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6 00:3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纲要上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换了人间
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现场感受和反思危亡和斗争
目录
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课程标准
1
危亡——甲午战败,瓜分狂潮
2
斗争——上层改良,下层革命
3
沉沦——庚子国变,半殖半封
壹 危亡
——甲午战败,瓜分狂潮——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危亡·甲午战败
甲午战败带来了怎样的中国?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亡 国 亡 种
“撕裂的中国”
贰 斗争
——上层改良,下层革命——

斗争·上层改良
民族危亡给维新派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洋务运动1861
只学技术,不改制度
(君主专制)
日本明治维新1868
既学技术,又改制度
(君主立宪)
VS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
——梁启超《变法通议》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应召统筹全局折》
民族危亡给维新派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斗争·上层改良
以强敌为师:变“器”→变“政”

斗争·上层改良
维新派主张
经济:工业化,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民主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改革措施
政治 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取消旗人经济特权,奖励工商业
文化 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旧军,训练新式军队
除旧
布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斗争·上层改良
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喋血菜市口,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斗争·上层改良
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斗争·上层改良
瀛台
慈禧太后
没有严密组织
败局早已确定
改革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触犯传统守旧势力的利益
没有严密的组织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失败根本原因)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思考:戊戌变法留下了什么宝贵遗产?

斗争·上层改良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以爱国之名的改良
变革精神
爱国主义
思考:义和团运动为什么起源于山东?

斗争·下层革命
教案频发:
冠县教案
巨野教案
自然灾害:
山东大旱
义和团揭帖:“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民众和乡绅把自然灾害的频发归因于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外国人宣传异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触犯了神灵;外国人修路时毁坏了地下的“龙脉”,开矿时放走了山中的“宝气”,从而破坏了风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斗争·下层革命

斗争·下层革命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毓贤
毓贤时期:1899年,毓贤继任山东巡抚,认为凡与教士、教民为难者,都是良民,支持义和团的行动;同时向北京进言,义和团有“神功护体,不怕洋枪洋炮”,希望朝廷加以重用。各国领事要求清廷罢免无知的毓贤。
袁世凯时期:袁世凯继毓贤出任山东巡抚,对团民大力镇压,义和团无处立足,转到直隶活动。
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对义和团进行了招抚,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此案之初,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木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得查办,务尽根诛。”
—《上谕》1900年9月7日
袁世凯
慈禧

斗争·下层革命
猪 ↓天主

↓ 洋人
探究:如何全面评价义和团运动?
与清政府协同作战,争取部分爱国官兵
反帝爱国
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 毓贤、袁世凯 对义和团 先抚后剿)
盲目排外
反映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评价义和团运动: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他们大部分是底层的农民
冷兵器VS热兵器
面对热兵器,除了迷信刀枪不入,
以爱国之名的斗争
具有浓厚的反帝爱国色彩
积极意义
不畏强暴,
英勇斗争!
一定还装有一颗挽救民族危亡的
爱国心
叁 沉沦
——庚子国变,半殖半封——
中国跨入新世纪:首都再次沦陷

沉沦·庚子国变
皇城危急,此时南方诸省是何反应?

沉沦·庚子国变
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
盛宣怀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沉沦·庚子国变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等,各国可在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
文化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精神文化上征服中国

沉沦·半殖半封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单元梳理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2012·全国新课标卷高考·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
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12分)
课后思考
示例:
观点: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
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中国
近代化的进程。
论述: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
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部做
出反应,掀起洋务运动,在客观
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后,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中国做出反应,进行维新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
1.(2024·安阳)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据所学可知,时间段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强调欧洲,说明他想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模板,来进行变法,所以,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是开启经世致用治学的是明清之交的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康有为的做法是为了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排除D项。
2.(2024·重庆统考)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发表《戒缠足会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行径。同时,熊希龄还成立“延年会”,要求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做体操,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这主要反映了,维新运动( )
A.一定程度上冲击旧的官僚体制
B.是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C.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废除了中国旧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C
[解析] 根据材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可知,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倡导社会风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维新运动变革了旧的官僚体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倡导社会风俗方面的变革,不涉及启蒙人民的思想,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人士的倡导没有废除旧的社会风俗,排除。
3.(2024·金华)日本人佐原笃介在《拳事杂记》中记载了近代某历史事件中一份代拟“和约”的内容,其中“和约”款项包括:“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据此可推知该事件( )
A.体现了强烈爱国倾向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领导阶级为地主阶级
D.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A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拳事杂记》”“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可知,该事件是义和团运动,其口号是“扶清灭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A项正确;B项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