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
建国后,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做对了哪些事情呢?又积累了何种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经验呢?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从1950年开始,苏联方面相继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供了包括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等方面的援助。
——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基本情况》
“为了把我们国家的建设工作做好,我们必须努力向苏联学习,必须把虚心学习和运用苏联的先进经验看作是推进我们国家建设工作的首要条件之一。”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下卷,第308页
1956年2月14日 苏共二十大
揭开斯大林的盖子,对于我们党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被教条主义绳索束缚的思想,努力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68页
波匈事件
独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56年9月
中共八大召开
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共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会上还着重提出了党的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个人崇拜
以中共八大为标志,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词
阅读教材,指出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出现波折:1957-1958
全党整风运动(1957.4.27-1958.8)
全国反右斗争
(1957.6-1958年夏季)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束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最近两个月以来,在各种有党外人士参加的会议上和报纸刊物上所展开的,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和对于党政所犯错误缺点的批评,对于党与人民政府改正错误,提高威信,极为有益,应当继续展开,深入批判, 不要停顿或间断……党外人士参加我党整风座谈会和整风小组,是请他们向我们提意见,作批评,而不是要他们批评他们自己,此点也请你们注意。”
《中央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1957.5.4)
选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
“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右派的特征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右。他们同我们有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实际上不合作。有些事合作,有些事不合作。平时合作,一遇有空子可钻,如像现在这样时机,就在实际上不想合作了。他们违背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诺言,他们企图摆脱这种领导……多数人的批评合理,或者基本上合理…这些人的批评目的,就是希望改善相互关系,他们的批评是善意的。右派的批评往往是恶意的,他们怀着敌对情绪。善意,恶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事情正在起变化》(1957.5.15)
选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
“最近一些天以来,社会上有少数带有反共情绪的人跃跃欲试,发表一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企图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到错误方向去,此点请你们注意,放手让他们发表,并且暂时(几个星期内)不要批驳,使右翼分子在人民面前暴露其反动面目,过一个时期再研究反驳的问题。”
《中央关于对待当前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 》(1957.5.16)
选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
——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
“右派”个案——费孝通
二、转向冒进:三面红旗
在1956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得到大家的赞同。“这(急躁冒进)主要是由于我们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造成的。由于没有运用辩证的方法,……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把许多问题看得太绝对化。又由于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有盲目性,处理事情当然就容易发生片面性。于是一切工作……不问客观条件是否可能,一律求多求快,齐头并进……这样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在八届三中全会、南宁会议、成都会议和汉口会议等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多次、渐进式地批评反冒进。“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象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于客观规律的。
1956年的成绩充分反映了这种跃进式发展的正确性。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了解合作化以后农民群众的伟大的创造性,所以他们认为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冒进了’。”
背景: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被称为“三面红旗”,是当时中共的一个施政口号。
1.对反冒进负有责任的周恩来、陈云在大会上做出检讨;
2.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较“一五计划”普遍翻倍
3.农业提出“以粮为纲”、工业提出“以钢为纲”,“大跃进”运动兴起;
4.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92—395页
大跃进: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1957年11月2日,应苏联邀请,毛主席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赫鲁晓夫同志刚刚告诉我们,在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想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中国也是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胡惠强:《大炼钢铁运动简况》,《党史研究资料》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两年超过英国》报告的批语》
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生态环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大跃进:农业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领导人对超乎寻常的大幅度增产深信不疑,致使会议竟然预计1958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6000-7000亿斤(1957年为3700斤),要求1959年粮食产量达到8000-10000亿斤。
高指标、瞎指挥、放卫星、浮夸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化)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快则三四年,慢则五六年就能实现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特点:一大二公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结果: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造成经济严重困难,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农业却下降22.8%。重工业内部,钢铁工业挤占大量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致使其他部分无法开展生产。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11页
1959年到1961年,三年粮食的平均产量3073亿斤,比1957年减少827.6亿斤,而平均每年征购的粮食则比1957年增加95.8亿斤。
——赵发生《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
1959-1961年三年共死亡3602万人。按1957年正常死亡率,三年应扣除2061万人,余下1541万人为非正常死亡。
——袁永熙《中国人口》
1959-1961:严重困难
1960年春,全国经济情况非常严峻,坏消息不断报到中央。6月10日至18日,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在批评下属的时候,开始做自我批评:
“我本人也有过许多错误,有些是和当事人一同犯了的。”
“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
调整政策,继续探索
我问过陶鲁笳同志:在你们山西,到底天灾是主要的,还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的?他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造成目前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执行总路线、组织人民公社、组织跃进的工作中间,有很多的缺点错误,甚至有严重的缺点错误。
——《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其克服的办法》, 1961.5.31,《刘少奇选集》
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各类政策调整。
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较深入地总结经验
1964年,三届人大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三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就。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7%,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9%。到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已基本上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
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大跃进”失败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但他把乱象主要归咎于阶级斗争……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毫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随着中苏论战愈演愈烈,国内政治日趋激进,反修防修成为全党共识。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文革”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党的执政理念在一定时期存在历史局限性,“左”倾思潮在党内泛滥,夸大了阶级对立和斗争;
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中苏论战,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遭到严重破坏,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现象盛行;
1966.5.18 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
“我们现在拥护毛主席,毛主席百年之后我们也拥护毛主席。毛主席活到哪一天,九十岁、一百岁,都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他的话都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在他身后,如果有谁做赫鲁晓夫那样的秘密报告,一定是野心家一定是大坏蛋,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
(周良霄、顾菊英编《十年文革前期系年录》 第117页)
“文化大革命”导火索:1965.11.10,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上海《文汇报》)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5.16)
毛泽东对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十分关注,担心这样下去会出现“官僚主义者阶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不能巩固,甚至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他逐渐形成了中国会不会资本主义复辟的关键在上层,尤其是中央的想法。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第141-142页
1966年春夏
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9年
4月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1970-1971年
1972和1975年
1976年9月
1976年10月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过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
毛泽东和“接班人”林彪
“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统帅永远健康!”
江宁县方山公社横岭大队社员跳忠字舞。
南京工学院革命师生喜得红宝书高呼毛主席万岁。
四个伟大深入人心沙溪公社小学墙上的大标语。
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为毛泽东佩戴红卫兵臂章
红卫兵破四旧
红卫兵批判彭德怀
红卫兵批判现场
红卫兵破四旧
红卫兵批判刘少奇
卞仲耘,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1966年被红卫兵打死于校中。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资产阶级复辟)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四、建设成就
梳理: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外交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我国60、70年代的重大建设成就
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乔冠华
(2)我国的外交新成就——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增强了第三世界力量。
思考1:重返联合国对中国而言的重大意义?
1971.10.25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民间交流(1971年4月乒乓外交)
官方接触(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破冰之旅(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建交联合公报》(1979.1.1)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思考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中美联合公报》(1972)
1.有利于世界局势缓和与和平发展。
2.标志着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
中美关系正常化。
3.引发第三次建交高潮。
4.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开始正常化
实现正常化
毛主席与庶民宰相田中角荣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不,这不可能!华盛顿抛弃了日本,日本现在变成了孤儿。不行!既然华盛顿和北京开始握手,那我也只好和北京握手言和了。”——田中角荣
1973年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签订贸易协定等,中日建交。
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 时期 建交对象
第一次建交高潮 建国初 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建交高潮 1956-1965 亚非民族独立国家
第三次建交高潮 1970年代 1971年,15个国家;
1972年,18个国家;
1973年,“一条线、一大片”理论。
1949
1956
1966
1976
发
展
趋
势
时间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1978
1958
1960
1971
1975
恢复
一五计划
发展
八大二次会议
困难
下滑
调整
快速发展
小结
中共八大
大跃进
1.(2024·武汉)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材料说明我国( )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
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关系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视对外贸易的信息,这说明我国在努力探索自身的建设道路,A项正确;“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属于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新中国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2.(2024·淄博)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词曾被改为“三面红旗迎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这反映了( )
A.歌词创作必须与现实结合
B.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
C.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
D.经济建设决定文化艺术创作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的歌词创作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现实相关联,这反映了文艺创造与现实关系密切,C项正确;“必须”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实现石油自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仅只涉及经济建设,排除D项。
3.(2024·长沙)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上海会议期间作了《十年总结》的报告,重新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宁可少些,让实际超过,打得太满,就会被动。这一报告的提出( )
A.开始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有利于经济政策的调整
C.充分肯定了十年建设的成果
D.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新中国刚刚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急需恢复经济,毛泽东提出的“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其目的在于为经济政策的调整创造条件,B项正确;开始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充分肯定了十年建设的成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