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孙正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经过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
(4)理解磁通量的变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2)、感受法拉第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各一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原副线圈,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猜想、验证,掌握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电磁感应的探索历程(开启智慧之门)
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电流的磁效应.
2.法拉第的“磁生电”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探究智慧之源)
实验1: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实验操作
指针是否摆动
实验操作
指针是否摆动
导体棒左移
导体棒不动
导体棒右移
导体棒上移
导体棒下移
实验2: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拔出
磁铁的运动
指针是否摆动
磁铁的运动
指针是否摆动
N极插入线圈
S极插入线圈
N极停在线圈中
S极停在线圈中
N极从线圈中抽出
S极从线圈中抽出
实验分析:
作出简化图:
作出简化图:
磁场是否变化
面积是否变化
磁通量是否变化
磁感线条数是否
是否有电流
实验1
实验2
猜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实验3:验证猜想
操作
磁通量是否变化
指针是否偏转
开关闭合瞬间
开关断开瞬间
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
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变阻器的滑片
结论:
三、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应用( 生成智慧之果)
1.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线框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1)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上下运动(图甲)
(2)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左右运动(图乙)
(3)线框绕轴线AB转动(图丙)。
2.如图所示,磁场中有一个闭合的弹簧线圈。先把线圈撑开(图甲),然后放手,让线圈收缩(图乙)。线圈收缩时,其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3、如图所示,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局限在虚线框内,闭合线圈由位置1穿过虚线框运动到位置2。线圈在什么时候有感应电流?什么时候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4.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在这个平面内,线圈远离导线移动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线圈和导线都不动,当导线中的电流I逐渐增大或减小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课件20张PPT。第一章 电磁感应第二节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孙正林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一、电磁感应的探索历程
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2.法拉第发现“磁生电”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奥斯特梦圆 :
“电”生“磁”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法拉第心系:
“磁”生“电”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如何才能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实验1:导体棒不动导体棒右移导体棒左移否是是实验操作表针是否摆动导体棒上移导体棒下移否否结论: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实验2: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拔出实验2: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拔出 是否是是否是不变变化变化变化有变化不变变化变化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能是……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实验3:验证B实验3:变化有电流有电流变化不变没有电流变化有电流 大量实验表明: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结论:1.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线框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1)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上下运动(图甲)
(2)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左右运动(图乙)
(3)线框绕轴线AB转动(图丙)。三、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应用2.如图所示,磁场中有一个闭合的弹簧线圈。先把线圈撑开(图甲),然后放手,让线圈收缩(图乙)。线圈收缩时,其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三、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应用3、 如图所示,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局限在虚线框内,闭合线圈由位置1穿过虚线框运动到位置2。线圈在什么时候有感应电流?什么时候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三、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应用小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闭合回路
(2)该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作业:1、复习本节内容
2、课本P8练习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