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6 11:48:15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站点信息
徜徉花的学校
重温私塾里的故事
校园“新鲜”播报员
漫步大青树下的小学
INFORMATION
时光机飞呀飞,穿越时空,带我们来到了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的学堂,让我们看看在这所学校发生了什么吧!
任务二:游览校园话新鲜
就要问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不懂
不懂
1866.11.12-1925.3.12
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广东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后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
略读课文
学习提示
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学习要求
背诵
照例
圈出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糊涂
清楚
bèi sònɡ

hú tu
dāi
jiè

ái
chǔ
quān
新鲜词语读一读


在词语里读轻声
反义词




背包 背负
背诵 后背
bēi
bèi
圆圈 圈画
quān
羊圈 猪圈
juàn

多音字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梳理课文内容
学习策略
借助插图
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
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伴交流。



游览校园话新鲜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第一段
交流新鲜感
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
相当于现在的老师。
私塾
先生
称呼新鲜
这和我们现在一点儿都不一样,我们学习的时候是自主学习,可他们读书的时候是跟着老师一起读,还像唱歌一样。
我来补充,还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学习的时候要理解课文,有问题的时候,老师都会给我们解答,他们却要背下来,先生还不给他们讲。
交流新鲜感
读书形式新鲜
第二段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
利地背出前一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到孙中山很勇敢,他和别人不一样,他壮着胆子问了老师。说明孙中山想知道书中意思的愿望十分强烈。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像孙中山学习,勤学好问,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交流新鲜感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第三段
这里有两个成语:“摇头晃脑”和“鸦雀无声”,我们可以积累下来。“摇头晃脑”说明同学们念书时很投入。“鸦雀无声”说明同学们都被孙中山突然的提问吓呆了,不敢出声。
开始学生们“咿咿呀呀”地念书,现在“鸦雀无声”,这里和前文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同学们看到孙中山提问时的震惊。
交流新鲜感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第四~七段
我知道,戒尺就是私塾老师用的教鞭,你看课文的插图中就有,老师手里拿着的就是戒尺,谁不听话就要打他的手。
我感觉私塾的先生很严厉,孙中山和同学们有时还要挨打。
交流新鲜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第八~九段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孙中山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有问题敢于问老师,并且他特别爱学习。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孙中山认为读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大胆问老师。
交流新鲜感
人物评一评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小组成员交流。
勤学好问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课本中的世界
课本中的世界
1666年的夏天,一个叫牛顿的人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埋头读书。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在那一刻,牛顿头脑中浮现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苹果会坠落到地上呢?后来,他通过思考和研究找到了答案,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不过,你此时是不是也可以冒出一个问号?这个著名的“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是真的吗?
今天你提问了吗?
课本中的世界
课本中的世界
事实上,在牛顿本人的所有自述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个故事。后来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法国大作家伏尔泰在《牛顿哲学原理》中最先讲述,并使它广为流传的。而据伏尔泰说,这是从牛顿的外甥女康杜伊特太太那里听来的。
也许,我们无法确知,是否真的有一个苹果砸中牛顿的脑袋。但我们可以确信,只要善于提问,善于思考,我们脑海中的小问号就能变成开启科学发现的金钥匙。
原来如此
练一练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了少年孙中山在______读书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老师_______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___________的精神。
私塾
提问
勤学好问
梳理小走廊·壹
练一练
梳理小走廊·贰
文中有很多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我要把它们摘抄下来。
私塾
戒尺
挨打
咿咿呀呀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重点)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难点)
【课前准备】
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师:时光机飞呀飞,穿越时空,回到民国时期,带我们来到了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的学堂,让我们看看在这所学校发生了什么吧!
展示孙中山人物介绍。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的故事!
二、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教师板书课题,(板书:3* 不懂就要问)学生齐读课题。
2.聚焦课题中的“*”,引出略读课文。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后泡泡中的提示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三、活动一:新鲜词语读一读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教师指导字词读音。
提示:“糊涂”中“涂”读轻声,“糊涂”与“清楚”是反义词。
(3)学习多音字“背、圈”。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的两个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学习字词,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请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两幅插图,发现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也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①学生自主划分课文层次。
②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说故事内容。
五、游览校园话新鲜——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
2.集体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如“私塾、先生”这两个词语,学生觉得很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引导其先读准音,再借助课文插图或教师补充讲解了解意思。
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老师。“私塾”指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没有规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预设2:如“咿咿呀呀”“唱歌”,学生觉得这样的读书方式很特别,读起来觉得很新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在前两篇课文里学习到的方法,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学生通过训练,更扎实地领悟如何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运用,为学生将来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六、结合词句,交流看法,理解道理
(一)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1.请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情形,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展开交流。
预设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是对孙中山的心理描写,可见孙中山乐于思考,令人佩服。
预设2:“壮着胆子站起来”可见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2.请学生默读第3-6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前后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展开交流,抓住“摇头晃脑、鸦雀无声”,想象同学们突然间“吓呆了”的表情,想象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先生从“拿着戒尺”“厉声”到“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的变化。
“戒尺”这个词语学生会觉得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有新鲜感,教师应适时让学生了解“戒尺”就是古代私塾老师惩戒学生的木板。
(设计意图: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句不断深化阅读的感受。)
七、交流人物精神,迁移学习
1.默读第8、9自然段,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勤学好问 善于思考 执着求理)
2.联系实际,请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怎么做?预设:上网查找资料;查阅工具书……
八、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2.课本中的世界:今天你提问了吗?
九、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