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上【2.7】《打枣》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上【2.7】《打枣》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11-16 14:04:35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农家孩子的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综述
本单元以“农家孩子的歌”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富有乡村特色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走进农家生活,感受农家孩子的纯真与快乐,以及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单元内容涵盖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农家歌曲,既有经典老歌,也有新时代创作的儿童歌曲,旨在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其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初步识别旋律、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然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学生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可能相对有限,需要通过音乐学习来增进对农家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三、单元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对农家生活的兴趣和向往,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尊重;通过音乐学习,感受农家孩子的纯真与快乐,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掌握本单元中农家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学会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聆听、模仿、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或改编活动;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单元安排
本单元共七个课时,唱歌课和欣赏课相辅相成,加入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歌曲不仅带有浓厚的农家色彩还附有童趣。
第一课时2.1《放马山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放马山歌》是一首云南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简单易学,仅有四个音,情绪欢快活泼。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唱《放马山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感受歌曲中展现的勤劳、自由与豪迈的乡村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放马山歌》的旋律和歌词,掌握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和音乐风格;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包括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跟唱、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放马山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难点: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和音乐风格。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钢琴或电子琴等伴奏乐器
学生分组材料(堂鼓,小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入主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草原上,人们除了放牧牛羊,还会做些什么吗?”,今天我们收到牧民们的邀请,来学习照顾马儿,引出“放马”的话题,进而介绍《放马山歌》这首歌曲。
二、新课学习(约25分钟)
初次聆听:播放《放马山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介绍歌曲中的方言特色并带领同学们带方言朗读。
节奏学习:学习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边朗读歌词边完成练一练中的声势伴奏。
旋律学习:跟着歌曲画旋律线,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高音、低音以及音程的跳跃等音乐元素。
歌曲演唱:在学生掌握旋律,节奏的基础上,带有方言特色进行歌曲1-3部分的演唱。教师适时纠正学生的发音、节奏等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表演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用堂鼓和小镲编配节奏伴奏,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加入舞蹈声势等。
四、总结反思(约5分钟)
学习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中的情感表达、音乐风格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反馈和个性化指导。
课后作业:
回家后将《放马山歌》唱给家人听,并尝试让他们也参与到歌曲的演唱中来。
搜集更多关于民族音乐或草原文化的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课《放马山歌》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音乐教学的魅力与挑战,同时也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音乐知识的渗透和讲解。我会通过案例分析、对比欣赏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课时2.2《音乐知识 延长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延长音是在音乐课歌曲中常见的一种音乐符号,用于指示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可以根据作品的风格或演奏者的意图自由增长。这种记号通常由一个半圆形中间加上一个圆点组成,可以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或者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间片刻的休止。通过学习延长音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歌曲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延长音的概念,识别乐谱中的延长音记号,并能正确演唱或演奏带有延长音的旋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耐心和细致的音乐学习态度,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延长音的概念及记号,能在演唱或演奏中准确运用。
难点:理解延长音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作用,并能在实践中恰当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延长音记号图示、示例音频、视频)
钢琴或电子琴等乐器
音乐教材及乐谱
延长音练习曲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老师伴奏回顾《放马山歌》,并对比前三段和第四段让学生观察区别
播放延长音视频引出课题。
二、新知讲授(约15分钟)
概念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延长音记号,解释其含义,即表示该音符的时值要延长一倍或根据音乐需要自由延长。
歌曲聆听:播放脚夫调视频范唱,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延长音。
互动问答:提问学生延长音在旋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实践体验(约20分钟)
分组练习:
1.展示带有延长音记号的乐谱片段,指导学生识别并指出延长音的位置。
2.分组练习:分成两组,每组分配一段包含延长音的旋律进行练习。鼓励学生相互倾听,指出彼此在演唱或演奏中的亮点与不足。
集体展示:各组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强调延长音的正确表达及情感投入。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情感表达:对比《放马山歌》、《脚夫调》及两条旋律,引导学生讨论延长音在不同音乐情境中的情感表达作用,如悲伤、思念、期待等,并尝试用延长音来表达这些情感。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段简短的旋律,并巧妙地运用延长音来增强音乐表现力。
五、总结反馈(约5分钟)
知识回顾:师生共同回顾延长音的概念、记号及在音乐中的作用。
情感升华:强调音乐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音乐的奥秘,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练习今天学习的旋律,并尝试在家人或朋友面前表演,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课程中,我负责教授了《音乐知识:延长音》这一章节,在课前明确了延长音的概念、作用及其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设计更多与延长音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尝试在歌曲中加入延长音进行演唱,或在乐器演奏中练习延长音的演奏技巧。,为教学活动设定了清晰的目标。通过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课时2.3《老爷爷赶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老爷爷赶鹅》是一首欢快活泼的二声部轮唱歌曲,歌曲为C大调,单乐段重复带扩充的结构,歌词加入对话的形式和鹅的叫声,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老爷爷赶鹅的场面,具有生活气息。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歌曲《老爷爷赶鹅》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观察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表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学会模仿歌曲中的鹅叫声,理解并表现歌曲中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
难点:歌曲中鹅叫声的模仿、轮唱及歌曲情感的准确表达。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钢琴或电子琴
鹅的头饰、老爷爷的道具
学生分组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猜谜语:“小小船,衣裳白(身体),头也红,桨也红(头脚),喜欢水又喜欢飞,叫声嘎嘎像小孩(特征)。”打一动物:“鹅”,接着讲述:今天一位老爷爷向我们寻求帮助,让我们帮助他把鹅交给有缘人,路途遥远又困难重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任务?引出课题《老爷爷赶鹅》。
二、新课学习(约15分钟)
难关1:学习赶鹅
初次聆听:播放歌曲《老爷爷赶鹅》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绪。
提问:歌曲中讲了什么故事?
学唱歌曲:
学习歌曲中的鹅叫声部分,加入声势引导学生模仿并练习,注意声音的自然和节奏的准确:和大鹅打招呼,模仿鹅扇动翅膀一上一下。
分段学唱,教师先弹奏钢琴,学生轻声跟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欢快和有趣。
分成小组,分发角色头饰在演唱的同时加入表演并展示。
三、轮唱(约10分钟)
难关2:时间紧迫,分头行动
分成两组一组一个声部,按照轮唱的节奏分声部朗读,播放音频,老师先示范第二声部,再由老师读第一声部,学生读第二声部,掌握后加入旋律,根据老师的手势引导演唱。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难关3:有缘人的考验
填写练一练旋律,和歌曲比较不同点。
选择其中一条旋律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或故事,如将“老爷爷赶鹅”改编为其他动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和进步。
强调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创造。
作业布置
课后继续练习歌曲《老爷爷赶鹅》,尝试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故事。
留意身边其他动物的叫声或音乐元素,尝试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演唱《老爷爷赶鹅》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的欢快情绪,并能通过表演等形式表达歌曲的内容。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演唱,并且能够在表演中展现出一定的创意和表现力。然而,也有少数学生在音准、节奏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个别辅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未来的改进方向。
第四课时2.4《音乐知识 二分音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分音符是音乐中常见的元素之一,在音乐学习的歌词中经常都会运用到,本节课帮助学生学习二分音符的相关知识,并且运用到音乐学习中,对之后的音乐教学提供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二分音符的符号,掌握其时值(两拍)的概念,能在简单的节奏练习中准确运用二分音符并能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区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打节奏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二分音符的时值特点,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专注力和合作精神,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二分音符的符号,理解其时值(两拍)的概念。
难点:在节奏练习中准确运用二分音符,保持稳定的节拍感,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区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二分音符的动画演示、节奏练习曲等)
音乐教具(如节拍器、打击乐器:碰铃 响板 沙锤)
音乐卡片(印有二分音符符号及名称)
学生分组材料(节奏练习纸、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今天小老鼠杰瑞邀请了好朋友举办他的生日音乐会,但是在途中遇到了困难,他听说同学们个个都是音乐小能手,所以来寻求同学们的帮助;他为同学们准备了去往音乐会的小火车观赏沿途风景,但是火车需要大家的帮助才能启动,你们能完成这第一个挑战吗?(同学们模仿老师动作再跟随音频一起律动)(动作:全体同学是坐着的,“坐火车大家去旅游”——后面手搭载前面同学肩上;“我和你带上好朋友”——双手交叉拍自己肩;“喀嚓喀嚓过大桥”双手做拱桥形状;“走过河流大声叫”——左手以波浪线轨迹向右移动;“呜呜”——每一声右手做加油打气手势,成拳手肘弯曲举到胸前,从上往下动作。)
揭示课题: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分音符
二、新知讲授(约15分钟)
认识二分音符:播放视频,可以在适当位置停下提问,最后打节奏部分大家一起跟着视频演示打击。展示二分音符的符号,讲解其形状(空心符头加符干)和名称,强调其时值特点。
节奏练习:教师示范敲击二分音符的节奏(如使用节拍器和打击乐器),学生拍手模仿,感受二分音符的稳定节拍。
挑战二分披萨:复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讲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约10分钟)
播放视频包含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分发打击乐器:二分音符—碰铃,四分音符——沙锤,八分音符——响板,跟随视频演示进行敲打。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长音与短音的结合如何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挑战三音乐会节奏游戏:分组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每组学生依次敲击出自己创编的,包含二分音符的简单节奏,要求准确、稳定。
五、总结回顾(约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二分音符的符号、时值及在节奏练习中的应用,强调其重要性。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将今天学到的二分音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二分音符创作一条简单的节奏练习,并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给家人听。
六、教学反思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学生在节奏练习中的表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节奏感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第五课时2.5《森林水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森林水车》是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乐曲是A-B-A-C-A式的回旋曲式结构,乐曲每段特点鲜明适合学生欣赏,也深受大众喜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哼唱《森林水车》的主题旋律,了解水车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森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感受音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森林水车》的主题旋律,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森林与水车的场景。
难点:分辨乐曲结构,通过音乐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森林水车的图片、视频及《森林水车》音乐)
乐器(如口风琴、铃鼓等,供学生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森林的清晨视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随后提问:“从刚刚播放的视频中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出“水车”这一古老而有趣的工具,介绍它在森林中的作用。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美妙的音乐《森林水车》,一起走进那片充满生机的森林,感受水车转动的旋律。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分段欣赏:
引子:播放《森林水车》引子,让学生闭眼聆听,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到了什么画面?再观看视频。
主题旋律A:1.重点播放并讲解主题A旋律,引导学生跟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2.播放全曲,引导学生找出主题A共出现了几次,并用动作随音乐表示。
3.邀请部分学生使用木鱼、铃鼓等打击乐器,尝试为主题A伴奏,增加课堂互动性。
B:聆听B乐段,尝试画出旋律线,对比A有什么不一样的。(因为节奏变化更轻盈)
C:1.聆听C乐段,让学生找出节奏最紧凑的地方。
2.围成圈跟随音乐律动,在节奏最紧凑处拍手
完整聆听:提问:你们能听出这首乐曲用了哪些乐器吗?
介绍乐曲《森林水车》
三、拓展延伸(15分钟)
创意表达:分组进行《森林水车》的音乐剧表演,学生任选一个乐段自主创编,要求表现出该乐段的特点和情感色彩。
分享交流: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总结回顾(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森林水车》主题旋律及音乐特点,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让森林水车这样的美景永远存在。
作业布置: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水车的资料,了解不同种类的水车及其工作原理;尝试为《森林水车》创作一段简短的歌词或故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但对于乐曲解析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出调整。
第六课时2.6《音乐知识 波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波音是歌曲演唱和演奏中常见的音乐符号之一,通过学习波音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音乐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波音的基本概念,包括上波音和下波音的演奏方法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讲解、示范、练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波音的演奏技巧,并能准确地在乐曲中表现波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波音的演奏技巧,能够准确地在乐曲中表现波音。
教学难点:理解波音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能够准确演绎波音。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钢琴、吉他等乐器,相关音乐素材,PPT教学课件。
环境准备:确保教室环境安静,适合音乐学习。
学生准备:预习波音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关音乐作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森林水车》并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引子部分,有哪一个地方是上节课老师没有提到的?
播放上节课《森林水车》的引子部分,演奏波音的地方,引导学生感受波音的节奏特点,激发学生对波音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新知学习(15分钟)
认识波音:
讲解波音的基本概念,展示PPT,展示波音的演奏方法和音乐案例。
波音演奏技巧:
教师进行波音演奏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波音的演奏方式。
3. 聆听与实践(20分钟)
聆听感受:老师演奏《鸿雁》有波音和无波音两种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波音的效果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波音的演奏练习,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歌曲应用:每组选择一首歌曲,让学生在合适的地方改成波音,提升学生的歌曲审美感知能力,将所学到的波音技巧运用到实际演奏中。
4. 课后作业与延伸(5分钟)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自行练习波音的演奏技巧,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演奏展示。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波音的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六、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评估学生是否掌握波音的演奏技巧,是否能够在乐曲中准确表现波音。
教学内容与方法:反思课程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表现与反馈: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七课时2.7《打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打枣》曲调活泼风趣,表现了河北农村人劳动打枣时的欢乐情景,以打击乐器为辅,吹奏乐器为主,富有强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乐曲由唢呐、咔腔、口弦分别演奏,三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形成对比,富有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聆听《打枣》,识别并感受歌曲中的民族元素和劳动场景,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作品的魅力,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打枣》的音乐特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劳动场景和情感。
难点:通过音乐欣赏,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打枣》歌曲音频、视频、相关图片等)
音乐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丰收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丰收的情境,为欣赏《打枣》做铺垫。
引入课题:播放视频以打枣节展开,同时邀请学生共同参与打枣节,引导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
2.初步聆听(10分钟)
完整播放:首次播放《打枣》歌曲音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分享初次聆听后的感受,提问:你们从歌曲中听到了几种不同音色?介绍三种吹奏乐器,提问:发挥想象这三种不同的乐器表现的是什么?三个人对话,让我们跟着歌曲一起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3.深入欣赏(15分钟)
分段欣赏:提问乐器、音色及演绎角色
第一段唢呐:粗犷豪放,表现青年人的阳刚之气,青年来到枣树下
第二段咔腔:其略带沙哑的音色模仿老年人说话,老人邀请青年吃枣
第三段口弦子:清脆响亮,表现了女孩子的活泼可爱,女孩要求青年一起打枣
第四段:唢呐、咔戏、口弦结合演奏,频繁更换乐器,既表现了演奏者的精彩技艺,也表现了乐曲中男女老少在劳动时兴高采烈的情景,把气氛推向高潮。结尾模拟人的笑声结束全曲。
播放全曲演奏视频
4.拓展延伸(10分钟)
合作表演:分小组,想象自己置身于歌曲描绘的劳动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劳动的喜悦和丰收的满足。
5.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打枣》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情感升华:强调劳动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鼓励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打枣》这首歌曲,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歌曲中的场景和情感。
鼓励学生收集更多关于民族音乐和劳动主题的歌曲进行欣赏。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音乐欣赏课《打枣》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与旋律,让他们通过听、唱、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魅力。反思本次教学,我觉得自己在课堂导入和情境营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但在互动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未来,我会尝试设计更多让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让他们更积极地融入课堂,感受音乐的乐趣。【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找到压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应用窗口中打开“字体册”
鼠标左键双击字体文件 界面左上方点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选中要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
【注意】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一样,都需要重启PPT,字体才能显示出来。
“明明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播放也正常的,但拿去教室
电脑上播放,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
老师们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代表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C盘
(一般情况下),但如果教室电脑上没有安装过PPT内所用的
特殊字体,在打开PPT时,会出现字体不一或缺失的情况。
把字体文件复制粘贴到教室电脑上的 C盘> windows > fonts文件夹里即可。
在教室电脑上找到压 打开后框选中字体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包,Ctrl+C复制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注意】转图片后,图
片会自动对齐页面正中
在自己的电脑上将有特殊字体的可编辑文字转化成图片即可。 心,需自己移动到原位
选中含有特殊字体的可编 Ctrl+V粘贴,点击右下角 点击“粘贴选项” 下右边
辑文字框,Ctrl+X剪切 图标 的图标,选择粘贴为图片
“下载了字体,安装也成功了,电脑也重启了,但PPT内却
找不到这款字体了?!”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有多种字重的情况(例:阿里巴巴普惠
体),部分字体隐藏了。字重:可以理解为改款字体的不同粗细呈现
最直接的方法是 完毕后,
打开PPT,直接搜索字体+字重。
前提是确保完成一下操作:①字体安装后重启PPT; ②把这款字体整个系列(全部字重)都已下载视频1秋收:第1页
视频2打枣节:第2页
视频3全曲演奏: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