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古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多样性及之间的交流
二轮专题复习
村落、集镇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随着人口的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村落与城市的区别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物质层面上,也表现在政治地位、治理体系等政治层面上,还表现在人的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等社会心理层面上。集市是位于二者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体,经济功能最为突出”
—《古代世界》
知识点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必2第10课
课程标准: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点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必2第10课
1.商业贸易的起源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最初的商业贸易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货币的出现
知识点二: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选必2第7课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国内贸易
知识点二: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
知识点二: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三个高潮期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三个高潮期: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这是第一次高潮出现时最重要的特征。第二个高潮期在唐、宋。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很多史料记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况。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第二次高潮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中后期以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专业性城镇和专业性地区的形成、农业和手工业专业户的形成等方面),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古代世界》
知识点二: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3.世界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知识点二: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任务一:结合教材,梳理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意义。
知识点三、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促使商业的功能由余缺互补向逐利增财转化。
选必2第7课
知识点三: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
契约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信贷与契约的概念辨析
2.信用借贷
任务二:结合教材,梳理古代信贷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作用。
知识点三、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作用: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解决商业运作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2.信用借贷
任务三:结合教材,梳理古代契约的发展历程。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商业契约
关系
★问题探究:三大商业媒介的演变,和商业贸易活动有何关系?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
商品经济繁荣
商业活动领域日益扩大
受法律保护
有盖章签名
走向普遍化
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
关系:货币、借贷、契约是商业贸易活动发展的产物,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古代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
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商朝—明清;丝绸之路、朝贡贸易、公行贸易
世界:古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商朝的贝币、古埃及、铜币、银币
古代中国、埃及
古代商朝出现,唐宋应用广泛;埃及广泛应用
选必2第7课
选必2第12课
一、人类运输方式的转变
驯养动物(畜力)
橇的使用(工具)
发明轮车(工具)
人工搬运(人力)
知识点四:古代的水陆交通
选必2第12课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二、人工道路的铺设—陆路
地区(时期) 表现
西方 罗马帝国
中国 秦朝
汉朝
唐朝
元朝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知识点四:古代的水陆交通
二、人工道路的铺设-水路
表现
中国 春秋
秦朝
隋朝
元朝
西方 法国
荷兰
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已有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17世纪开通米迪运河
17世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知识点四:古代的水陆交通
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3)明朝: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
②概况: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东
南
三、对海洋的探索
知识点四:古代的水陆交通
维京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冒险(海盗)
首次横渡地中海
印度洋周围开展海上贸易(非洲东海岸)
太平洋诸岛活动
(复活岛)
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受制于航海技术,以狭窄易通过的海域
主要是掠夺和贸易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知识点四:古代的水陆交通
三、对海洋的探索
知识点五: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游牧世界
农耕世界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徒、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以及蒙古西征。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
选必3第6课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及其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时空坐标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印欧人
约BC1900
小亚细亚
赫梯人
约BC3000
伊朗高原
波斯人
约BC1500
印度恒河
雅利安人
约BC2000
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约BC1200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约BC2300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特点:
(1)时间上: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方向上:全面性。
(3)方式上:武力征服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探究:结合下列迁徙路线示意图,介绍印欧人迁徙的路线并总结特点。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赫梯人对西亚地区文明的影响
赫梯人战车想象图
赫梯人冶铁实物
赫梯帝国(约前17-前8C),奴隶制帝国,公元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后被亚述帝国灭亡。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攻陷波斯,帝国灭亡。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3)希腊人创造了希腊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人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4)雅利安人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印欧人
雅利安人
婆罗门 雅 利 安 人 祭司贵族 祭祀和教育
刹帝利 世俗贵族 战争和行政
吠舍 一般平民 农牧工商业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仆役奴婢
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材料一:……最终结果,除中东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毁。其他地方的帝国都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崛起和崩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材料三: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视,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这样和平共处和胡同婚姻达数世纪以后,其必然结果是文化融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探究:结合教材和以下材料,总结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
②改进作战工具,作战中使用马拉战车和骑兵,传播冶铁技术,提高生产力。
③推动民族融合和区域文化形成:在印欧人的迁徙及印欧人与农耕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形成。
2.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知识点五: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
2.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第二轮迁徙:3世纪-6世纪
①中国少数民族的内迁
2.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第二轮迁徙:3世纪-6世纪
②日耳曼人西罗马帝国
2.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3)第三轮迁徙:7世纪-8世纪
①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②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材料1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2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对政治格局:
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对区域文化:
(1)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总结:对古代人类迁徙的认识
1.迁徙的原因: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2.对文化的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3.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知识点六: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选必3第11课
公元前334年
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1)时间:
(2)过程:
(4)分裂:
(3)统治方式: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埃及文明
印度文明
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积极性
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②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加强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发展。
③“希腊化时代”
(5)影响
思考:观察地图并结合材料,归纳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材料:亚历山大东征开创的希腊化文化,是希腊文化与古埃及、巴比伦甚至古印度以及其他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并不是说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希腊文化与外地文化毫不接触,而是说这次文化交汇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巨前所未有。---杨巨萍《希腊文化史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交流大汇合》
(5)影响
希腊城市底比斯被夷为平地
腓尼基名城推罗大屠杀
波斯波利斯
遭到劫掠
破坏性
①具有侵略性质,引发文化冲突,造成文化断裂
②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
思考:观察地图并结合教材P61的叙述,归纳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小结:“希腊化时代”:
含义:
表现:
影响:
①“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地区被称为“希腊化世界”。
②“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②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希腊文化中心。
③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广大农村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荷马史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地球周长、医学等)
多元性与开放性、双向性、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的成吉思汗陵
一个民族和一个帝国
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
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1)西征概况
时间:
13世纪上半叶
空间:
三次西征、“四大汗国”
①1219年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②1235年,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③1253年,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西征之后,亚欧大陆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政权、部落来阻拦交通,于是商路畅通无阻。加上蒙古大规模建设驿站,使得东西方的交流更加方便了
(2)西征的影响
民族
文化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班列·扫马访问欧洲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元代欧亚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武器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医学成就也传向西方。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被译成波斯文,取名《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
——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2)西征的影响
民族迁徙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由东向西迁
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大部分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自西东迁
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影响: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2)西征的影响
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1)对中国:
大量色目入进入中国,促进了多民族交融;
西征过程中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对西方世界:
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中国的发明传入西方; 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也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2)西征的影响
选必3第1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