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华文明之起源与奠基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 周
时空定位——东周之春秋战国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社会转型时期
文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大动荡 大变革 大交融 大发展 大繁荣
国家形态:分裂→统一
社会大变革、政治大动荡
民族大交融、经济大发展
思想大繁荣
名称 西周 东周
土地 直辖 方圆千里 直辖
方圆百里
兵力 直辖 10多万人 直辖
几千人
财力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减少
西周、东周实力变化
天子、诸侯关系变化想象图
一、政治之变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
标志:自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周敬王卒(与孔子编订《春秋》一书时间大体相当,故得名)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关系)
特点:
春秋时期
以争夺霸主为主要目的,名义上仍维护西周制度,未将其彻底破坏。
葵丘之盟
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特别邀请了周王出席,会上还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争霸、战乱频仍
一、政治之变
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至秦统一六国(各国混战不休,故称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并存关系)
特点: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
秦国统一战争,指秦国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以兼并为主要目的,注重争夺地盘和人口,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一、政治之变
2、诸侯争霸、战乱频仍
【探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简要解释“礼崩乐坏”。
葵丘之盟
是指西周制定的统治秩序走向崩溃。表现为:
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列国纷争,诸侯、卿大夫普遍僭用礼乐,嫡长子继承制多不能施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遭破坏;社会上社会秩序混乱,道德风尚败坏。
三家分晋
秦灭六国
礼崩
乐坏
春秋战国列国纷争的不同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争霸。
以尊王为旗帜的贵族争霸战争(注重战争礼仪)
目的:兼并。
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略地的兼并战争。
一部春秋战国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家间战争史。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所有的诸侯国和王国都反复卷入战争之中,现存的文献和文物记录了其中762次国家间战争。
——王日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
政治之变:华夏认同
【思考】对比两图,找到变化并解释原因。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诸侯国变少:局部统一
修建长城:交流、冲突
部族减少:融入华夏
一、政治之变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3、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2、诸侯争霸、战乱频仍
3、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概念:“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影响:
促进民族交融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
材料 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从春秋到战国》
分析楚王态度转变的原因。
华夏认同、同源共祖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A
C
考点 华夏认同观点的形成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领域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制农具、牛耕、水利工程
冶铁技术、分工细密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大城市、货币流通、大商人
高级能力:
哪个现象具有决定性因素?
试说说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思考:经济领域的大发展又将当世产生哪些影响呢?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铁犁
牛耕
生产力发展
公田不治私田开垦
生产关系变革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新兴地主
阶级崛起
夺权
社会转型
井田制瓦解
奴隶主贵
族没落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改革变法
(二)变法运动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1、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①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根本原因
②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③军事: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直接原因
④思想:法家思想奠定基础
变法是社会的大势所趋
魏国:李悝(法家始祖)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
代表
齐国: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特点:奴隶主的改革;经济领域废除井田制
承认土
地私有(事实上)
战国
代表
特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更加彻底,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在政治领域也进行改革
4、代表性改革
内容 目的及作用
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 “燔诗书”“明法令”
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改革最为彻底
商鞅变法·内容
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提高生产积极性,富国
打破贵族特权,提升地主阶级地位;
提高军队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小农经济,增加政府收入
加强思想控制
强化基层管理
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分封,推行县制
在民间推行什伍连坐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
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
轻罪重罚,刑法严苛,为秦暴政埋下祸根;
文化高压不利思想自由发展。
三、思想繁荣: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战国时期各思想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繁盛的时代。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政治主张
其他思想
春秋:
孔子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思想繁荣:百家争鸣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礼: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文化贡献:整理《五经》
传世《论语》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
“道”为万物本源;天人合一
朴素辩证法
无为而治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朴素辩证法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政治主张 “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礼(克己复礼)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其他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整理《五经》 传世《论语》 哲学思想:
“道”为万物本源;
辩证法
春秋:
孔子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入世的理想
出世的智慧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都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三、思想繁荣: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
法家
“百家争鸣”
孟子
性恶论
隆礼重法
制天命而用之
儒家
荀子
性善论;
仁政、民贵君轻
墨子
崇尚节俭,
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改革变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天与人不相胜
邹衍
阴阳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
阴阳家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提出战略思想
各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的儒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下层平民)利益。
庄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经济:经济发展(物质基础)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变革(宽松的社会环境)
军事:诸侯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礼贤下士)
阶级:士阶层崛起(争鸣主体)
思想:私学兴盛(培养人才)
三、思想之变—繁荣
(1)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阶级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探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各国统治者最欢迎的的却是法家思想。试分析其原因。
分析:
儒家主张的仁治和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都是从以民为本,从社会下层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群众基础广泛,影响最大;
而法家主张的法治集权、富国强兵则是以君为本,从国家和君主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基础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故最受统治者欢迎。
3.百家争鸣的影响
春秋战国
民族交融
社会变革
文化繁荣
经济发展
政治动荡
华夏认同
铁犁牛耕
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
兴修水利
工商业发展
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
为代表的
变法运动
小结
总体: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