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江湖景色,听乡村丰年
——《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诗歌文化,感悟诗词的美。
语言应用:有感情读古诗,能根据想象画面读出诗歌韵味,抓住诗眼或者关键字去感悟诗人情感。
思维能力:掌握诗歌韵律,体会作者思乡乡愁。
审美创造:体会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大单元情景任务】
祖国的山川湖海、自然风光常常令人诗兴大发。从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骚客们驻足流连,在数不胜数的诗词中被记录、吟咏、流传。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去到建德江上感受孟浩然眼中的暮景之美,去望湖楼看一看苏轼描写的落雨之美,去黄沙道上欣赏辛弃疾笔下的幽美夜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活动一:初读诗词,读准字音
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自然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2. 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自读古诗词三首,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指读,正音、识字,指导停顿、节奏。
要点:
① 识字。
“德”——关注字形,特别是“心”上一短横;“鹊”“蝉”——联系字义,借助汉字造字规律识 记字形、读准字音。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最后一句的“见”为通假字,同“现”,诵读时要读“现”的音。
② 正确停顿。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为长短句,诵读节奏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3)再读,读正确、读熟练。
(4)知道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了解词牌名。
活动二:了解文意,体会诗情
1. 学习《宿建德江》。
(1)《宿建德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默读古诗,找到诗中的景,把它们圈出来。
(2)师生配合完成画面。指生说景物,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呈现画面:舟、渚、客、野、天、树、江、月、人。
呈现画面时相机理解:“渚”“客”“野旷”的意思和含义。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要点:移舟泊烟渚—— (诗人所做)天色将晚,烟雾迷蒙,诗人无奈夜宿;日暮客愁新—— (诗人所思)诗人满腹愁绪,无心人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见)结合插图找到对应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
(4)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冷清的、安静的)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到诗的字里行间去。齐读。
(5)品读新“愁”:诗中哪个字眼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要点:“愁”字。引导学生从“愁”的字形上理解:“愁”是形声字,古书上说“秋心为言愁”,“愁”正是由“秋”加“心”合成的。
(6)这个“愁”字就是本诗的诗眼。(板书:愁)
(7)古人把长期漂泊在外的人称作什么?(客,有时候也称游子)漂泊异乡,文人墨客往往会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忧愁伤感,《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表达他旅途愁思的诗。
“客愁”:长期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一份浓浓的悲伤和愁思。
(8)合作学习,小组探究
①引出话题:诗人的“愁”,包含哪些情绪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通过诗中的景去感受诗人饱含的“情”,去理解他的“愁”吧。
②小组合作探究
③全班交流汇报。
舟
预设1:这小船就像诗人自己,居无定所,孤独漂泊,今天停靠在这里,明天又不知漂到哪里去了。
预设2:小舟和诗人一样孤独,独自漂啊漂。
教师点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行驶在茫茫江湖之上,它没有依靠,随遇而安的特点,很容易引发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感。古代诗人常在诗中用舟表达这种漂泊的孤独感。如大诗人杜甫,他去世前最后三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舟上度过,曾写下很多关于舟的诗句,这一叶舟,象征的是诗人无奈的漂泊之叹。
出示课件: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唐]杜甫《登岳阳楼》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唐]张继《枫桥夜泊》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唐]柳宗元《江雪》
烟渚
教师点拨:烟渚是什么意思?
预设:黄昏时分,被雾气笼罩的小洲。
教师引导:被雾气笼罩的小洲有什么特点?
预设:时隐时现,看不清楚
教师:同学们,读诗需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只有明白当时当地诗人的境遇,我们才能更懂诗人。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读后再回看这时隐时现的“烟渚”就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
教师出示创作背景介绍,学生默读思考:
早在少年时期,孟浩然就立下了报效朝廷的远大志向,希望能有一番大作为,但他的理想一直未能实现。开元十六年(728年),40岁的孟浩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临场发挥失利,未能如愿。可是他仍不甘心,继续留在长安积极寻找入仕为官的机会,毫无希望后才怀着满腔失落离开长安,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
教师追问:《宿建德江》正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所写。如果你是孟浩然,看着眼前烟雾迷蒙的小洲时而看得见、时而又看不见,会联想到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这时隐时现、看不真切的小洲,多么像诗人虚无缥缈的前途啊!
小结:仕途没有希望,诗人郁郁不得志,此时的心情是多么惆怅!这是一种失意的悲苦。
日暮
通过画面,引导想象:日暮是指什么时候?出示古代“日暮”时人们生活场景图,追问:穿越时空,让我们来到古代,日暮时,人们都会做什么?
出示诗中插图,对比追问: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孤零零的船,船上只有诗人。
代入想象:诗人途经建德江,在这日暮时分孤独停靠,心情如何呢?如果你是诗人,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是啊,那时那刻,诗人一定是千头万绪一下子涌上心头。这又是一种什么“愁”?
教师归纳:在这日暮时分,众鸟归林的时刻,诗人更有漂泊之叹。
野旷天低
预设1:日暮时分孤身漂泊,本已是愁绪满怀,抬眼只见空旷的荒野、低的天空、高高的树,这样荒凉的景象很容易让人感到孤单寂寞。
预设2:眼前这荒凉的景象,简直看不到人烟,仿佛这广阔的天地里就只有诗人自己,诗人更感到孤独得难受了。
小结: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难免触景生情,孤独伤怀啊!
月
预设:自古以来,月就是思念的象征。在异地他乡看到这一轮明月,怎能不勾起诗人心中思乡之情?
出示“月”的诗句,吟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小结:真是“而今举头有明月,低头明月更近人”。
4. 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想着,凝望着,愁着,仿佛只有这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懂得自己的心。真是“人在舟中,心随月去”。
(9)读出情感,丰富积累
①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建德江边,与诗人一起在月下同吟。
指名读,评价。
②出示《宿建德江》书法作品,配乐齐诵。
2. 学习《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1)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了我们词中内容所对应的时间、地点,也让读者对词作内容的环境有了概念。时间是在夜里,词人是行走着的,地点在黄沙岭)
(2)着眼于“行”,做好与词人“同行”的准备。(圈出课题中的“行”)你有什么想说的?(提示:“行”就是边走边欣赏景色)
(3)初步了解作者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作的基本思想内容。辛弃疾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被弹劾罢官,报国无门,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
(4)借助学习单,多角度品读,让词中的画面变得立体。
词人夜里行走在黄沙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行走过程中又会发生些什么呢?让我们一同和词人行走起来—
(出示学习任务单)
(5)交流梳理,师指导梳理方向。
词中有画面,也有声音;
词中有看到的、听到的,也有闻到的;
词中有晴天的,也有雨天的;
词中有天上的星,也有山前的雨;
词中有树上的,也有田间的;
……
(6)细品词句,从读到的物象想开去。
①教师引导:还是这首词,还是行走中欣赏到的这一切,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读,细细品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②教师指导学生对照学习单,展开想象,把填入的景物说具体。如: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初升的明月经过树梢,惊飞了枝头的乌鹊;我仿佛听到了树上热闹的蝉鸣声……
(7)交流品读感受。
预设: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清风明月,鹊惊蝉鸣,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词人夜行黄沙道感受到的幽静之美。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走着走着,词人来到了稻田边,阵阵稻花香扑鼻而来。人们谈论着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就连田间的青蛙也齐声欢唱。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继续前进,天外稀稀疏疏的几颗星星眨着眼睛。这时,山前落下几点雨滴。
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两三点雨,词人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从前社庙丛林边上的那个小旅店,在桥头转弯处出现了。(联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比感受,为下文做铺垫)
(8)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指名上台板书: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疏星稀雨、溪桥茅店。
(9)赏读全词,强化感受:经由同学们这么一想象,词里的景象动起来了,真了不起。现在,把你们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试试吧!
(10)由景悟情,走近词人。
①透过景物感受词人心情。
能读了,有联想了,还差一点火候。我们尝试着走进词人的内心,你读懂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板书:喜)
②寻找词中之喜。
景美之喜:皓月当空,夜行黄沙道中,月光惊动栖息的乌鹊,清风中传 来阵阵蝉鸣,丰收在望的稻田中响起阵阵蛙声,抬头可见时隐时现的星星……热爱自然的词人感受到乡村夏夜的美好,这是一喜。
丰收之喜:稻香阵阵,蛙声一片,人们谈论着丰收。词人想到丰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自己也跟着喜悦起来。(联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想象丰收之后人们开怀畅饮的场景)
忽见之喜:夜行遇雨,快步前进的词人在溪桥转角处看到旧时的茅店,心生喜悦,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11)试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①带着体会到的词人的愉悦之情,诵读全词。
②填空式背诵。(逐页出示课件)
齐读课题,教师读前半句,学生填读后半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
③借助板书,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学习活动三:诗词比较,品味异同
1. 诗词比较,发现异同。
再读《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这两首作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要点:
(1)相同之处——都写了月夜的景色,都用了对仗的手法。
(2)不同之处——《宿建德江》的景色描写以静景为主,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则是动中寓静。前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羁旅之苦,后者表达了词人淡淡的愉悦之情。
2. 结合诗句,细悟情感。
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从哪些字词能体会到作者不同的心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习活动四:学法迁移,比较阅读
(一)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理解诗题,回顾学法。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点: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作者写诗时的状态——醉。
回忆学习《宿建德江》的方法:想象画面,品读诗句,体会情感,并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诗中有画,概括画面:在苏轼的笔下,每一句诗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根据学生回答,点拨概括: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卷地风吹图、水天相映图)
2.丰富想象,描绘画面:再请你细细读一读这些诗句,想象画面,想想诗句的意思,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自由准备,发挥想象,注意描绘出具体的画面。
组内交流,相互补充、修改,能连贯、清晰地描绘整幅画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重点关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总结提炼。
读着“黑云翻墨未遮山”,你仿佛看到了——
读着“白雨跳珠乱入船”,你仿佛听到、看到了——
读着“卷地风来忽吹散”,你仿佛感受到了——
读着“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3. 再次诵读,读出情感:这样的一首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层次分明,跌宕起伏,请你想象着这些画面,用朗读来展现。点评指导:朗读的时候前三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最后一句缓慢而舒展,读出风平浪静后的辽阔之感。
4.琢磨字词,感受诗妙
(1)整体感知夏雨之骤:四句诗,四幅画,写出了瞬息之间的景物变幻, 让我们身临其境、目不暇接之下,却有酣畅淋漓之感。这场雨,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雨急、猛,来得快,去得快)
(2)细品字词之妙: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雨来得急,又去得快?在文中圈出字词,写下批注。
预设:
①雨来得急。
翻墨:黑云如打翻的墨水,浓浓地翻涌而来。(观看打翻的墨汁图、乌云密布图,比较、感受黑云翻墨的浓重感、压迫感)
未遮山:风起云涌,云还来不及遮住山,雨已迫不及待地下起来了。
跳珠:指什么?有什么感受?大粒的雨珠如孩子般活泼,富有生机。 (怪不得苏轼对这场雨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乱:这个乱是凌乱,是胡乱吗?这里的“乱”与“花开红树乱莺啼” “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一样,带着一分喜悦、一分洒脱与快意。
②雨去得快。
忽:忽然。在哪些诗句中也含有“忽”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唐]李白《赠汪伦》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 沙道中》
“忽”字带着一种意外,一种意想不到,雨来得急也去得快,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水如天:出示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水天相接、水天一色、碧水蓝天、天蓝水碧、波平如镜)
5. 配乐朗诵:寥寥28个字,却写得如此富有画面感,似随手拈来,却妙手天成。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次朗读这首诗。
6.体会“醉”意,感触诗风
(1)体会“醉”之意:此刻再读题目,你觉得苏轼因何而醉?
预设:苏轼不仅醉于酒,更醉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醉于西湖的美景……是沉醉、是陶醉,他的心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2)背诵全诗。
苏轼醉于酒,醉于景,他不由得吟起了——
我们醉于景,醉于诗,也不由得吟起了——
7. 走近诗人:同学们,如果你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场大雨,你 会有什么感觉?是否会觉得狼狈、扫兴?而苏轼却即兴而作,留下这千古名篇,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率性、旷达)
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 思师欧阳修在内,都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 京。苏轼除父丧还朝返京途中,亲见新法对百姓生活的损害,也不支持新法, 便上书反对,因而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为官。
8.诗如其人: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外调杭州,可他却没有因为不被重用而消极沉沦,亦未因被贬而失意悲愤,仍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故乡,写下这样一首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佳作。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他都是如此坦然、豁达地面对。苏轼人如此,诗亦如此,大气、乐观、豁达、洒脱,让人敬慕激赏。
带着这种豁达与乐观,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吧!
9.拓展延伸,推荐诗篇:在苏轼的笔下,西湖的美不止在晴雨间,亦在每个朝夕中,每个季节里。他在西湖留下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他四首,《夜泛西湖》《开西湖》《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等。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并诵读。
(二)课后延伸:比较本课三首诗词,发现异同。
要点:
1.从内容来看,三首作品都有景色描写,每一行写景的诗句都是一幅极美的中国 画。《宿建德江》是静态之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是动态之景,《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则是动中寓静。
2.从写法来看,三首作品都用到了对仗的手法,对仗工整的句子使 得作品更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想象丰富,运用了大 胆而贴切的比喻。
3.从表达的情感来看,《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淡淡的愉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胸襟。
(1)自主学习:默读古诗,聚焦每一处景,想一想,诗人看到眼前的“景”,会想起什么?请简单做批注。
(2)小组交流:看到__________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_。
备注:每位同学尽量针对不同的景进行交流。
读词,全方位赏景,完成填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填写小贴士:
①仔细回味,把你欣赏到的景物画出来;
②所填内容可以是多角度的,如不同感官,不同方位(远近、上下等),不同状态(动静等)。
我从______________(什么角度)去发现,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
也有______________。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祖国的山川湖海、自然风光课常常令人 一
诗兴大件发。同学们,今天我们起一起回到过
去,课去感受孟浩然眼中的一暮景之美,看一 件
起看苏轼描写的落雨之美,欣赏辛弃疾笔下课
一的幽美夜景。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统编
课 一 教材 件
起 六年 课
一 级件 上 起
册
课 第 一
件 起
一
单
元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一 dé
课
宿 建 德 江件 起
课 一[ 唐 ]
件 zhǔ 起
孟 浩 然 德
课 移 舟 泊 烟 渚一, 日 暮 客 愁 新件。
起
一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课人 。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件
起 shì 课
一 [宋]苏轼件 起
课 一
黑件云翻墨未遮山,起白雨跳珠乱入船。
课 一
起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
件
课 如天。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西江课月·夜行黄沙道中一 件
起 课
一 [宋]辛弃疾què chán 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件夜鸣蝉。稻花一香课
里说件丰年,听取蛙声一起片。 七八个星天
外课,两三点雨山前一。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起 xiàn
件
一 溪桥忽见。 出现
课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左右等宽,横画 一 左窄右宽,收左件
起 错落有致。 让右,注意第五笔是
一 提,不是
课横。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宿建德江件 起
课 一
件 [唐]起孟浩然
课 一
起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件。
课
一 野旷天件低树,江清 起
课 一
月近人。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一宿建德江
课
件 起
[唐]孟浩然 课 一
移舟件泊烟渚,日暮客起一 愁新。课 件
起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宿建课 一起德江
件
课
一[唐]孟浩然 件 起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课新。 一
起
野课旷
件天低树,江清一月近人。 件
起 课
一客: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游子。件 起
“客愁”:长期漂课泊在外的人,都会有一份浓浓的悲伤和愁思。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默读古诗,一聚焦每一 件 看到 起,
处景,想一想,诗人看到 课孟 浩 然 不 禁一 想
眼前的件“景”,会想起 起 起 , 感
什么课?请简单做批注。 一 到 件 。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亲朋无一字一,老病有孤舟。 件
起 —— [唐]杜甫《登岳阳楼》课
一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件 —— [唐]韦应物《滁州西起涧》
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
起 —— [唐]柳宗元《江雪》件
课 一 件
起看到___舟_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自__己__居_课_无__定__所_,__孤__身__漂__泊__,
一感到__孤__独__、__无__奈__件_。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雾气笼罩的洲渚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如果你是件孟浩然,看着眼前烟雾起迷蒙的小洲时而看得见、时而又看不
见,会联课想到什么 你有什么体会一 件
起
一 看到__烟
课
__渚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自__己起__
虚__无__缥__缈__的__前__途____,
感到__迷__惘__、__惆__怅课__
件_。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看到__日__暮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__自__己起 _
件_仕__途__不__顺______,
课
一感到__忧__愁__、__郁__闷___。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夕阳西下、飞课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一也正是人们 件
结束了一天的劳起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 课
则只能在停靠一岸边的船上过夜件,因此新的羁旅之情起
便油然而生。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看到 空 旷 的 荒 野 、 低 的 天 空 、 高 高 的 树 件起 ,孟浩然不禁想起
一_ _ 自__己__孤__身__一
课
__人_____,感到 孤 单 寂 寞
件 起
。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自古以来,就是思念的象征。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看到___月_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自__己课__的__亲__朋__好__友______,
一 起
感到__浓__浓__的__思__念__之件__情___。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远处旷野中的课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一木还要低, 件
清清的江水倒映起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课
诗人借“天低一树”“月近人”件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起
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宿建德起江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课
一 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
[唐]孟浩然 件 起
课 新愁不禁涌上心头。一抬眼望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起。 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件 一 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
野旷课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的江水倒件映的明月仿佛和舟
起 中的人课十分亲近。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让我们跨越 起 课
时 空 , 来 到 建一 件 起
德 江 边 , 与 诗 课 一
人 一 起 在 月 下
件 起同吟。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课
一 起
西江月·夜行黄件课 沙道中 一
件 起词牌名 时间 地点 [宋]辛弃疾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 件 起
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课清照并称 一
“济南二安”。 起
强烈的爱国件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一词作的基本思想内
容。他课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 件
高统起治阶层的打击,被弹劾罢官,报国无门,过着投闲 课
一置散的退隐生活。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词人夜起里行走在黄沙岭, 课
一
会看到什么?听到件什么? 起一
行走过程中又起会
课发生些什么呢?
件
课 让我们一同一和词人行走起来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西课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
[宋]辛弃疾 件
明月别枝惊鹊,一清风
起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课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件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我从_________(什么角度)发现,词中起有______________也
有______________。件我仿佛__________一____。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明月别枝惊鹊件,清风半夜一鸣
起蝉。
课 件
定性到定量起的转换 蝉叫声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稻花香里说丰件年,听取蛙一声
起一片。
课 件
丰起收的年景。年,年景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七八个星天件外,两三点雨山起前。
课 一
旧时茅店起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件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西江课月·夜行黄沙道中一 件
起
一 [宋]辛弃疾
课
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 件课半夜鸣蝉。稻花香一
里说件丰年,听取蛙声一起片。 七八个星天
外课,两三点雨山前。一旧时茅店社林边件,路转
起溪桥忽见。 课
一
景件美之喜 丰收 起
课 一
之喜 忽见之喜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西江课月·夜行黄沙道中一 件
起 课
一 [宋]辛弃疾件 起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课______。稻花香里说一丰年,
_____件________。 七 起一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课
起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
件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相同一 不同
课
起
都写了月夜的景色, 件
课 情感不同 一都用了对仗的手法
件 起
课 一 件情起 课
一感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时间 地点课 事件 一 件
起
六月二十七日一望湖楼醉书
课
件 起[宋 ]苏轼 喝醉酒时所课书 黑云翻墨一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
件 起 白雨跳珠图
课白雨跳珠乱入船。一 件
起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卷课地风吹图
一 望湖楼下水件如天。 起水天相映图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件湖楼醉书 起
课 一
件 [宋起]苏轼
课 一
起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
件入船。
课
一 卷地风来件忽吹散,望湖楼起下水如天。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指打翻的黑墨水。件形容乌黑一片 起
课 一 件
黑云翻墨未起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课
一 件 起一
指跳动的珠子。诗中指雨点课起 大,杂乱无序件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从地面卷起的大风
件 起
课 一 件
卷地风来忽起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课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外调杭州,可他却没有因为起不被重用而消极
沉沦,亦未因被贬而失意悲愤,件仍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一的故乡,写下这样一
首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佳课作。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他都是如此坦然、豁 件
达地面对。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在苏轼的笔下,西湖课的美
件不止在晴雨间,亦一在每个朝夕中,每个
季节里。他在西湖留下起的诗词还有很多,如:
件
课
《六月二一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件其他四首 起
课 一
《夜泛西件湖》 《开西湖》起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并起诵读。件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01 件02 起
课 一
03
件
从内容来看 起 从手法来看 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课
一 起
三首作品都有景色描写,每 三首作品都用到了对件仗的手 《宿建德江》表
一行写景的诗句都是一幅极 法,对仗工整的课句子使得作 羁旅之愁,《西一
达了诗人的
江月·夜行
美的中国画。《宿建德江》 品更有节奏感起和音律美。其 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淡淡
是静态之景,件《六月二十七 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 的愉悦,《六月二十七日望
日望湖楼课醉书》主要是动态 跳珠乱入一船”,想象丰富, 湖楼件醉书》则体现了作者豪
之景起,《西江月 ·夜行黄 运用了大 胆而贴切的比喻。 放的胸襟。
沙道中》则是动中寓静。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起
一 件
课
件 起
课 一 件
起 课
一 版件权声明 起
课 一
课件版件权归属“一起课件”,仅可起自用,不可传播,不得用作商业性使
用,课不得上传至百度文库、等盈利网站。任何侵件权行为将被视为
起 版权侵害,侵权者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课责任。
一 件 起
课 一
起
一 件
课
起
一【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找到压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应用窗口中打开“字体册”
鼠标左键双击字体文件 界面左上方点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选中要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
【注意】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一样,都需要重启PPT,字体才能显示出来。
“明明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播放也正常的,但拿去教室
电脑上播放,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
老师们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代表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C盘
(一般情况下),但如果教室电脑上没有安装过PPT内所用的
特殊字体,在打开PPT时,会出现字体不一或缺失的情况。
把字体文件复制粘贴到教室电脑上的 C盘> windows > fonts文件夹里即可。
在教室电脑上找到压 打开后框选中字体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包,Ctrl+C复制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注意】转图片后,图
片会自动对齐页面正中
在自己的电脑上将有特殊字体的可编辑文字转化成图片即可。 心,需自己移动到原位
选中含有特殊字体的可编 Ctrl+V粘贴,点击右下角 点击“粘贴选项” 下右边
辑文字框,Ctrl+X剪切 图标 的图标,选择粘贴为图片
“下载了字体,安装也成功了,电脑也重启了,但PPT内却
找不到这款字体了?!”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有多种字重的情况(例:阿里巴巴普惠
体),部分字体隐藏了。字重:可以理解为改款字体的不同粗细呈现
最直接的方法是 完毕后,
打开PPT,直接搜索字体+字重。
前提是确保完成一下操作:①字体安装后重启PPT; ②把这款字体整个系列(全部字重)都已下载(共39张PPT)
观江湖景色,听乡村丰年
祖国的山川湖海、自然风光常常令人诗兴大发。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去感受孟浩然眼中的暮景之美,看一看苏轼描写的落雨之美,欣赏辛弃疾笔下的幽美夜景。
任
务
二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自读古诗词三首,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渚
zhǔ
dé
德
学习活动一:初读诗词,读准字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sh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chán
què
xiàn
出现
书写指导
左右等宽,横画错落有致。
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学习活动二:了解文意,体会诗情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你默读古诗,找到诗中的景物,把它们圈出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想一想,说一说: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哪个字眼最能感染我们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眼
客: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游子。
“客愁”:长期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一份浓浓的悲伤和愁思。
合作学习,小组探究
自
主
学
习
默读古诗,聚焦每一处景,想一想,诗人看到眼前的“景”,会想起什么?请简单做批注。
看到 ,孟浩然不禁想起 ,感到 。
备注:
每位同学尽量针对不同的景进行交流。
小
组
交
流
看到____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唐]柳宗元《江雪》
舟
自己居无定所,孤身漂泊
孤独、无奈
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行驶在茫茫江湖之上,它没有依靠,随遇而安的特点,很容易引发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感。
古代诗人常在诗中用舟表达这种漂泊的孤独感。
舟
创作背景:早在少年时期,孟浩然就立下了报效朝廷的远大志向,希望能有一番大作为,但他的理想一直未能实现。开元十六年(728年),40岁的孟浩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临场发挥失利,未能如愿。可是他仍不甘心,继续留在长安积极寻找入仕为官的机会,毫无希望后才怀着满腔失落离开长安,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
烟渚
雾气笼罩的洲渚
如果你是孟浩然,看着眼前烟雾迷蒙的小洲时而看得见、时而又看不见,会联想到什么 你有什么体会
看到____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
烟渚
自己虚无缥缈的前途
迷惘、惆怅
看到____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
日暮
自己仕途不顺
忧愁、郁闷
日暮
诗人途经建德江,在这日暮时分孤独停靠,心情如何呢 如果你是诗人,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直
抒
胸
臆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日暮时分孤身漂泊,本已是愁绪满怀,抬眼只见空旷的荒野、低的天空、高高的树,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野旷天低树
看到 ,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感到 。
空旷的荒野、低的天空、高高的树
自己孤身一人
孤单寂寞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
自古以来,就是思念的象征。
在异地他乡看到这一轮明月,诗人心中会涌上什么样的情感呢?
看到________,孟浩然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___。
月
自己的亲朋好友
浓浓的思念之情
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借“天低树”“月近人”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借
景
抒
情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
意
配乐朗读
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建德江边,与诗人一起在月下同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词牌名
时间
地点
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作者简介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
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作的基本思想内容。他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被弹劾罢官,报国无门,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
辛弃疾
词人夜里行走在黄沙岭,
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行走过程中又会发生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和词人行走起来——
读词,全方位赏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填写小贴士:
①仔细回味,把你欣赏到的景物找出来;
②所填内容可以是多角度的,如不同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方位(远近、上下等),不同状态(动静等)。
我从_________(什么角度)发现,词中有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我仿佛______________。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
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定性到定量的转换
蝉叫声
幽
静
之
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丰收的年景。年,年景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这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
陆游有两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读懂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景美之喜
丰收之喜
忽见之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
情感
学习活动三:诗词比较,品味异同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
都写了月夜的景色,
都用了对仗的手法
不同
情感不同
《宿建德江》 思乡之愁,羁旅之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淡淡的愉悦之情
学习活动四:学法迁移,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时间
地点
事件
在苏轼的笔下,每一句诗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喝醉酒时所书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卷地风吹图
水天相映图
这场雨,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雨来得急,又去得快 在诗中找出字词,写下批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乌黑一片
指跳动的珠子。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从地面卷起的大风
诗意:
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望湖楼下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思师欧阳修在内,都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除父丧还朝返京途中,亲见新法对百姓生活的损害,也不支持新法,便上书反对,因而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为官。
写作背景
同学们,如果你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场大雨,你会有什么感觉 是否会觉得狼狈、扫兴
而苏轼却即兴而作,留下这千古名篇,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外调杭州,可他却没有因为不被重用而消极沉沦,亦未因被贬而失意悲愤,仍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故乡,写下这样一首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佳作。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他都是如此坦然、豁达地面对。
苏轼人如此,诗亦如此,大气、乐观、豁达、洒脱,让人敬佩。
诗
如
其
人
拓展延伸
在苏轼的笔下,西湖的美不止在晴雨间,亦在每个朝夕中,每个季节里。他在西湖留下的诗词还有很多,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他四首
《夜泛西湖》
《开西湖》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
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并诵读。
课后任务
比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三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从内容来看
三首作品都有景色描写,每一行写景的诗句都是一幅极美的中国画。《宿建德江》是静态之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是动态之景,《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则是动中寓静。
01
从手法来看
三首作品都用到了对仗的手法,对仗工整的句子使得作品更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想象丰富,运用了大 胆而贴切的比喻。
02
从表达的情感来看
《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淡淡的愉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胸襟。
03
版权声明
课件版权归属“一起课件”,仅可自用,不可传播,不得用作商业性使用,不得上传至百度文库、等盈利网站。任何侵权行为将被视为版权侵害,侵权者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