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6 10:0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国家制度:为了行使公共权力与国家统治,以及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设。
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
法律、外交、军事、民族等等。
社会治理: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
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BC 2070- BC1600年)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天下为家
天下为公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认识:血缘政治开端,宗法观念萌芽;
2.商朝(BC1600- BC1046年)
(1)内外服制度
商王间接控制外服地区
商王直接控制
内服王畿地区
特点: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对地方的控制比较松散;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职官系统: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辛巳卜,贞:
呼伐羌方
——甲骨卜辞
3.西周(BC1046- BC771年)
西周 大盂鼎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
王这样说:你要辅佐我,你要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
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协助我治民治疆土。
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让这些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努力劳动。
王说:盂,你不得违抗我的命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分封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分封制
积极:①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更强;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诸侯权利与义务:
①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影响
(1)分封制(封建)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分封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局限: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许倬云《西周史》
3.西周(1046-771年)
(2)宗法制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政治制度(表)
宗法制
家国一体
礼乐制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天下归心
(4)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学习任务一:结合教材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禅让制→世袭制
内外服制→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②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③受原始民主传统,君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④等级森严; ⑤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
舆论来影响朝政。
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
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4.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
春秋: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政治大动荡——诸侯争霸
经济大变革——铁犁牛耕
民族大融合——华夏认同
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陵的信息
修筑时长:37年
工徒数量:约三四十万人
工徒来源:全国各地
皇陵规模: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够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行政制度
(宰相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皇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核心)
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 ——《纲要》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历史纵横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1)职能:丞相:百官之首,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御史大夫:监察职能;
太尉:掌管军务。
(2)决策方式:公卿廷议,皇帝裁断;
(3)特点:三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与牵制,
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令、丞、尉

守、丞、尉

中央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1)任命: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
(2)影响:基于地缘的官僚政治取代了基于血缘的贵族政治,权力集中度大为提高;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文书行政制度
秦朝 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历史纵横
“书同文字”木方
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车同轨”
保证公文准确传达
保证公文及时传达
1.皇帝制度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4.文书制度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思考: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顺应统治需要;符合国情;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法家思想的要求。
(2)评价:
积极:①官僚体系的建立,强化国家治理能力;
② 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③有助于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多民族文化交流等;
消极:专制,易暴政;等级森严、裙带之风等等。
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产生方式
与中央的关系
权力
历史影响
血缘宗法
皇帝任免
地方独立性很强
(地方分权)
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
世袭封地,具有广泛的行政权、财权、军权等
严格在中央法令规定范围内施政
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学习任务二:比较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
PK
小结 先秦到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内外服
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君主权力
中央

地方
分封制
郡县制、文书制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初 汉武帝 西汉晚期 东汉
1.汉朝
(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尚书权力逐渐增大
尚书台,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中外朝制度
1.汉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地位
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
一个新阶段。
(1)三省职能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2)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
相互制约,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政事堂
(4)评价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相权分散,皇权得到加强;
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3.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司
二府
(1)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2)作用: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4.元朝—— 一省两院制
(1)特点: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皇权削弱。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5.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2)明成祖: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3)内阁职能: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非正式、非法定行政或决策机构)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6.清朝——军机处
(1)概况
皇 帝
内阁
军国大事
一般文书
军机处
(雍正)
议政王
大臣会议
(清初)
南书房
(康熙)
目的:
特点:
影响: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 顶峰。
处理军国机要事务
简、速、密、勤
军机大臣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2)军机处
养心殿
军机处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制度变化 影响 趋势
西汉
东汉 …
隋唐 …
宋朝 …
元朝
明朝
清朝
1.中央行政制度(宰相制度)
中外朝制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中书省
废宰相,设内阁
军机处、密折制度
皇权加强
皇权削弱
宰相制度废止,
皇权强化
达到顶峰
相权削弱,
皇权强化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
汉初 汉景帝 西汉晚期 东汉晚期
(汉承秦制)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推恩令,
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
州、郡、县三级制
(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2.隋唐
魏晋 隋朝 唐朝 唐中后期
州、郡、县
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山川形便)
藩镇割据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3.宋朝
(1)路、州(府)、县三级制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3.宋朝
(1)路、州(府)、县三级制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政
(削实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军事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地方部队定期更驻
财政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4.元朝
(2)行省制
(1)省—路—府—州—县 多级制
划分方式:犬牙交错
特点:军政大权集中,受制于中央,
权力大而不专。
影响: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影响深远。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5.明清
(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5.明清
废行省,设三司
布政司
(行政)
都指挥司
(军政)
按察司
(司法)
设巡抚,总揽一省
省、府、县三级制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地方制度 层级区划 趋势
秦朝
汉初
汉武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节度使(后期藩镇割据)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行省制
废行省,设三司
巡抚、总督制度
郡、县二级制
郡、县 二级制
东汉晚期:州、郡、县 三级制
(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高考题
(2023全国甲卷1)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 实录历史事实 B. 提升周王权威
C. 维护等级秩序 D. 强调文化差异
C
(2023.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B
高考题
(2023.全国乙卷4)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高考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