛盾尖锐
C.种植结构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前期到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在增加,但是仍低于粮食总需求量,说明人口增长很快,人均粮食占有量也没有提高,可见人地矛盾尖锐,B项正确;材料数据信息体现的是国内粮食生产状况,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作物种植结构,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经济政策的调整,未涉及商业发展,排除D项。
3.(2024·赣州)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 )
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防意识不足,A项正确;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种措施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犯,排除C项;明清两朝缺乏海防意识,不是守疆意识,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