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沪教版(全国)化学九上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同步课件+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沪教版(全国)化学九上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同步课件+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1-17 11:36:58

文档简介

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不利于“碳中和”的是( )
A.采用合适的技术将含碳温室气体转换为含碳固体,是科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B.积极开展绿化国土行动,建设绿色家园
C.加大化石燃料的开采使用
D.捕捉、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A、采用合适的技术将含碳温室气体转换为含碳固体,可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实现“碳中和”,因此该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方向之一,故该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积极开展绿化国土行动,建设绿色家园建设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该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加大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使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有利于“碳中和”,故该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捕捉、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实现“碳中和”,并实现了物质的再利用,故该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碳达峰”是指中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在增长。在下列做法不利于“碳达峰”的是( )
A.利用二氧化碳加氢制取燃料 B.多种树,扩大绿化面积
C.冬奥会使用氢能源汽车 D.燃放烟花爆竹,增添春节气氛
【答案】D
【解析】A、用二氧化碳做反应物制取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A错误;
B、多种树能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B错误;
C、氢气在燃烧时生成物只有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C错误;
D、烟花爆竹在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碳,不利用碳达峰,故D正确;
故选D。
3.“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下列措施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积极植树造林 B.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
【答案】B
【解析】A、植树造林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故A正确;
B、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大量的树木砍伐,降低二氧化碳的消耗,故B错误;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正确;
D、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正确。
故选B。
4.由于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化石燃料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C.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D.限制建设一切大型的工厂
【答案】A
【解析】A、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等以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正确;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吸收不多,故B错误;
C、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会阻碍工业的发展,故C错误;
D、限制建设一切大型的工厂,会阻碍工业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5.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C.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单质排放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C
【解析】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A正确;
B、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故B正确;
C、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故C错误;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D正确。
故选C。
6.我国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的目标是通过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
A.纸张双面打印 B.出门随手关灯 C.露天焚烧生活垃圾 D.乘坐公交车出行
【答案】C
【解析】A、纸张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减少树木砍伐,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出门随手关灯,可以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露天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碳中和,符合题意;
D、乘坐公交车出行,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为保护生态、致力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的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手段使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可保持大气中含量的相对稳定
B.地球增绿有利于碳中和
C.燃烧时增大煤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的减排
D.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更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C
【解析】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B、地球增绿,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燃烧时增大煤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但是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D、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热词。下列做法或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绿色出行 B.植树造林
C.大力推广燃煤发电 D.使用新能源
【答案】C
【解析】A、绿色出行,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
B、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
C、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大力推广燃煤发电,不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
D、使用新能源,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
故选:C。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大气有自净作用。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或是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使其浓度下降;或是受重力作用,使较重粒子沉降于地面;或是在雨水洗涤下返回大地;或是被分解破坏等,从而使空气净化。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重要机能。应当指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一种自净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既耗用二氧化碳,又向大气补充氧气。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
排放到大气里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可以分几类,如粉尘(如煤烟等)、湿雾(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所示。
(1)根据文中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大气的自净过程既涉及物理变化,又涉及化学变化
B.空气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不会被污染
C.大气污染物中含有粉尘、湿雾、有害气体等
D.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增强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微粒的角度看,一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1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 构成的。
(3)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 。
(4)某实验基地的图2技术,属于图1中 的碳中和途径;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图2的过程: 。
(5)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此目标的为____(填字母序号)。
A.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代替煤作燃料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D.禁止大力发展汽车行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答案】(1)ACD
(2)纯净物 一氧化碳分子 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
(3)碳替代
(4) 碳封存 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小,由气态变成液态
(5)AC
【解析】(1)A、由题中信息可知,大气的自净过程既涉及物理变化,又涉及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选项错误;
C、大气污染物中含有粉尘、湿雾、有害气体等,选项正确;
D、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增强,选项正确;
故选ACD;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一氧化碳是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从微粒的角度看,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二氧化硫的化学式SO2,可知1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碳替代;
(4)图2技术是将二氧化碳压入地下液化封存,故属于图1中的碳封存;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分子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小,由气态变成液态;
(5)A、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选项正确;
B、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项错误;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总量,选项正确;
D、汽车是现阶段的主要交通工具,不能禁止,可以开发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选项错误;
故选AC。
1.“低碳生活”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 ②
③ 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上述反应中包含分解反应
四个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
反应①②中甲烷和乙醇均为较清洁的能源
反应③④中固体质量均减少
【答案】B
【解析】A、,氧化反应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A正确;
B、① 中的CH4,氢元素化合价为+1,碳的化合价为-4,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同理②③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④NaHCO3、CO2、Na2CO3碳元素化合价均为+4 ,碳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C、反应①②中甲烷和乙醇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空气,故甲烷和乙醇均为较清洁的能源,C正确;
D、反应③④中都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固体质量均减少,D正确;
故选B。
2.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研人员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将制得的氢气与捕获的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甲醇,甲醇与水重整制氢可以实现氢气的即产即用,再结合氢燃料电池发电,将实现氢能汽车的二氧化碳零排放,其工艺流程如下图,(已知:汽油中含碳量约为84%,1kg氢气对汽车提供的能量效果等同于燃烧11.5kg的汽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生产甲醇的过程不利于节约燃料资源
B.甲醇制氢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
C.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得甲醇中,,则甲醇的化学式为CH2O
D.若汽油中的碳元素能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使用100吨氢气代替汽油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542吨
【答案】D
【解析】A、过程利用的是太阳能,生产甲醇的过程有利于节约燃料资源,故A不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甲醇制氢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故B不正确;
C、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得甲醇中,,,设一个甲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x:y:z,甲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甲醇的化学式为CH4O,故C不正确;
D、1kg氢气对汽车提供的能量效果等同于燃烧11.5kg的汽油,若汽油中的碳元素能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100吨氢气相当于燃烧汽油,含碳量为,则使用100吨氢气代替汽油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的质量为,故D正确。
故选D。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人工手段加以捕集、利用和封存,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CaO可在较高温度下捕集CO2,在更高温度下将捕集的CO2释放利用。CaC2O4·H2O在较高温度下可分解制备氧化钙,该条件下还可得到另外三种气体氧化物,使该反应生成的氧化钙比用碳酸钙分解得到的氧化钙更加疏松多孔,捕集二氧化碳效果更好。
目前,CO2捕集技术的关键是将CO2从排放物中分离出来。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中的一种是用甲醇作溶剂进行吸收。化学吸收法用氨水(NH3·H2O)作为吸收剂,控制温度在30℃左右,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铵(NH4HCO3高温下易分解)。分离后的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CH3OH的产率除受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催化剂CuO质量分数的影响,如图所示。
我国科学家们撰文提出“液态阳光”概念,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稳定存储并且可输出的燃料,实现燃料零碳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的世界,每天的阳光将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电还有可再生燃料!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碳汇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并固定的过程。此过程将太阳能转化 能。
(2)CaC2O4·H2O分解制备得到的氧化钙比用碳酸钙分解得到的氧化钙更加疏松多孔的原因是 。
(3)用甲醇作溶剂吸收CO2,为提高吸收率应采用的温度和压强条件是 (填字母)。
a.高温 b.低温 c.高压 d.低压
(4)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时,温度要控制在30℃左右,可能的原因是 。
(5)由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碳中和”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液态阳光”将实现燃料零碳化
c.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答案】(1)化学
(2)分解制备得到氧化钙的同时生成另外三种气体,碳酸钙分解只能得到一种气体
(3)bc
(4)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合理即可)
(5)其他条件一定时,CuO质量分数为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6)a
【解析】(1)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化学;
(2)根据“在较高温度下可分解制备氧化钙,同时得到三种氧化物”可知,分解制备得到的氧化钙比用碳酸钙分解得到的氧化钙更加蔬松多孔的原因是分解制备得到氧化钙的同时生成三种气体,碳酸钙分解只能得到一种气体,故填:分解制备得到氧化钙的同时生成另外三种气体,碳酸钙分解只能得到一种气体;
(3)一般情况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就越大,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大。用甲醇作溶剂吸收CO2,为提高吸收率应采用的温度和压强条件是高压、低温,故选:bc;
(4)氨水易挥发,且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则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时,温度要控制在30°C左右,故填: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合理即可);
(5)由图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氧化铜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甲醇的产率先增大后减小,氧化铜质量分数为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故填:其他条件一定时,CuO质量分数为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6)a、“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则“碳中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我国科学家们撰文提出“液态阳光”概念,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稳定存储并且可输出的燃料,实现燃料零碳化”可知,“液态阳光”将实现燃料零碳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化石燃料是含碳的物质,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减少碳排放,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为“零碳甲醇(CH3OH)”,利用废气中的CO2热催化加氢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再生利用,其原理如图所示。
Ⅰ.电解制氢
(1)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电解水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捕集CO2
(2)以石灰石为原料的钙循环捕集废气中CO2的流程如图:
①图中,CO2含量较低的是 (填“A”或“B”)处。
②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Ⅲ.使用甲醇
甲醇可以直接燃烧,也可以将甲醇转化为氢气再燃烧,甲醇转化为氢气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1:
方案2:
(3)①对比上述两种方案,方案1的优点是 (写1条即可)。
②有关“零碳甲醇”燃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醇燃料分子中不含碳原子
B.通过碳循环使碳排放无限接近零
C.生产燃料使用的原料不含碳元素
【答案】(1) 电
(2) A
(3) 不产生或等质量甲醇可以释放更多氢气(答案合理即可) B
【解析】(1)①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填:电;
②电解水制取氢气的原理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①由以石灰石为原料的钙循环捕集废气中的流程图可知,A处消耗二氧化碳,B处产生二氧化碳,则含量较低的是A处;故填:A;
②由流程图可知,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①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由方案1、2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案1的优点是不产生或等质量甲醇可以释放更多氢气;故填:不产生或等质量甲醇可以释放更多氢气(答案合理即可);
②A. 根据“零碳甲醇”的化学式可知,燃料分子中含碳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依据“零碳甲醇”是利用废气中的在热催化加氢合成甲醇,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可知通过碳循环使碳排放无限接近零,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 由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再生利用的原理图,可知与在一定条件下在合成工厂里能转化为和水,生产燃料使用的原料含碳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化学发挥重要作用。
(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填化学式)。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一定不会产生CO2的是 (填序号)
A.天然气(主要是CH4) B.肼(N2H4) C.乙醇(C2H5OH)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说明理由
(3)“碳中和”主要是指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与上述理念相符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大力植树造林 B.捕集、利用和封存CO2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D.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铁
(4)为了减少含碳量的排放,可以使用新能源,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能 B.风能 C.太阳能 D.石油
(5)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让其转化为其他物质,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产物的微粒图示。
【答案】(1)CO2
(2)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3)ABD
(4)ABC
(5)
【解析】(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肼(N2H4)中不含碳元素,在O2中燃烧时,一定不会产生CO2;
(3)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大力植树造林,会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达到相对“零排放”,此选项符合题意;
B、捕集、利用和封存CO2,可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选项符合题意;
C、使用一次性餐具,既浪费资源,又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铁,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BD;
(4)氢能、风能、太阳能属于新能源,石油为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ABC;
(5)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方框中应补全为:。
1.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是碳中和领域研究热点。
I、碳捕集:捕捉烟气中CO ,将其再释出可实现资源化利用,相关物质转化如下:
(1)“颗粒反应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II、碳的资源化利用: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 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3)绿色植物实现CO 到葡萄糖的转化过程称为 。
(4)阶段Ⅰ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写出甲醇的化学式: 。
(5)阶段Ⅱ的物质转化如图2所示。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①推测分子中氢原子数目: 甲醇 甲醛(填“>”、“<”或“-”)。
②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需补充H2O2。理论上需补充的H2O2与反应a中生成的H2O2的分子个数比= ≥ 。
【答案】(1)
(2) NaOH、Ca(OH)2或CaO
(3)光合作用
(4)CH3OH
(5) > 1
【解析】(1)根据题意捕捉室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再加入石灰乳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根据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具有特点是既是生成物又可作为反应物出现,如图所示转化如下:、、、,该流程中氢氧化钠在捕捉室是反应物,在反应室是生成物,氧化钙加水生成石灰乳,在反应室作为反应物,在煅烧炉作为生成物出现,故此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或是氢氧化钙,故填:NaOH、Ca(OH)2或CaO;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的转化,故填:光合作用;
(4)如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甲醇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CH3OH ,故填:CH3OH;
(5)①根据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可知,反应前只有甲醇含有氢原子,而反应后过氧化氢中含有氢原子,由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可知甲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数目比甲醛中的多,故填:>;
②过氧化氢分解化学方程式为,过氧化氢与生成氧气的分子个数关系是2:1,由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可知反应a中氧气与生成过氧化氢的分子个数关系是1:1 ,故理论上需补充的过氧化氢与反应a中生成的过氧化氢的分子个数比,故填:1。
2.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等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 ;②消耗二氧化碳。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即可)。
(2)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化石能源包括 、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 。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填标号)。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氯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3)同学们通过调查后了解到:、等气体都会产生温室效应;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于是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研究温室效应。
①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气体,B瓶装满空气,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墨水向 (填“左”或“右”)移动;
②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气体,B瓶装满,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该现象说明 。
【答案】(1)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光合作用/海水吸收
(2) 煤 温室效应加剧 BC
(3) 右 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比甲烷强
【解析】(1)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②消耗二氧化碳;根据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或海水吸收;
(2)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A、化石燃料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不能禁止使用,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C、对CO2进行捕集、封存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故选BC;
(3)①由图可知,左侧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左侧瓶中气体升温快导致左侧压强大于右侧,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中间封存的的红墨水会慢慢向右移动;
②CO2、CH4等气体都会产生温室效应,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CO2气体,B瓶装满CH4气体,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红墨水明显向右移动,说明左侧压强大,即左侧温度升高的更快,说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比甲烷强。
3.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物质和能源的过程中,对物质的循环产生影响。由于人类过度开采使用地下碳(主要是化石燃料),打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CO2的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1)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催化剂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X,是实现碳中和的另一路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 。
(3)低碳冶金:氢基熔融冶金技术是利用氢作为还原剂代替碳还原剂,从而实现减少CO2排放的目的,实现低碳冶金,氢基熔融还原生产高纯铸造生铁的主要流程如下图:
①燃烧区的作用是 ,燃烧区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还有 。(填化学式)
②还原区的反应除,另一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从环境保护角度,与高炉炼铁技术相比,氢基熔融冶金技术的优点 。
(4)氢能源的开发:如图是利用ZnO和Fe2O3为催化剂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循环制氢体系”涉及的能量转化是由太阳能转化为 能,请写出该体系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
(5)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答案】(1)
(2)CH4O
(3) 提供热量 C 减少CO2排放(或减缓温室效应或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
(4) 化学
(5)BD
【解析】(1)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故填:。
(2)反应前C、6H、2O,反应后X、2H、O,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X含有C、4C、O,故填:CH4O。
(3)①燃烧放出热量,燃烧区的作用是提供热量,燃烧区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还有煤,没燃烧放热,故填:提供热量;C。
②还原区氢气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填:。
③一氧化碳有毒,产物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与高炉炼铁技术相比,氢基熔融冶金技术的优点减少CO2排放(或减缓温室效应或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故填:减少CO2排放(或减缓温室效应或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
(4)“循环制氢体系”涉及的能量转化是由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该体系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化学;。
(5)A、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二者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正确。
C、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错误。
D、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正确。
故选:BD。
4.我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展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为实现目标,请您参与以下分析:
(1)“碳”产生: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是含碳物质的变化,因此:
①应提倡使用 等清洁能源(写一种)。
②天然气的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碳”封存:指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可将其压缩、液化储存,其原因是 。还可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的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这种方法的原理 。
(3)“碳”转化:科学家研究将二氧化碳按照如下示意图进行转化:
①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
②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
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为实现目标,工业上用氢氧化钙实现“碳捕集”,某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要使该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 太阳能
(2) 分子间有间隔
(3) C、H 2:11
(4)解:设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
答: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是0.88g。
【解析】(1)①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氧气在燃烧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碳”封存:指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将其压缩、液化储存,其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且气态物质分子间隔较大,加压时,分子间隔变小,可以变成液体;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3)①由图可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甲烷和水,反应前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为4价,氧元素为-2价,水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反应后,甲烷中氢元素为+1价,碳元素为-4价,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C、H或碳、氢;
②反应的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4×2): 44=2:11;
③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见答案。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不利于“碳中和”的是( )
A.采用合适的技术将含碳温室气体转换为含碳固体,是科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B.积极开展绿化国土行动,建设绿色家园
C.加大化石燃料的开采使用
D.捕捉、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2.“碳达峰”是指中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在增长。在下列做法不利于“碳达峰”的是( )
A.利用二氧化碳加氢制取燃料 B.多种树,扩大绿化面积
C.冬奥会使用氢能源汽车 D.燃放烟花爆竹,增添春节气氛
3.“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下列措施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积极植树造林 B.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
4.由于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化石燃料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C.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D.限制建设一切大型的工厂
5.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C.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单质排放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6.我国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的目标是通过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
A.纸张双面打印 B.出门随手关灯 C.露天焚烧生活垃圾 D.乘坐公交车出行
7.为保护生态、致力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的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手段使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可保持大气中含量的相对稳定
B.地球增绿有利于碳中和
C.燃烧时增大煤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的减排
D.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更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8.“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热词。下列做法或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绿色出行 B.植树造林
C.大力推广燃煤发电 D.使用新能源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大气有自净作用。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或是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使其浓度下降;或是受重力作用,使较重粒子沉降于地面;或是在雨水洗涤下返回大地;或是被分解破坏等,从而使空气净化。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重要机能。应当指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一种自净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既耗用二氧化碳,又向大气补充氧气。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
排放到大气里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可以分几类,如粉尘(如煤烟等)、湿雾(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所示。
(1)根据文中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大气的自净过程既涉及物理变化,又涉及化学变化
B.空气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不会被污染
C.大气污染物中含有粉尘、湿雾、有害气体等
D.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增强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微粒的角度看,一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1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 构成的。
(3)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 。
(4)某实验基地的图2技术,属于图1中 的碳中和途径;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图2的过程: 。
(5)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此目标的为____(填字母序号)。
A.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代替煤作燃料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D.禁止大力发展汽车行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1.“低碳生活”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 ②
③ 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上述反应中包含分解反应
四个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
反应①②中甲烷和乙醇均为较清洁的能源
反应③④中固体质量均减少
2.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研人员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将制得的氢气与捕获的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甲醇,甲醇与水重整制氢可以实现氢气的即产即用,再结合氢燃料电池发电,将实现氢能汽车的二氧化碳零排放,其工艺流程如下图,(已知:汽油中含碳量约为84%,1kg氢气对汽车提供的能量效果等同于燃烧11.5kg的汽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生产甲醇的过程不利于节约燃料资源
B.甲醇制氢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
C.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得甲醇中,,则甲醇的化学式为CH2O
D.若汽油中的碳元素能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使用100吨氢气代替汽油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542吨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人工手段加以捕集、利用和封存,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CaO可在较高温度下捕集CO2,在更高温度下将捕集的CO2释放利用。CaC2O4·H2O在较高温度下可分解制备氧化钙,该条件下还可得到另外三种气体氧化物,使该反应生成的氧化钙比用碳酸钙分解得到的氧化钙更加疏松多孔,捕集二氧化碳效果更好。
目前,CO2捕集技术的关键是将CO2从排放物中分离出来。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中的一种是用甲醇作溶剂进行吸收。化学吸收法用氨水(NH3·H2O)作为吸收剂,控制温度在30℃左右,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铵(NH4HCO3高温下易分解)。分离后的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CH3OH的产率除受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催化剂CuO质量分数的影响,如图所示。
我国科学家们撰文提出“液态阳光”概念,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稳定存储并且可输出的燃料,实现燃料零碳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的世界,每天的阳光将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电还有可再生燃料!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碳汇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并固定的过程。此过程将太阳能转化 能。
(2)CaC2O4·H2O分解制备得到的氧化钙比用碳酸钙分解得到的氧化钙更加疏松多孔的原因是 。
(3)用甲醇作溶剂吸收CO2,为提高吸收率应采用的温度和压强条件是 (填字母)。
a.高温 b.低温 c.高压 d.低压
(4)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时,温度要控制在30℃左右,可能的原因是 。
(5)由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碳中和”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液态阳光”将实现燃料零碳化
c.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4.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为“零碳甲醇(CH3OH)”,利用废气中的CO2热催化加氢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再生利用,其原理如图所示。
Ⅰ.电解制氢
(1)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电解水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捕集CO2
(2)以石灰石为原料的钙循环捕集废气中CO2的流程如图:
①图中,CO2含量较低的是 (填“A”或“B”)处。
②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Ⅲ.使用甲醇
甲醇可以直接燃烧,也可以将甲醇转化为氢气再燃烧,甲醇转化为氢气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1:
方案2:
(3)①对比上述两种方案,方案1的优点是 (写1条即可)。
②有关“零碳甲醇”燃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醇燃料分子中不含碳原子 B.通过碳循环使碳排放无限接近零
C.生产燃料使用的原料不含碳元素
5.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化学发挥重要作用。
(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填化学式)。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一定不会产生CO2的是 (填序号)
A.天然气(主要是CH4) B.肼(N2H4) C.乙醇(C2H5OH)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说明理由
(3)“碳中和”主要是指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与上述理念相符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大力植树造林 B.捕集、利用和封存CO2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D.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铁
(4)为了减少含碳量的排放,可以使用新能源,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能 B.风能 C.太阳能 D.石油
(5)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让其转化为其他物质,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产物的微粒图示。
1.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是碳中和领域研究热点。
I、碳捕集:捕捉烟气中CO ,将其再释出可实现资源化利用,相关物质转化如下:
(1)“颗粒反应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II、碳的资源化利用: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 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3)绿色植物实现CO 到葡萄糖的转化过程称为 。
(4)阶段Ⅰ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写出甲醇的化学式: 。
(5)阶段Ⅱ的物质转化如图2所示。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①推测分子中氢原子数目: 甲醇 甲醛(填“>”、“<”或“-”)。
②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需补充H2O2。理论上需补充的H2O2与反应a中生成的H2O2的分子个数比= ≥ 。
2.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等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 ;②消耗二氧化碳。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即可)。
(2)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化石能源包括 、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 。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填标号)。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氯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3)同学们通过调查后了解到:、等气体都会产生温室效应;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于是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研究温室效应。
①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气体,B瓶装满空气,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墨水向 (填“左”或“右”)移动;
②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气体,B瓶装满,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该现象说明 。
3.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物质和能源的过程中,对物质的循环产生影响。由于人类过度开采使用地下碳(主要是化石燃料),打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CO2的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1)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催化剂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X,是实现碳中和的另一路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 。
(3)低碳冶金:氢基熔融冶金技术是利用氢作为还原剂代替碳还原剂,从而实现减少CO2排放的目的,实现低碳冶金,氢基熔融还原生产高纯铸造生铁的主要流程如下图:
①燃烧区的作用是 ,燃烧区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还有 。(填化学式)
②还原区的反应除,另一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从环境保护角度,与高炉炼铁技术相比,氢基熔融冶金技术的优点 。
(4)氢能源的开发:如图是利用ZnO和Fe2O3为催化剂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循环制氢体系”涉及的能量转化是由太阳能转化为 能,请写出该体系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
(5)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4.我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展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为实现目标,请参与以下分析:
(1)“碳”产生: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是含碳物质的变化,因此:
①应提倡使用 等清洁能源(写一种)。
②天然气的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碳”封存:指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可将其压缩、液化储存,其原因是 。还可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的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这种方法的原理 。
(3)“碳”转化:科学家研究将二氧化碳按照如下示意图进行转化:
①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 ②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
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为实现目标,工业上用氢氧化钙实现“碳捕集”,某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要使该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共20张PPT)
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
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原始大气
主要成分
CO2
CH4
……
现在大气
主要成分
大气成分的演变
绿色植物
N2
O2
CO2
H2O
0.03%
……
在约270年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仅约为 0.028%
课堂导入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01
探究新知
CO2
O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呼吸作用
燃料燃烧
微生物分解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有哪些?
H2O + CO2 C6H12O6 + O2
光照
叶绿素
葡萄糖
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1)人类消耗的___________急剧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2)能吸收二氧化碳的______却因为天灾和人类的乱砍滥伐而不断减少。
化石燃料
森林
化石燃料的燃烧
乱砍滥伐
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CO2 %
对人体的影响
气闷、头昏、心悸
气喘、头痛、眩晕
神志不清,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1%
4%~5%
8%以上
① CO2本身无毒,但CO2不能供给呼吸。
② 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 。
二、CO2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和深井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较高,人在进入之前要检测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避免损害健康。
灯火试验
二、CO2与人体健康
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从而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三、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水汽、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气候反常
极端天气
气温上升
土地沙漠化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三、温室效应
全球气温升高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反常
极端天气频发
影响生态系统
破坏生物多样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02
探究新知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担当——“双碳”目标
四、实现“双碳”目标
1.低碳行动:控制大气中____________的含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二氧化碳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变暖
人类可
持续发展
低碳行动
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减缓
减缓
影响
采取
四、实现“双碳”目标
2.低碳行动的措施
(1)世界各国签署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并严格执行;
(2)减少使用__________,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3)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_____效率和_____效率;
(4)大力__________,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5)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
化石燃料
生产
使用
植树造林
四、实现“双碳”目标
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将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压缩后,作为工业原料利用,或输送到选定地点长期封存,而不是释放到大气中。这一过程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科学·技术·社会
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A
课堂练习
2. 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于2023年6月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下列做法与该博览会主题不一致的是(  )
A.研发清洁能源
B.推广火力发电
C.提倡绿色出行
D.发展新能源汽车
B
课堂练习
3.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
A.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
B
课堂练习
4. “低碳节能,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草稿纸双面使用 B.出门随手关灯
C.废旧书籍焚烧处理 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C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