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认识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进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引导学生系统认识微观世界。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以及实验现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过演示实验能用分子的性质(即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 利用微粒的观点对生活常见现象的解释。
二、教法、学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和中物理课中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知识。但是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脚印”为什么会变红?生活中我们也许还会有这样的疑问:花离我们那么远 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湿衣服上的水经过晾晒为什么就挥发不见了?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做出回答。 进入情景,思考为什么能闻到远处的花香?衣服上的水为什么会消失?糖溶于水为什么看不见了?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实验3-1】向盛有水(有冷水和热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度]有水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看不见它?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实验事实来想像一下。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 五十万年 的时间。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kg 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消失得快?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和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从实验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汉字中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小拇指指甲的1/20那样小的面积,就可以写进全书的内容。 所以:原子和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过度]分子除了具有很小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 介绍酚酞 分子量:318 应用:碱指示剂 化学式:C20H14O4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2.取烧杯A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1.2.3.三个小试剂瓶和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释】 1.把少量品红分别加入热水和冷水中,为什么再热水中扩散的更快?。 2.走到花圃会闻到花的香气。 3.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 4.把品红放在静置的水中,整杯水会慢慢变红 分组讨论、分析交流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学生快问快答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及时练习,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深刻。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 12.5ml水和12.5ml酒精混合。 [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探究活动三】物质之间的间隔是否受温度影响呢? [实验]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讲解]总结热胀冷缩的微观实质。 【探究活动四】不同状态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是否改变呢? [实验]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堵住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展示微观粒子在三态形态下的间隔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2.5+12.5≠25,提出猜想与假设。 从实验中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分组实验 依据实验现象,学生讨论总结得出答案。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学生讨论交流,练习组织语言,理解问题严谨回答。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及时练习,加深理解应用。
1.氧气能助燃,液氧也能助燃,说明什么? 2.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 结论: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学生独立做出问题,然后讨论总结分子原子的性质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