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6 00: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十二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废行省,设三司
1376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制度,在全国内地设置直隶和承宣布政使司两种省级行政区,直隶由中书省直辖,每个承宣布政使司有三个机构
承宣布政使司:行政
都指挥使司:统兵
按察使司:监察
作用:强化了中央集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
1.朱元璋认为宰相权势过重,威胁君权(根本)
2.元朝相权大(历史)
3.胡惟庸乱政(直接)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南雍志》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规定永不立丞相和宰相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丞相是一个官职;担任此官职的人。中国丞相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时设时废。
宰相是辅佐君主的行政长官。中国宰相制度诞生于秦朝,一直延续到明朝才被废除。从此以后中国再无宰相。
皇帝






中书省
(宰相机构)
影响: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权兼并了相权
② 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朱元璋及后代皇帝如何处理解决繁多的工作与个人有限精力之间的矛盾?
③为内阁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内阁制度
奠基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
正式确立 明成祖时期: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内阁正式成立)
发展 宣宗时期:内阁获得票拟权;英宗时期:出现内阁首辅
全盛 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首辅权倾一时,被比喻为宰相
票拟:
内阁代皇帝浏览百官章奏,先将草拟之意见写于票签,称为“票拟”。
批红与加盖玉玺:
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最后还要加盖玉玺。
宰相 内阁首辅
设立根本目的 维护君主的利益
性质 辅佐君主的行政长官 辅佐君主的参谋机构内阁的长官
是否有决策权 有 无
对君权影响 约束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皇帝
官员
内阁
“批红”“盖玺”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东厂
锦衣卫
控制提督
无形
长城
①司礼监协助、代理批红、盖玺权
②司礼监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权力:
明朝无论阁臣专权还是宦官专权,其膨胀的权力都是临时性的,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四)宦官专权
锦衣卫:保卫皇帝;监察、逮捕、审讯官员;宦官专权时期,锦衣卫听命于司礼监
东厂:监察、逮捕、审讯官民;宦官专权时期厂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
皇帝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内阁(票拟)
司礼监(代为“批红”,
统领锦衣卫、东厂)
中央
地方
承宣布政使司
(行政)
都指挥使司
(统兵)
提刑按察使司
(监察)
互不统辖,听令中央
(五)影响:
1.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导致宦官专权,祸国殃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目的: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政治目的>经济目的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
翦伯赞:“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影响:1.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加强了中国与西洋之间的联系
2.给明朝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思考:实行海禁的原因?
经济:自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
政治:对抗倭寇的需要;明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明朝海洋意识淡薄
(二)海禁政策(14世纪-1567):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禁止私自出海
(三)倭寇问题
1.定义:13-17世纪,侵略朝鲜或中国沿海或南洋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
2.倭寇猖獗原因:中国:(1)元朝后期政局动荡
(2)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嘉靖平倭衹役纪略》:“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3)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日本:(1)政局动荡(1336-1392南北朝时期;1467-1615战国时期)
日本部分战败武士沦落为海盗;日本部分大名(诸侯)组建海盗集团
(2)室町幕府(1338-1588)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强,难以约束强势大名
3.解决: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人平倭;加上后来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海),东南沿海的形势逐渐稳定。1615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德川幕府大力打击海盗,倭寇逐渐消失。
戚继光平倭形势图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澳门、台湾问题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中国缺乏海权意识
中国的衰落和西方国家崛起
(四)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对蒙古(北元、鞑靼、瓦剌):
(1)为防止蒙古人南下,明朝修筑长城。
(2)瓦剌(也先)深入内地,俘虏明英宗(土木堡之变),甚至包围北京。
(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一)明朝经略内陆边疆
2.对西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长官由朝廷任免,由藏族上层人士担任。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允许其世袭管理部落。
(二)明朝的衰亡
1.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3,1597-1598)
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1592年出兵朝鲜。明朝联军虽然战胜了日军,但损失惨重,使得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减弱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其子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女真的崛起
材料一: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因女真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在总结明亡原因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明末所谓的“三饷”就是导致明朝败亡的最大弊政:“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材料二: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20年间,水、旱、蝗、雹等灾害连年不断,遍及全国。陕西、河南、山东等重灾区,“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农民破产失业,流散四方,起义此起彼伏。
——刘厚生:《明朝何以亡国》
3.明朝后期政治腐败,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
4.明朝后期天灾严重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
(三)明清易代
1.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2.同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3.清朝之后用了20余年,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和农民军余部,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