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点)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重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大单元情境、出示大单元情境任务
教师出示大单元情境:同学们有幸被选中参加一场特别的“小小导游训练营”活动,开始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在旅程中我们将探索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历练升级导游技能,最终成为能够自信地向家人和朋友介绍祖国壮丽风光的“金牌小导游”。
教师提问:我们在之前的课文中领略过哪些地方的风光?课件动画标记黄山奇石、庐山、葡萄沟、日月潭。
同伴交流:自己还去过哪些地方,大家在地图上指一指,说一说。
教师出示本课情境:跟着诗人去旅行,小导游将带我们走进天门山、西湖和洞庭湖去观赏风景。【见课件第六单元整体解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诗歌诵读,整体感知三首古诗。
活动一:读诗歌,解诗题
1.解题。望就是从远处看。
2.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提示学习内容。
师:(自由读作者简介)读了这段文字,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去看一看美景吧!
3.师: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指名读古诗。你觉得他哪里读得不错 谁愿意再试试。(学生评、师评)
4.师:要想把一首诗读好,必须把握好它的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这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老师把这首诗的节划画了出来,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吧。
5.做手势再读。
活动二:望天门山之壮阔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请你找一找作者在诗中都画了些什么?请你把关键词语勾出来。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诗中描绘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
(1)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前两句写了山和水。那是怎样的山?请你结合图片说一说。
有把利剑把它从中间砍开,这把利剑是?这是怎样的水?
你能结合注释和图片。山怎么样?水怎么样?
你能将刚才看到的景物串联起来,借助想象来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吗?
从“断”和“开”这两个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江水之浩大声势、天门山的雄奇
生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2)师:刚才我们抓住了关键词,借助注释和图片,感受了前两句的景色。你能根据这个方法,同桌说一说这个后两句诗歌描绘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吗?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分享。
比较理解“两岸青山相对立”和“两岸青山相对出”,从而理解“出”的好处。
这句诗中还有一个字在表达上也有同样的效果,这个字是?
——来,那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孤帆从远方驶来,给人一种豪迈奔放、自由洒脱之感
作者在孤帆上,看到这样的景色他是怎样的心情?
活动三:小导游诗绘天门山
1.师:请作为小导游的你,借助诗中的关键词,给游客生动地讲解一下天门山吧!
教师以“开”“断”为例给学生示范讲解
同桌两人一人扮演导游、一个扮演游客相互讲解,讲出天门山的波澜壮阔,讲完后相互评价。
师引读,学生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情。
师: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乘船从那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驶来,望到了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生齐读),望到了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生齐读),穿过狭窄的河道,又望到了——“两岸青山相对出”(齐读),拐过一道弯,望到的还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指名读)。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将这些景物串联起来,描绘出诗人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讲解天门山。
4.教师总结利用古诗讲解景点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图片、抓住关键词、串联景物。
5. 出示视频,边观赏视频,边齐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宜”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4.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从而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教师小结:要读好停顿;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还可以串联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
活动一:读古诗,解诗题
1.出示课题,利用拆词法,理解诗题的意思。“初晴后雨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诗人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苏轼”。出示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渡:900多年来,此诗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这首诗呢,
3.多种形式朗读:让我们先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
教师点拨多音字“抹”。
活动二:赏西湖之美
1.学生自由读诗,找出描写晴天西湖的诗句。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潋滟”“空蒙”等词语。
2.学生结合诗句和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你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教师提示词语:波光粼粼、涟漪、美轮美奂、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水波荡漾、波光闪闪
4.学生结合诗句和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你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教师提示词语:烟雨朦胧、模模糊糊、朦朦胧胧、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迷迷茫茫
教师总结诗意解读,学生共读诗歌,一起把这种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景读出来。
活动三:赞西湖之美
1.教师导入:这样生动迷人的西湖,请你用上自己觉得最美的语言来赞美一下她的美?
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的奇妙美丽,难怪苏轼会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西子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借助图片说一说西湖和西子的相似之处。
总结中,抛出这两句诗的意思,点拨本诗的主旨。
师生共读古诗,用朗读赞美西湖的美景。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镜、遥”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3.圈画《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聚焦“和”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诗歌之韵
借助资料,知洞庭初印象
了解诗人,知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刘禹锡简介,抽生朗读。
读准字音,播放朗读音频,学习读出音韵美。
活动二:寻诗歌之景
1.在这首诗中,诗人望见了哪些景物?请你在诗中圈画出来。指名汇报
活动三:晓诗歌之意
1.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人首先望到了怎样的景色?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自己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预设:湖光和秋月相互交融在一起,没有风的洞庭湖面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湖光和月光两者之间非常和谐。
师:是啊,湖光和秋月交融在一起,互相融合,互相映照,是多么——和谐,和美
师:潭面是什么意思?
预设:湖面。
此时,潭面就像一面镜子。在唐代写洞庭君山的诗中,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洞庭湖比喻为镜,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预设:湖水明净、宁静、山水互相映衬,就像镜子。
师:这一面镜子与众不同,没有打磨过。
对比未打磨的镜子和打磨过的镜子带给人的感觉。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又望到了什么?
追问:白银盘是什么?一青螺又是什么?
师:诗人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了——青螺,这样的比喻好吗?
好的比喻一定是两种事物有高度的相似,请你同桌合作讨论,他们哪些地方像,想象画面。
朗读体会。
活动四:悟诗歌之情
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指名分享。
预设学生回答: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遭遇打击时,心情往往是低落的。但这首《望洞庭》豪迈爽朗,没有丝毫哀怨惆怅的意思,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可谓实至名归。
温故知新
朗读《望洞庭》和《望天门山》,两种美景的“美”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雄壮与宁静,教师总结本课,锦绣山河、风光旖旎的中国。
教师进行书写指导。(共30张PPT)
游
畅
祖
国
山
河
初
级
导
游
天门山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望天门山》
天门山
初级导游:畅游祖国山河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初级导游:畅游祖国山河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望洞庭》
洞庭湖
初级导游:畅游祖国山河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读
诗
歌
,
解
诗
题
活
动
一
活
动
一
看,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拜访;问候。
声誉或享有声誉的人。
望
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望天门山
天门山
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二十五岁时,他离开家乡,乘船出巴蜀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望着眼前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创作背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圈出关键词。
望
天
门
山
之
壮
阔
活
动
二
活
动
二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① 【中断】从中间断开。
②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
所以叫楚江。
①
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不仅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奇,还把天门山想象成是楚江从中间劈开的,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
赏析
赏析
下句一个“回”字,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碧绿的江水流至此处,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涌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赏析
赏析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诗意
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 【出】耸出来。
② 【孤】单独,一个。
①
②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VS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立
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像张开双臂欢迎他。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来”字,赋予了孤帆一种动态美。孤帆从远方驶来,给人一种悠远和希望之感,也透露出作者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
赏析
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
诗意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小
导
游
诗
绘
天
门
山
活
动
三
活
动
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讲解地点
关键词
导游词
天门山
请作为小导游的你,借助诗中的关键词,给游客生动地讲解一下天门山吧!
“断、开”
长江汹涌澎湃,犹如巨斧劈开了天门雄峰,非常壮观。
碧水
孤帆
你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将这些景物串联起来,描绘出诗人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推荐天门山。
青山
日
·借助注释和图片
·抓住关键词
·串联景物
总结方法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断
开
东流至此回
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填一填,背一背
【唐】李白
望天门山
点击播放
松鼠课堂,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安装「松鼠课堂」插件,解锁更多精品课件
获取插件和课件请访问:
https://www./
或关注微信查阅
如您对课件有任何建议,扫码咨询官方客服
扫描二维码
我们会有专门的人员为您免费安装插件
扫描二维码(共28张PPT)
游
畅
祖
国
山
河
初
级
导
游
天门山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望天门山》
天门山
初级导游:畅游祖国山河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初级导游:畅游祖国山河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望洞庭》
洞庭湖
初级导游:畅游祖国山河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读
诗
歌
,
解
诗
题
活
动
一
活
动
一
看,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拜访;问候。
声誉或享有声誉的人。
望
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望天门山
天门山
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二十五岁时,他离开家乡,乘船出巴蜀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望着眼前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创作背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圈出关键词。
望
天
门
山
之
壮
阔
活
动
二
活
动
二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① 【中断】从中间断开。
②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
所以叫楚江。
①
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不仅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奇,还把天门山想象成是楚江从中间劈开的,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
赏析
赏析
下句一个“回”字,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碧绿的江水流至此处,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涌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赏析
赏析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诗意
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 【出】耸出来。
② 【孤】单独,一个。
①
②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VS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立
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像张开双臂欢迎他。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来”字,赋予了孤帆一种动态美。孤帆从远方驶来,给人一种悠远和希望之感,也透露出作者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
赏析
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
诗意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小
导
游
诗
绘
天
门
山
活
动
三
活
动
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讲解地点
关键词
导游词
天门山
请作为小导游的你,借助诗中的关键词,给游客生动地讲解一下天门山吧!
“断、开”
长江汹涌澎湃,犹如巨斧劈开了天门雄峰,非常壮观。
碧水
孤帆
你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将这些景物串联起来,描绘出诗人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推荐天门山。
青山
日
·借助注释和图片
·抓住关键词
·串联景物
总结方法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断
开
东流至此回
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填一填,背一背
【唐】李白
望天门山
点击播放(共28张PPT)
游
畅
祖
国
山
河
初
级
导
游
天门山
西湖
总结方法
·借助注释和图片
·抓住关键词
·串联景物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苏轼
宋
活动一:读古诗,解诗题
活动一
读古诗,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行为
地点
天气状况
诗人同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诗人见此情景,有感而作此诗。
代表作品有: 《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人简介
诗人简介
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苏轼与杭州
苏轼与杭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yì
zhuāng
yí
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
liàn yàn
mǒ
浓妆淡抹
mǒ
抹桌子
mā
抹墙
mò
读诗歌
读诗歌
抹
活动二
赏西湖之美
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试着划分朗读节奏,把古诗读通顺。
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的景象
雨天的景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
结合诗句和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水光潋滟晴方好
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
晴天
灿烂
波光闪闪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涟漪
美不胜收
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
山色空蒙雨亦奇
朦朦胧胧
若隐若现
烟雾弥漫
隐隐约约
雨中,西湖的山峰朦朦胧胧,像披上一层轻纱。
雨中,西湖的山峰若隐若现,像仙境一样。。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展现出了西湖别样的美。
诗意解读
诗意解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
赏析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初上西湖,晴空万里,波光粼粼,在苏轼眼中显得那样美丽,于是不由得发出感叹:
南方的天总会下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
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
人间仙境……
这样生动迷人的西湖,请你用上自己觉得最美的语言来赞美一下她的美?
比喻、拟人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活动三
赞西湖之美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称其为“西子”。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西 施
知识锦囊
知识锦囊
天生丽质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
天然美景
绝代佳人
浓抹
西湖:晴天时“浓抹”,雨天时“淡妆”,总是相宜。
淡妆
诗意解读
诗意解读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
赏析
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之美来称赞西湖,凸显了西湖独特的美丽。
晴
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26张PPT)
游
畅
祖
国
山
河
初
级
导
游
天门山
西湖
洞庭湖
望
洞
庭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
走进作者
活动一
读诗歌之韵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陪爷爷在磨坊里消磨了一下午的时光。
消磨
mó
磨坊
mò
磨
练一练
活动二
寻诗中之景
湖光
秋月
潭面
洞庭山水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你找一找,并在诗中圈出来。
活动三
晓诗中之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湖面的波光
互相映衬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未打磨的铜镜
打磨过的铜镜
湖面
比喻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
洞庭湖中的君山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诗意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洞庭湖
白银盘
洞庭湖中的君山
青螺
比喻
赏析
活动四
悟诗歌之情
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发挥想象,《望洞庭》中,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
温故知新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朗读《望洞庭》和《望天门山》,两种美景的“美”有什么不同?
温故知新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雄壮
宁静
锦绣山河、风光旖旎
书写指导
断
楚
至
孤
帆
饮
初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书写指导
11画
不断、中断、折断
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要写得瘦长些。右半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
duàn
部首
组词
书写指导
部首
斤
书写指导
12画
清楚、苦楚、楚楚动人
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chǔ
部首
组词
书写指导
部首
木
书写指导
8画
孤独、孤单、一意孤行
左窄右宽,“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
gū
部首
组词
书写指导
部首
子
书写指导
13画
遥望、遥远、遥控
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缶”的第二横长,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yáo
部首
组词
书写指导
部首
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