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6 16:53:55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观光影故事汇,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
一位革命者的壮志
我为周恩来爷爷制作英雄名片
情境任务
周恩来
Zhou EN-LAI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二十二课







周恩来
jué


search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挑战字词,
概括内容。
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严肃
清晰
胸怀
这些回答是否也是清晰而坚定的?是否觉得他们也有抱负和胸怀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词语的意思
为之一振
连声赞叹
当效此生
① 这是谁的言语神情?
② 他为何如此?
带着表情、动作读词语,理解基本意思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热闹非凡
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物和画面
左顾右盼
训 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1898-197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抓住人物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请根据表格,归纳梳理,并填写表格。
第一件事
(1-10)
第二件事
(11-14)
第三件事
(15-17)
新学年开始了
十二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修身课上
奉天
被外国人
占据的地方
魏校长
周恩来
伯父
周恩来
中国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
周恩来回答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疑惑为什么不能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受到欺侮,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远大志向。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人物 + 事件
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三件事串联起来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按时间顺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将三件事连起来概括
借助生词,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炼词语法
5
时间顺序法
4
先果后因法
3
事件顺序法
2
人物事件法
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选用不同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1-10)
第二件事
(11-14)
第三件事
(15-19)
新学年开始了
十二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修身课上
奉天
被外国人
占据的地方
魏校长
周恩来
伯父
周恩来
中国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
周恩来回答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疑惑为什么不能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受到欺侮,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远大志向。
人物事件法
事件顺序法
先果后因法
时间顺序法
提炼词语法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却无处说理,领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内容梗概
课文主要内容
对比学习,
探究读书之因。
活动二
学习建议
自读
自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思考
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
标画
用横线画出同学们的读书目的;
用波浪线画出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为家父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其他同学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自己
为了国家
活动三
一笔一画,
书写生字。





zhèn

xiōng
怀
huái

xiào



xùn

zàn



fán

chì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二十二课







周恩来
jué


search
第二课时
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关键原因。
快速浏览课文11-1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
中华不振
活动一
批注朗读,
体会“中华不振”之困。
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勾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批注你的疑惑,然后和同学交流。
聚焦人物
人物表现
伯父
告诉周恩来不要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哭诉,指望巡警帮忙反招训斥。
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训斥妇女。
紧握拳头,只能劝慰。
把你们的疑问大声地读出来!
为什么中国人不把外国人直接赶出去?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处罚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为什么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谁都不敢怎样?
中华不振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的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
1
2
小组内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图片、文字等)。
推选小组代表,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精要介绍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内容。
历史事件,历历在目
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
社会状况,惨不忍睹
贫穷落后
多灾多难
民不聊生
……
日常生活,苦不堪言
租借地外国人居多
到处悬挂辱华标语
……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了自主权,失去了自由,受压迫,受欺凌,这就是“中华不振”。
活动二
借助资料,
感悟“振兴中华”之志。
思考
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怎么样?在想什么?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振兴中华”之思



12岁的周恩来立下“振兴中华”的志向。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了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
头东邃密群
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
破壁难酬蹈
海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无题
【现代】周恩来
注释:








①﹝大江﹞:
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②﹝邃密﹞:
深入、细致,这里指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
各种科学。
④﹝济世穷﹞:
挽救国家的危亡。
⑤﹝面壁﹞:
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⑥﹝破壁﹞:
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⑦﹝难酬﹞:
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
⑧﹝蹈海﹞:
投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找到了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
“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战斗豪情——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心中的火愈烧愈烈,他想清楚了解自己应该怎么做,变成了修身课上,让魏校长、让我们为之一振的那句话——
如果给周恩来爷爷制作英雄名片,你会怎么设计呢?请小组开展名片设计活动。
小组活动
活动三
移情拓展,
表达自己读书志向。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为何而读书?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致敬英雄人物,书信传达敬意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任务三:观光影故事汇,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
一位革命者的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1.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情境任务:
我为周恩来爷爷制作英雄名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挑战字词,概括内容
指导朗读课题,铺垫课文情感
(1)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怎样的感受
(2)朗读:带着这样的感受清晰地读课题,当大声读课题时是否心头为之一振 握着拳头,坚定地再读课题。
(3)读文:大声朗读这篇心头为之一振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新词,关注人物事件。
(1)学习第一组词语:
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出示“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引导交流,这些回答是否也是清晰而坚定的 读这三句话,是否觉得他们也有抱负和胸怀
(2)学习第二组词语:
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词语的意思。
引导交流,这三个词是写谁的言语神情 他为何如此 顺势引导学生读文时要学会抓住主要人物。
(3)学习第三组词语:
带着表情、动作读词语,理解基本意思。
引导交流,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物和画面
3.介绍周恩来。交流部分周恩来资料。
4.抓住人物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1)归纳填写表格,梳理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归纳梳理,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2)选用不同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人物事件法。用“人物+事件”的方法说说每件事的内容。
事件顺序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这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先果后因法。课文是按照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顺序叙述的,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这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顺序法。按照时间顺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炼词语法。借助生词,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二:对比学习,探究读书之因
学习建议:
1.自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2.用横线画出同学们的读书目的;用波浪线画出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3.思考: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
活动三:一笔一画,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关键原因。快速浏览课文11-1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引出“中华不振”。
活动一:批注朗读,体会“中华不振”之困
1.问题: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请你勾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批注你的疑惑,然后和同学交流。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汇报交流批注的疑问。
预设学生批注的疑问:
课件出示: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 ”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处罚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
“为什么中国巡警局不帮自己国家的人,不给中国人撑腰 ”
“为什么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谁都不敢怎样 ”
“为什么人群中没人敢冲上去惩治外国人 ”
“为什么中国人不把外国人直接赶出去 ”
2.读语句,作对比,体悟“中华不振”之况。
(1)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下面的语段,交流朗读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读出语气,想象当时的情况。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3.查资料,作交流,探寻“中华不振”之因。
(1)明确要求: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的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不?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小组内交流资料(图片、文字等)
推选小组代表,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
精要介绍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内容。
(2)小组汇报交流。交流角度
①历史事件: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等。
②社会状况:贫穷落后、多灾多难、民不聊
生等。
③日常生活:租借地悬挂的辱华标语等。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了自主权,失去了自由,受压迫,受欺凌,这就是“中华不振”。
活动二:借助资料,感悟“振兴中华”之志
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振兴中华”之思。
抓住“中华不振”的语句,体会内心思考。
提问:当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分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他那时那刻的心情。。心情+想法
(2)小组交流汇报:此时的周恩来心中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
预设:怎样才能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怎样让中国人觉醒,进行反抗 从现在起我要做些什么
2.《学习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所思所为。
谈话过渡:12岁的周恩来立下“振兴中华”的志向,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了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
(2)出示注释,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东渡日本求学
小结引读,复沓朗读课题: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心中的火愈烧愈烈,他想清楚了解自己应该怎么做,变成了修身课上,让魏校长、让我们为之一振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找到了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战斗豪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讲述故事概要,体会“振兴中华”之为。
你想怎样介绍周恩来?
小组交流
代表讲述
播放周恩来视频,感受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深受人们爱戴。
为周恩来制作英雄名片
活动三:移情拓展,表达自己读书志向
启发谈话: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你又为何读书呢 伟大的中国梦一步步实现的今天,你又为何而读书呢 高远的读书观能给我们带来更强劲的学习动力,请你写下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吧。
1.小组交流读书的目的和理由。
2指导表述:用清楚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读书目的,可先写理由,再写读书目的,也可先写读书目的,再写理由。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听 目睹
中华不振
沉思立志 振兴中华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 周恩来 周恩来回答为什么读书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 周恩来 周恩来疑惑为什么不能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 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受到欺侮,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远大志向
课前查找资料要求: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可以查找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