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近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多样性
与区域间的交流
二轮专题复习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选必2第8课)
【课程标准】
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特点:间接贸易
(1)中国或印度→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小亚细亚→欧洲
(2)印度→(海路)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
(3)中国→(海路)红海→(陆路)苏伊士地带→埃及→欧洲
意大利、阿拉伯人做中间商
【思考】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的特点?这种贸易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贸易可能中断;中间商多,利润低。
概念解读:
世界市场:
由全球各地市场,通过分工而联接成的有机整体,其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各国、各地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
世界市场形成的每一个阶段都跟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进程 时间 事件 方式 影响
世界市场 雏形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殖民掠夺
欧洲和世界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
争霸夺权
(荷英法等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商品输出,
掠夺原料
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15—16世纪
17—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
——20世纪初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任务一:根据教材梳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贸易中心
商业经营方式
商品种类增多
国际贸易动向
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里斯本、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中心
①在欧洲:原因:商品交易所、证券公司等 影响:经营垄断贸易等 ②在中国:汇丰银行,股票,百货公司
①更多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 ②三角贸易 ③鸦片贸易
任务二:根据教材梳理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的表现。
17世纪 英国打击荷兰,控制海上贸易
19世纪中期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德等新兴工业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问题探究: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关系
世界市场使全球性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也使世界各地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形成了紧密的关联。
探究:近代世界商业贸易变化的影响?
对世界市场
对欧洲
对殖民地
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
不平等贸易严重损害了亚非拉的利益,造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破坏性)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建设性)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2020.7·浙江高考·21)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年份 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D
①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
②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③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
④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链接高考
选必2第8课知识点二 全球航路与近代交通变迁
(选必2第12课)
【课程标准】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一、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新航路开辟
(1)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2)哥伦布到达美洲。
(3)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4)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A
B
C
A
B
C
哥伦布(意) 1492年
D
麦哲伦(葡) 1522年
达伽马(葡) 1498年
迪亚士(葡) 1488年
D
一、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开凿运河
(1)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开凿运河有什么影响?
新航路开辟线路图
西方早期海洋探索
维京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特点: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影响: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陆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全球交通联系和人员来往变成现实。海上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海上航运距离。
1869年
苏伊士运河
1914年
巴拿马运河
探究: 结合以下地图,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交通的特点与新航路开辟对交通进步
的影响?
1807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西方: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
(1)技术的交流:
史料阅读:
当马车和火车交通工具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当大工业所造成的生产集中(其他情况除外)要求新的交通来迅速而大量地运输它的全部产品的时候,人们就发明了火车头,从而才能利用铁路来进行远程运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4-345.
要求革新
技术的跃进:西方交通的蜕变
技术保障
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
二、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中期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中国人制造的“黄鹄号”蒸汽汽船试航成功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唐胥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中国:
追赶的脚步从未停歇
中国的追赶:近代交通艰难起步
1807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西方: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
二、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三、水陆交通变迁的影响
秦朝“车同轨”政策
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
——《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国家公路建设计划致国会的特别咨文》(1955年2月22日)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水陆交通变迁的影响
近代以前的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
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
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超过了开封和洛阳。
伊利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经济和金融中心。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三、水陆交通变迁的影响
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
明朝民信局收据
中国第一枚“大龙邮票”
上海的大清邮局
清朝电话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课堂小结
知识点三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必3第7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欧洲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流动
任务一:根据教材梳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的概况。
别类 时间 背景 方向 影响
欧洲移民 16世纪初开始 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非洲黑人 16世纪开始 殖民扩张 贩卖黑奴 美洲
华工 19世纪中叶 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任务一:根据教材梳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的概况。
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现代拉丁美洲》
影响:①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
②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
③形成新的文化认同,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1.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任务二:多角度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影响。
(一)美洲族群的变化
2.美洲族群的变化
2.美洲国家出现不同的人口结构
变化表现 (人口结构) 北美 ①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②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拉美 ①混血人种居主导。
②西欧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半数。
西印度群岛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的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打破了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内的种族隔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任务二:多角度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影响。
(一)美洲族群的变化
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失败,不能在北美关押罪犯,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组流放地,关押英国罪犯。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
▲澳大利亚土著
▲新西兰土著毛利人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土著人几乎完全被赶出所有适合欧洲人居住的地区,当时整个澳洲大陆仅剩下约 6万名土著居民,而1770年英国人詹姆斯· 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大陆时 ,土著人有30万之多。
思考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思考: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任务二:多角度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影响。
思考:结合材料和本课所学多角度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任务二:多角度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影响。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别类 时间 背景 方向 影响
欧洲移民 16世纪初开始 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非洲黑人 16世纪开始 殖民扩张 贩卖黑奴 美洲
华工 19世纪中叶 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改变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
在北美和大洋洲,白人成为主要居民。
形成欧洲文化占主导、融合各种文化的新文化。
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非洲文化传入美洲。
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任务一:根据教材梳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的概况。
总结: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美洲族群的变化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三、华工迁徙到其他洲
人口迁徙
殖民扩张
文化认同
文化融合
文化冲突
启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知识点四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选必3第10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重要概念:
世界贸易:又称国际贸易,指的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活动。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指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民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一、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表现:在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影响: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国际分工 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表现: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③影响: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二战后发展 (1)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发展。
(2)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冷战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3)生产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公司合作完成。
材料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第一阶段:控制航路,垄断贸易网络;
第二阶段:掠夺原料,扩张市场;
第三阶段:加强联系,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已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知识点五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选必3第12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一)独立后的美国文化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启蒙思想的传播,《独立宣言》的发表
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背景:
战争给美国文化带来哪些变化?
表现:
种族: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语言:②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
生活: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精神: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评价:
https://www./video/BV1d44y1P79R/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独立前拉美文化
背景:
多元文化特征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就居民的语言而论,拉丁语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因此美国以南的众多国家被称为拉丁美洲国家,这个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
③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表现:
族群: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政治:封建性殖民统治
经济:种植园经济——封建经济
文化: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宗教: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舞蹈: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原生文化: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欧洲人征服美洲以前,那里居住着人数众多的印第安人。……从总体上说,在殖民地时期的三个世纪里,西属美洲和巴西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人口变化过程:第一阶段是在冲突和征服过程中美洲土著人口显著下降,欧洲、非洲移民迁入;第二阶段是从殖民中后期起,印第安人口有所恢复,白人和梅斯蒂索人(印欧混血种人)迅速增加。 ——《世界文明史》
思考:殖民扩张后拉美社会居民的构成。
独立后的拉美文化
背景:
战争给拉美文化带来哪些变化?
1804第一个独立;黑人领导。
1822独立;
1889成立巴西合众国。
圣马丁
玻利瓦尔
建立15个共和国
19世纪上半叶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①法属海地独立:
②西属拉美独立:
③葡属巴西独立:
1826年,领导人是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
1822年独立,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1804年,黑人杜桑·卢维杜尔领导海地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表现:
考迪罗(Caudillo)
考迪罗制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统治的独裁者的专制制度。
“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
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法制、自由)
局限:
1、存在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
2、战争促成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独立后,拉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种族隔阂、阶级差别、地理差异及运输通信闭塞,最终导致了拉美政治上的分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地方庇护主或军阀——在西属美洲有“考迪罗”,在巴西有“陆军上校”。他们是一些军事独裁者,把持着地方政权。“考迪罗”一词在西班牙语里是“首领”的意思,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此后,一些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
考迪罗独裁文化
独立后的拉美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美国文化 原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了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的联邦制共和国。
表现:①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③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⑤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拉美文化 背景:19世纪,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成为主要语言;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形成。
表现:①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②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③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④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比较项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构成因素 共同缺陷 不同点 主导文化
语言
标志
政治文化
都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黑奴贸易影响
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文化遭破坏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英国文化为主
美式英语
自由女神
民主、法治
西、葡文化为主,又保留了一部分原生文化传统。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拉丁舞
独立后具有“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对比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异同
【思考】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
拿破仑战争(1803-1815)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
思考:拿破仑战争前欧洲社会?
政治:封建统治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14C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
宗教信仰:基督教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法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雄霸欧洲,拿破仑战争引起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的忌惮,纷纷组织反法同盟对抗法国,对外战争也激化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矛盾。最终,拿破仑帝国走向败亡。
讨论: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战后文化特征: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
①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
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③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在反抗法国征服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高涨)
拿破仑法典(民法典)
解放者(革命性)
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
侵略者(侵略性)
1815年“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格局
俄国“十二月党人”
波兰华沙起义
普鲁士不彻底的
废除农奴制改革
奥地利和普鲁士
1848年革命
对欧洲文化的重构的具体表现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德意志
拿破仑战争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
起义
改革与统一
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
启蒙思想
民法典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民主、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原因 ①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其他地区传播;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②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引起当地人的不满,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③战争后,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
表现 ①俄国: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②波兰:1830年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发动起义,进一步推动民族解放斗争。③德意志: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统一趋势已不可阻挡。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让后者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
——王向远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1.内容
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2.目的
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
3.方式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1、中国面对文化侵略所做的回应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国别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收
中国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渐进过程:洋务运动-器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新文化运动-思想
2、印度面对文化侵略所做的回应
英国人到印度的时候,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摧毁性的,是把原来的鬼佬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
——《欧洲文明十五讲》
国别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收
印度 ①“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种姓制度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3、埃及面对文化侵略所做的回应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1882年,英国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1922年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国别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收
埃及 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 君主立宪制
埃及独立运动领袖
华夫脱党创始人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思考:文化侵略的影响? 如何看待文化与战争?
(1)殖民者角度: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民族意识,打到殖民目的。
(2)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和平的或暴力的
和平交流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但暴力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①文化扩张伴随着侵略战争, 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③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影响
认识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原因 ①殖民国家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
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
表现 ①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②印度:英语和英国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③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与拉丁美洲文化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课程小结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
文化的重构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美国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拉丁美洲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拿破仑战争前后文化的变化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1830年起义
德国1848年革命
文化侵略:主观目的、客观作用
文化侵略:主要表现(中国 印度 埃及)
文化重构表现
文化相同的与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