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明朝政治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宋朝诗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爱国名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唐·李白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巴甫洛夫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联) 22. 古文二则
司马光劝学名言: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孙权劝学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字君实。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曾出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学术价值很高。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 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初名为《通志》,历时19年完成。后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鲁肃(172~217)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当初对……说当权推辞事情多我,帝王自称研究儒家经典只不过知道罢了与……相比如何从事学习等到谈论、议事才干、谋略重新用新眼光看待认清事情,识别事势课文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
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
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推托君对臣的称呼,你当道,当权拿难道研究儒家经典学官。粗略地阅读了解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于是,就从事解词、疏通文意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刮目相待:到了……的时候到谈论议事才干、谋略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重新怎么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自学活动1、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目的、方法。降低要求,)(3)卿言多务,孰若孤?
(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教,读书的好处。) 自学活动2、找出表现“劝”的结果的句子。 蒙乃始就学。(听劝,知过能改。豪爽的武将风度。)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叹。)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得意的回答。)5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
表明吕蒙的学习结果怎样?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 步惊人。6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语言自学活动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课文思考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吕蒙和鲁肃对话时的神态心理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对吕蒙的变化感到吃惊,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赞叹。这不是埋怨鲁肃,而是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自豪与自得。课文讨论孙权吕蒙鲁肃不可不学军中多务非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劝辞惊豪
启示?课文总结祖逖北伐祖逖北伐
史实补充:
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收复了大量失地,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故任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祖逖死后,东晋内部连续发生内乱,朝廷忙于平乱,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为乌有。闻鸡起舞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第一层: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勇猛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第二层:劝说司马睿进行北伐。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祖逖带领自己百余家世族武装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驱逐戎狄人)肃清中原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第三层:率家乡众人渡江,击楫中流,进行北伐,发誓收复失地。1课文解读 合作探究原因一:
原因二:
原因三:
原因四:
更多:
跳过据历史记载,祖逖率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成为一代名将,结合课文,请你说说祖逖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1原因一:
“初,范阳祖逖,少有志”
可以看出他素怀大志。1 原因二:
从“中夜闻鸡鸣……因起舞”可以看出,祖逖能自觉地刻苦磨练自己。
1 原因三:
从“晋室之乱……望风响应者矣”可以看出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说明时世造就英雄。
1原因四:
从“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也可以看出祖逖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结合下文的事态发展,还可看出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1原因五:
从祖逖大胆进言,司马睿并不真正重用他,而他依然“纠合骁健”、“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可以看出祖逖精忠报国,矢志不移。
人物形象: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具有忧国忧民的品格、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在不被重用的情况下仍然倾尽家资招募兵士,进行北伐。忧国忧民闻鸡起舞击楫中流身体力行大胆进言力主北伐成语学习与运用:闻鸡起舞:后用来比喻志士及时奋发。自相鱼肉:比喻内部自相吞并残杀。望风响应:风,气势、声势。看见对方的声势而积极响应,或按对方的要求去做。
击楫中流:比喻收复失地,振兴事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