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花之歌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散文诗,从诗歌中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
语言应用:学会诗歌中的写作手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表达。
审美创造:学会借物表达自己的思考,从花中探讨人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能够说出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我”是花,感受花“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效果,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感受并交流课文和《杨柳与水莲》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大单元情景任务】背起行装出发吧,跟着大师去旅行,走进大自然,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学着大师去想象。今天,我们将到达“跟着大师去旅行”的第四站,让我们走进花的世界,跟随诗人纪伯伦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好和花的灵性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多幅鲜花的图片)同学们,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让我们跟随诗人纪伯伦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好和花的灵性吧。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花之歌 散文诗)
3.介绍作者。
(1)教师简介作者: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赞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就是——纪伯伦。
课件出示: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泪与笑》《沙与沫》等。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和鲁迅、泰戈尔一样,是推动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学生默读资料,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相应补充。
4.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机理解“苍穹”“冠冕”“旖旎”“鸣噌”“祭献"等词语。
5.明确任务:同学们,我们先来读读阅读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6.默读思考: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并简单地写一写批注。
7.小组交流,组长做代表汇报。
预设1: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和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孕育、成长、芬芳和凋零的过程。如第1自然段,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预设2:第2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这是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
预设3: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诸元素”指的是四季,即春、夏、秋、冬。这个自然段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冬天孕育,在春天开放,在夏天成长,在秋天凋零的过程。
预设4:第4自然段是说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花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 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
预设5:第5自然段是写花的一天如何度过。
预设6:第6自然段,写花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 独眼”分别指星星和太阳。作者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 然变化。
预设7:第7自然段表达了花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育动。
8.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想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2)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读出花开花落的韵味。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和音韵美。
活动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想一想:你觉得纪伯伦仅仅是在写花吗?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点拨:《花之歌》是一首赞歌,赞扬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2.补充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在短暂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了美国,过若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1902年返美后,病魔先后夺去了他的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挣扎在底层。1908年,他得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帅的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当他感到死神即将来临时, 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燿,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3.说一说: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你对课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纪伯伦的生活经历,说说从“花”中读到一个怎样的“我”。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在各种遭遇面前“不顾影自怜”,在荣耀面前“不孤芳自赏”。
心怀梦想,“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4.升华主题。
(1)思考:本文题目是“花之歌”,全文却未见一个“花”字,将文中的“我”改为“花”,行不行?
(2)明确:作者其实是在借花的形象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用“我”来描述能使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板书:想象丰富 富含哲理)
5.聊一聊:作者说,“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你领悟了多少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聊一聊吗?
提示:可以联系己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来举例说明。
总结全文:《花之歌》一文表面是写花,其实是写人。作者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向赏”。
活动三:拓展阅读,互学互享
1.过渡:看来,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散文诗,就要学会在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才能对诗歌的意境以及蕴含的哲理有更准确的认识。
2.出示“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一文,简介作者宗白华。
3.自由朗读文章,想想本文又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要点1: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杨柳”和“水莲” 对话的形式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要点2:面对刚刚逝去的夜,杨柳和水莲有着不同的感受。
杨柳:感受着“夜的美”(如第8自然段)。
水莲:“恐惧悲哀”,感受着“夜的黑暗”“污泥的冷湿”。
要点3:杨柳与水莲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杨柳:立于“碧夜的幕中”。
水莲:躲于“绿叶的帘里”,“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4.想一想,说一说:宗白华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要点1:“杨柳”代表的是一种执着探寻、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
要点2: “水莲”代表的是一种畏畏缩缩、缺乏自信的人生态度。
要点3:世间万物,如“杨柳”一般圆满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像“水莲”一般在残缺中 追求圆满。身处污泥而不染,面对黑暗却不失希望,在现实中藏着梦幻,在逆境中怀着感恩,这 样的人生泪中有笑,笑中有泪。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6.美文荐读:同学们,课后你还可以读读纪伯伦的《纪伯伦散文诗经典》,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情感。
7.积累语言。
仿照“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4* 花之歌(共29张PPT)
单元任务:跟着大师去旅行,学着大师去想象
1.跟着老舍去草原
2.宗璞先生家的丁香
3.古代诗人眼中的山川湖海
4.纪伯伦先生眼中的花
今天,我们将到达“跟着大师去旅行”的第四站,让我们走进花的世界,跟随诗人纪伯伦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好和花的灵性吧。
之
歌
花
花
之
歌
散文诗
作者简介
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泪与笑》《沙与沫》等。 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纪伯伦和鲁迅、泰戈尔一样,是推动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纪伯伦
苍穹
qiónɡ
孕育
冠冕
赠予
yùn
miǎn
yǔ
摇曳
馥郁
硕大
琼浆
yè
fù
shuò
qiónɡ
鸣啭
婆娑
旖旎
祭献
zhuàn
suō
yǐ nǐ
jì
心驰神往
硕大无朋
婆娑起舞
shuò
suō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读读阅读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朗读课文
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读一读,想一想
自读课文,课文题目为“花之歌”,而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花”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并作简单批注。
读一读,想一想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指花开
指花谢
指大自然对花儿的孕育
喻指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花开花落
大自然季节更替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草丛中的小花
坠落的星星
比
喻
高洁夺目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诸元素
指春夏秋冬四季
芬芳而短暂的一生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排比
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生活中常用花来表达感情。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的一天如何度过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
指星星
指太阳
周围的事物:
原野 清风 星星 太阳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享受世界无私的给予
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想一想,议一议
你觉得
纪伯伦
仅仅是
在写花吗?
他真正
想告诉
我们的
是什么?
写作背景
在短暂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了美国,过若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1902年返美后,病魔先后夺去了他的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挣扎在底层。1908年,他得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帅的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当他感到死神即将来临时,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燿,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你对课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你从“花”中读到一个怎样的“我”?
在各种遭遇面前“不顾影自怜”,在荣耀面前“不孤芳自赏”。
心怀梦想
生生不息
的顽强精神
本文题目是“花之歌”,全文却未见一个“花”字,将文中的“我” 改为“花”行不行?为什么?
“我”
借花表达自己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拉近距离,引起兴趣
语言生动活泼
第一人称自述
含蓄有趣
你领悟了多少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聊一聊吗?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表面写花
其实写人
阅读链接
杨柳与水莲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你恐惧着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太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本文作者宗白华
作者简介
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
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
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
1949起,先后任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宗白华
(1897--1986)
杨柳与水莲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你恐惧着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太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本文作者宗白华
自由朗读文章,想想本文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生活态度
拟人手法
寓言故事
对话形式
想一想,说一说:宗白华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杨柳
执着探寻
积极追求
水莲
畏畏缩缩
缺乏自信
身处逆境
心怀梦想
世间万物,如“杨柳”一般圆满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像“水莲”一般在残缺中追求圆满。身处污泥而不染,面对黑暗却不失希望,在现实中藏着梦幻,在逆境中怀着感恩,这样的人生泪中有笑,笑中有泪。
推荐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经典》
积累语言
文中大量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句式。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 ,我是 ,我是 。散
文
诗
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
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
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泪与笑》《沙与沫》等。 与
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
梁上的两位巨人”。
纪伯伦和鲁迅、泰戈尔一样,是推动近代东方文学
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qiónɡ yùn miǎn yǔ
苍穹 孕育 冠冕 赠予
yè fù shuò qiónɡ
摇曳 馥郁 硕大 琼浆
zhuàn suō yǐ nǐ jì
鸣啭 婆娑 旖旎 祭献
shuò suō
心驰神往 硕大无朋 婆娑起舞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读读阅读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朗读课文
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
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指花开
指花谢 指大自然对花儿的孕育 喻指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花开花落 大自然季节更替
草丛中的小花 坠落的星星
高洁夺目
指春夏秋冬四季
诸元素
芬芳而短暂的一生
排比
花是人类纯洁和神
圣感情的寄托,生活中常
用花来表达感情。
“我”的一天如何度过
“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
处
指星星
指太阳
周围的事物:
原野 清风 星星 太阳
享受世界无私的给予
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在短暂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
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12岁时,因
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了美国,过若清贫的生活。1898
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1902年返美后,病魔先后
夺去了他的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挣扎在底层。1908年,他得友人资
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帅的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
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当他感到死神即将来临时,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
火燃烧得更加光燿,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你对课文
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你对课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你从“花”中读到一个怎样的“我”?
心怀梦想
在各种遭遇面前“不顾影 生生不息
自怜”,在荣耀面前“不孤芳 的顽强精神
自赏”。
本文题目是“花之歌”,全文却未见一个“花”字,将文
中的“我” 改为“花”行不行?为什么?
“我”
第一人称自述 含蓄有趣
你领悟了多少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聊一聊吗?
表面写花
其实写人
杨柳与水莲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你恐惧着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
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太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
在黑暗的深处。
——本文作者宗白华
宗白华 (1897--1986)
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
江苏常熟虞山镇。
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
毕业于同济大学。
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
美学大师、诗人。
1949起,先后任南京大学、北京大
学哲学系教授。
自由朗读文章,想想本文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不同的感受
杨柳与水莲
不同的生活态度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拟人手法 “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你恐惧着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对话形式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
寓言故事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
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太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
在黑暗的深处。
——本文作者宗白华
想一想,说一说:宗白华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又想
告诉我们什么呢?
杨柳 水莲
畏畏缩缩
执着探寻
缺乏自信
积极追求 身处逆境
心怀梦想
世间万物,如“杨柳”一般圆满的毕竟只
是少数,更多的是像“水莲”一般在残缺中追
求圆满。身处污泥而不染,面对黑暗却不失希望,
在现实中藏着梦幻,在逆境中怀着感恩,这样的
人生泪中有笑,笑中有泪。
《纪伯伦散文诗经典》
文中大量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
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
以深化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
(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句式。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
最后的祭献。
我是 ,我是 ,我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