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6 17: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一战后
二战后
《战争与和平法》出版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
联合国成立
国联成立
维也纳体系
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非战公约》
民族国家推动国际组织建立
近代的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专题线索:
主题:20世纪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主要内容有一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和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
线索一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规范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国际法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近代的外交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20世纪以来,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法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
线索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战后,战胜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
线索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二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仍有强权政治的烙印,但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线索四 冷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20C六七十年代,欧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发展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0C80末90初,东欧国家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专题十二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最新考纲 课标试题 考点呈现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2023·北京卷·15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重要决议
2023·湖南卷·14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
2023·山东卷·11 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逐渐完善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2021·辽宁卷·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022·山东卷·14 一战期间的英国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2022·天津卷·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023·全国乙卷·34 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
冷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2021·广东卷·16 美国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的比较
2022·全国甲卷·35 冷战意识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影响
2022·广东卷·1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23·全国甲卷·35 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
2023·全国乙卷·35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考情分析
原因 政治
思想
民族语言的形成
民族意识的觉醒
特征
一、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与国家法的发展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⑴专制王权的国家:
①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建立国王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
⑵民族国家:
①13世纪——英语;16世纪——法语;
②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独立主权;
②由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构成;
③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④认同国家共同体。
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影响
①思想: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拥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②政治: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④社会: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一、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与国家法的发展
2、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⑴国际法的形成:
奠定基础
1625年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确立原则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际法的许多基本原则;
奠定基础
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奠定基础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
时间 内容
一战后
二战后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②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
③1928年,美、法等国家签订了《非战公约》
①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②新的民族国家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增加,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③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2)国际法的发展:
【认知深化】1、近代国际法的四大渊源和三大基础
近代国际法的四大渊源和三大基础
四大渊源
三大基础
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②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③主权意识、国家利益至上——纷争加剧
④建立法律制度——处理国家关系
理论基础:《 战争与和平法》
实践基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制度基础: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
【认知深化】2、国际法的三大演变趋势
从无法到有法
《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非战公约》
《联合国宪章》
从无机制到有机制
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开创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缔约国对违约国集体制裁
大国协调、
欧洲均势
帝国主义重新划分欧洲、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的世界秩序
美苏两极对峙由冷战到争霸
从无组织到有组织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但有时被某些大国绕开
扩展国际法领域,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1.(2023·山东卷·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2.(2023·湖南卷,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研高考·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02
B
B
3.(2023·湖北七市(州)调研)1909年的《伦敦宣言》是规范海上封锁实践方面最权威的国际法规则。“一战”爆发后,为了加强对德国的海上封锁力度,英国逐渐背离了《伦敦宣言》中关于海上封锁的原则,在糅合传统国际惯例和战时封锁条件基础上创制了自身的海上封锁原则。这表明(  )
A.国际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 B.英国推动国际法不断地走向完善
C.国际法的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 D.英国常常违背和践踏国际法规则
4.(2023·北京卷·1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C
D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背景
性质
(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3)导火线: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欧洲形成三对基本矛盾,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勾结,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萨拉热窝事件
(1)根本:
(2)具体: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凡—华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诱因) 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重创了各国经济(重要原因)
③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罪魁祸首) ④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帮凶)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
“火药桶”
列强矛盾激化表现:
贸易摩擦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过程
①1914年战争爆发;
②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海战等;
③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5)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⑴局部爆发:
⑵全面爆发:
⑶规模扩大:
⑷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①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辟了对日本作战的东方战场;
②非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欧洲:1936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①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②太平洋战场:1941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①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苏德战场、二战转折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影响 一战带来了空前的灾难,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觉醒;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摧毁四大帝国:德、俄、奥斯曼、奥匈;削弱英法意三强)美、日崛起;苏俄日益强大。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科技: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政府:职能转变,对经济干预加强 妇女:有助于妇女地位提高 消极: 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反映了大国强权政治,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体系下隐藏着各种矛盾,从而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对欧洲: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也受到严重消耗。
对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强大,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对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
1.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在世界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开创了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范围,强硬的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其他国家,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中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是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
(1)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1)二次战中后期,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1)性质: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维护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该体系下隐含着许多矛盾,埋下了战争祸根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⑶局限:“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战争发生;但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
⑵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美英法划分势力范围;
⑶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损害一些国家利益
(1)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⑵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⑶原则:“大国一致”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名称 与会国 时间 背景 内容 意义
开罗会议 (埃及) 中美英 1943.11.22—11.26 盟军在各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签署《开罗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国。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德黑兰会议 (伊朗) 苏美英 1943.11.28—12.1 发表《德黑兰宣言》,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等问题达成共识并商讨战后世界安排。 确定开辟第二战场,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雅尔塔会议 (俄——克里米亚) 苏美英 1945.2.4—2.11 德国败局已定。 签署《雅尔塔协定》,商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政府和疆界、建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和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雅尔塔体制初步确立。 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 1945.7.17—8.2 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前夕。 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期间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对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认知深化】1、一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外交:①美日争夺中国,形成日本独霸中国局面;
②中国外交由消极走向积极;
③中国华工“以工代兵”
政治:1917年,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引发五四运动,促进民族觉醒;
思想: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列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1)从原因看: 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
(3)从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认知深化】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不同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主宰
矛盾
中心
性质
作用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大国主宰
美苏两国主宰,西欧衰落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帝国主义分赃、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调整列强在东西方的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稳定复苏
①人类呼唤世界和平、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反映;
②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倡导不同制度国家合作与共处,对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独立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认知深化】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蕴含的国际矛盾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蕴含的国际矛盾
战胜国内部矛盾重重
①英美争夺世界霸权
②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③美日争夺亚太霸权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①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因素
②德国复仇主义情绪严重
①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联)
②苏俄(联)组建共产国际反帝
①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开辟经济
新模式
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
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
增强社
会信任
扩大政
府职能
形成新的
经济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
信心,摆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
力对美国的威胁
运用政府财政手段,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
活水平,为失去工作能力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被确立为新的经济指导思想
【拓展】罗斯福新政体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5.(2023·全国乙卷,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 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6.(2022·山东高考,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研高考·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02
A
B
7.(2022·天津卷,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8.(2021·辽宁卷,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研高考·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02
D
B
1、两极格局的形成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⑴背景:
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美苏力量空前强大。
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称霸世界);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①直接原因:
②实力变化:
③根本原因:
④基础框架:
⑤导火线:
美苏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矛盾加剧;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推波助澜。
1、两极格局的形成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⑵过程: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标志冷战开始
1949年北约成立
1947年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级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出现:
加强:
①和平过渡:
②竞争过渡:
③长期过渡: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⑴过程:
①西方阵营分化:
②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③中国和平崛起:
④第三世界兴起: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发展特点:
欧共体成立发展,日本崛起及其谋求“政治大国”;
苏联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的破裂;
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的较量产生的;
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多个政治力量存在着互相竞争、
互相制约的关系。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认知深化】1、根据材料分析多极化趋势出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2)影响:
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美苏相对衰落;
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起飞
中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兴起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拓展深化】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
增生产关系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
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②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中间阶级”人数增加,阶级对立情况有所缓和
分配关系的变化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保障低收人阶层的生活水平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时代主题: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3)解决对策:
①国际法的发展:
②建立国际组织:
③建立全球治理机制: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3、当前国际局势和世界变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①发展问题:
②和平与安全问题:
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
①组成二十国集团;②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
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9.(2021·广东卷,16)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
该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单位:百万美元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10.(2021·江苏卷,16)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研高考·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D
A
①长期性:这次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②动态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③力量多元化: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发展中国家等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④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以及两极格局解体致使局部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增多,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
【认知深化】3、世纪之交世界格局演变的特点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代以来欧美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大航海时代的霸权争夺
欧洲主导下世界殖民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 体系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认知深化】4、近代以来国际秩序的构建与演变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葡开启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17世纪上半期,荷兰兴起,垄断全世界的贸易,占据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17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经英荷战争、英西战争、英法战争确立了海上霸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一战后,欧洲的霸权被削弱,国际关系的重心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方转移,一方面转移到北美,另一方面转移到苏联;欧洲本来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发源地,但是战后列宁主义却成了大众的期待
二战后,世界霸主地位由英国和平转移到美国手中;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时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多种力量分化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总的趋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近代世界格局演变(1500年到一战)
特征
表现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特征
表现
【认知深化】5、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特点及表现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15C到17C下半期:早期殖民扩张开始,西欧与亚非拉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出现。
②17C下半期,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通过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英国确立了殖民
霸权和欧洲霸权。
③19C末20C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殖民扩张最积极,国际关系中心舞台在欧洲
国际关系的中心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
①20C20年代,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确立了国际新秩序,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加剧。
②20C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逐渐崛起,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为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矛盾。
特征:
表现:
(3)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阵线分明:
主导力量:
斗争方式:
主要矛盾:
对峙地区:
冷战是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对抗、军事对峙、意识形态对立、经济割据、文化渗透
体现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矛盾,但服从美苏战略大局
欧洲是重点;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美苏争取中间地带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4)当今国际格局演变趋势
①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②西方国家会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摩擦,有时甚至会很激烈,但其矛盾不至于导致政治同盟关系瓦解。
③南北矛盾和两制矛盾发展,但不至于成为唯一矛盾。
④世界各国普遍把关注焦点转到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间经济合作上来,但国际上军事竞赛仍然存在,裁军道路仍很漫长。
⑤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地区性冲突会此起彼伏。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要国家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
(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认知深化】6、近代以来国际秩序和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①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
②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
①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谐理念,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③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④随着经济的大幅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开始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大国责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认知深化】7、探索有效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
政治 提倡各国之间应形成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安全 提倡各国应不断为共同安全而努力
经济 积极推动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
文化 坚持相互尊重、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
生态 提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1)需要倡导国家间关系的共同性、互动性、包容性和协调性四大属性。
(2)需要妥善处理好国家主权与共同体权利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伙伴与盟友的关系、非殖民化与新型国际合作的关系四组问题。
(3)需要振动“双翼”(正确义利观和亚洲新安全观)与紧握“抓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共建“一带一路”)。
(4)需要加强各层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二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三是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四是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5)需要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对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给出的中国判断。在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的积极努力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赞扬。
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①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
②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是各国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
③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④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象持续提供议题设置空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议题,易理解、可接受,是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同盟国战败投降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各种矛盾日益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华盛顿会议
第二次工业革命
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经济大危机
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德国
、日本投降
第二此世界大战结束
国家利益意识形态
国家实力对比变化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雅尔塔体系
美国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的应对
北约
华约
各两极格局的形成
欧洲走向联合
日本经济崛起
第三世界兴起
中国走向振兴
多极化趋势出现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小结:
11.(2022·广东卷,16)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12.(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研高考·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C
C
四、认识启示类
认识、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认识”、“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来提出。此类试题主要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
题型分析
方法解读
(一)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特定的历史环境、规律性的认识)+启示的角度回答。
(1)历史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历史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等等
(3)历史的本质:本质上代表XX的利益......
(4)历史的评价:历史发展辩证看待
(5)历史的启示:宏观立意考虑;微观材料考虑
(二)启示类:侧重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稿定PPT
解题技巧
“认识”“启示”类试题的设问一般采用下面的提示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态度、感想、借鉴等。
1、认识类=是什么(提炼主题)+怎么样(特定历史环境+规律性认识)
2、启示类=是什么(反映问题)+怎么样(经验教训:要怎样+不要怎么样)
3、对某句话的理解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答题模版:
(一)是什么:一般是认识历史环境(背景)或历史地位或历史性质:
是……的产物;是……必然结果;是……性质的……;
(二)(不)怎么样:
(1)政治类:某一政策或者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当时的国情;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中共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符合民主、法治的发展趋势;政治改革要顺势而变,灵活变通(反对模式僵化),稳步推进(反对急于求成);社会变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要坚信能够成功。
(2)经济类: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顺应某种经济发展趋势(如资本主义工业化、全球化等);中西方互相借鉴,根据国情进行体制转型和政策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
2.(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8分)
真题回归
答项语
中心语
限定语
①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结合材料发展历程要分三个阶段: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
五、认识启示类
(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
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
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是什么(提炼主题)
是什么(提炼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