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6 00: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标: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3.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大理论武器。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6.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形成过程的系统认识。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十四大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原因:
①思想: 1978.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错误观点, 重新
确立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束缚人们
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思想先导。
②人物: 邓小平及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懈努力。
③政治: 文革结束,思想僵化,民主法治遭破坏,
④经济: 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⑤国际: 中美关系改善,国际局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文革导致
与世界差距拉大。
2)内容:
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
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拨乱反正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
3)意义:
①政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②经济: 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
发展。
③社会: 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
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
基础和群众基础。
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78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7秋收起义失败
1949七届二中全会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为重心
2.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
2)表现: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①文革中受迫害的各级党、政、军干部陆续平反。
②受打击、诬陷迫害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
复名誉
③国家改正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
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
区别开来。
⑤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
教政策, 重申侨务政策
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会上致悼词
1980年 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完全推翻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名誉。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3.制度的发展与创立:
1)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
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2)1982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中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
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3)历史纵横-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国目标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 中华人
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二、改革开放进程
概念:
前提:
目的:
目标:
实质:
内容: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农村/城市
前提
改革内容
根本目的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1)目的:
2)形式:
3)启示: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
①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②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设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村民委员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有什么作用?
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生产
力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
2)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积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的方针。
4)当时的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的试验(安徽、四川)
作用:
1)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促进劳动力流动,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城市
经济改革。
拓展提升: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名称 时间 背景 内容 所有权经营权 影响
土地 改革
农业 合作化
人民 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01952
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31956
19581983
1978
-今天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满足工业化需要
错误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程度可以促进生产力
改革开放,人民公社体制弊端,平均主义。
将小农土地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
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包产到户,按劳分配
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超越生产力水平,挫伤积极性,破坏经济发展
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
集体
集体
集体
农民
农民
2.城市改革:
1)原因:
2)内容:
①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
主权,使企业缺乏活力,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①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1984年,城市改
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
②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改革。
企业制度特点:
企业制度形式: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股份制公司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义
改革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方式
所有制结构
分配方式
计划管理
政企不分
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增强企业活力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市场经济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 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
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三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转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1980年5月,党和国家决定在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开放区)。
3)2000.10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
结合的等重大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更深层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特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引进外资;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001年-2020年中国GDP数据 图源:国家统计局
1980
经济特区
1984
沿海开放城市
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上海浦东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沿海-沿江-沿边-内地
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
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
文化等领域开放。
经济特区有哪些优越条件?
1.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2.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3.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4.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合探究:旧中国的“开放”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对比?
旧中国的开放 现在的改革开放
背景 “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 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性质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目的 适应列强侵略的需要
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内容 “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开放”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邓小平理论:
1)时间:
2)地位:
3)核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4)过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发展的新时期。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产生影响。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提出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出依法治国。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战略、动力 三步走战略;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根本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政治保证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
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族人民的团结,爱国统一战线
外部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理论
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江泽民:三个代表
1)时间:
2)地位:
3)核心:
4)内涵:
5)意义: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指导思想。
江泽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 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治党治国宝贵经验,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3.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以后,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时间:
2)地位:
3)核心:
胡锦涛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平反冤假错案
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的深化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1.(2024·武汉)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材料说明我国( )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
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关系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视对外贸易的信息,这说明我国在努力探索自身的建设道路,A项正确;“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属于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新中国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2.(2024·长沙)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上海会议期间作了《十年总结》的报告,重新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宁可少些,让实际超过,打得太满,就会被动。这一报告的提出( )
A.开始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有利于经济政策的调整
C.充分肯定了十年建设的成果
D.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新中国刚刚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急需恢复经济,毛泽东提出的“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其目的在于为经济政策的调整创造条件,B项正确;开始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充分肯定了十年建设的成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排除D项。
3.(2024·威海)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国外市场的拓展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外交环境的改善 D.体制改革的深入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改善,推动了经济上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为进口西方大国的设备原料等,并没有体现出口,不能反映国外市场的拓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进口西方的设备,没有体现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排除B项;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