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去感受陈毅元帅在危难之际的壮志豪情与革命信念。
学习生字新词,积累“捷报、血雨腥风”词语。(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献身革命的豪壮情怀。(难点)
2
1
3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一生酷爱文学,主要著作编为《陈毅诗词选集》《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稿》等,被郭沫若尊称为“元帅诗人”。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陈毅和项英率领的部分红军,在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的梅岭山区,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陈毅在江西大庾县(后改称大余县)南的大庾岭(也称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他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在形势极为严峻之际,已做好“杀身成仁”的准备。他以诗明志,写下了《梅岭三章》这组七言绝句,藏于棉衣内层,以示绝笔。后围困解除,这组诗得以传世。
《梅岭三章》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连章成篇,主题上前后呼应,内容上相对统一。组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展开,分别从“追怀往昔”“审视当下”“展望未来”三个角度来回答,表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旌 旗
jīng
阎 罗
血 雨 腥 风
烽 火
捷 报
取 义 成 仁
yán
fēng
xuè
jié
xīng
rén
dānɡ
当
yìng
xuè
jiè
血
应
解
dànɡ
yīng
jiě
xiě
血液
流血
当家
当铺
应该
答应
解开
浑身解数
在书面语和合成词中,通常读作xuè
在口语和单个字使用时,读作xiě
预习检查多音字
艰( )
垠( )
(烽火)
锋( )
睫( )
jiān
崖( )
睚( )
yá
yá
yá
涯( )
天涯
山崖
睚眦
预习检查形近字
fēnɡ
烽( )
峰( )
fēnɡ
(山峰)
(锋利)
跟( )
yín
ɡēn
捷( )
jié
jié
(艰苦)
(无垠)
(跟随)
(捷报)
(睫毛)
fēnɡ
①【丛莽】丛生的草木。
②【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
③【旋困解】不久围困解除了。旋,不久。
④【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
⑤【泉台】指埋葬死人后地方,也指阴间。
⑥【旧部】过去的部下。诗中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⑦【阎罗】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⑧【旌旗】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⑨【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⑩【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作“腥风血雨”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它形成于唐代,有别于古体诗,主要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律诗通常每首为八句,超过八句则自称排律或者长律。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要分别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每句五字)七律(每句七字)两种。
了解近体诗
“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
梅岭三章
即大庾(yǔ)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点明诗歌写作的地点。
三首,交代了组诗的数量。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我
自由朗读小序,读清停顿,理解小序意思。
多
译文: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茂盛的草木
衣服最里面
估计不能脱险
不久围困解除了。旋,不久。
隐伏
创作了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说说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时间
地点
缘由
结果
环境背景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心里想些什么呢
很多次战斗。百,多的意思。
译文:今天就要上砍头了,心里想些什么呢?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才创立这番事业。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实写设问,总领全诗。“断头今日”是倒装,即“今日断头”,写出了诗人的处境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指埋葬死人后地方,也指阴间。
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旗帜的总称。借指军士
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这里比喻凶恶残暴革命反动派。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译文:这次去阴间召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 杀死凶恶残暴的人。
这两句诗虚写借代,表述了艰难创业中经历过的很多战斗,暗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愤恨之情。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了作者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古代文学常识:为正义献身为什么叫牺牲?
现在我们往往用“牺牲”来表示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身利益或者献身,其实,“牺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纯色全体牲畜。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戒”,所以古人对宗庙祭祀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制规定,对于极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牲畜必须是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牺牲”。
正是由于“牺牲”最初是指用作祭祀的祭品,而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为大家祈福,所以“牺牲”一词后来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用来指为正义事业献身。
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本句诗中的“去”“招”“斩”用得精妙,说说其表达效果。
“去”写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招“写出领导者的号召里力。“斩”这个动词,写杀敌人干脆利落,笔力千钧,表现出极大的威力,展示诗人死后的也要奋力杀敌的决心。
诗句中运用“泉台”“阎罗”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泉台”指黄泉,阴司。“阎罗”指阎王爷,阴曹地府的冥王。运用“泉台”“阎罗”的传说赋予诗歌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召集旧部的阴魂和反动统治着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陈毅身在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简要概括第一首诗的主要内容。
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我国南方。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恰好
城门
译文: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我死后头颅要悬挂在城门上。
1927年至1936年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南国烽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借指战争,表现出轰轰烈烈革命战争。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在这种修辞手法中,被替代的事物被称为“本体”,而用来代替的事物被称为“借体”。借代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作者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能唤起读者的联想。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了哪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了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思是死不瞑目,忠诚可鉴。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自己牺牲了,也要头悬城门,亲眼看到反动派灭亡,凸显革命必胜。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头悬国门”的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吴王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也叫“冥币”。民间烧给死人的纸做的假钱。
这里指各位同志。诸,许多。君,对人的尊称。
当做
译文:我死后幸存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胜利的消息
这句诗中的“正”“须”“多”“飞”用得精妙,说说其表达效果。
“正”从时间上表现了往日斗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自身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
幸存者
3、这句诗中的“正”“须”“多”“飞”用得精妙,说说其表达效果。
“须”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把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表达了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
“飞”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频频传来,富有感彩,表现出作者对胜利充满信心。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读到这句,你想起了那句诗?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不同点:首先陈毅诗句中,对革命生涯的无比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情,乐观,轻松,豁达的精神和革命军事家的气魄是陆游诗中没有的。
陆游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悲愤、悠长的遗憾和满腔希望的交织,陈毅诗中则没有如此隆重的,悲、忧、恨。陈毅的诗表达的是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盼得到胜利的消息的强烈感情。
第二首诗主要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视死如归,勉励同志们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英魂,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崇高愿望,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简要概括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
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血色的雨,原指有腥气的风里,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这里喻借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反应诗人厌恶战争。
译文:参加革命就要把革命当做自己的家,反动派的血腥统治总有个尽头。
就,便
水边,泛指边际,这里指边际、尽头。
把全部身心献给,参加进去。
应当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即”表现了投身革命毫不后悔。
“应”是对未来的展望,寄托了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期盼
这句诗中的“即”“应”用得精妙,说说其表达效果。
再读诗歌,疏通诗意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
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译文:今天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反动派必将失败,
自由幸福的革命理想必将实现。
面对生死考验,革命者坦然面对,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诗人用梅花的形象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念。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后继者的期望和鞭策,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简要概括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
“血雨腥风”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在反动派统治下,战争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决心为解放事业献身。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表达了欢欣、豪迈之情。
这首诗中的“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三首诗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第一章首句设问,
总领全文。按时间顺序从追忆过往、面对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
回答首句的问题。从眼前写到未来,从现实是写到理想,从个人写到
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章写自己。追忆过往,死后也要召集牺牲的战友与反动派斗争到底,表现了至死不愈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给同志。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用胜利的消息告慰英灵。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盼望早日胜利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盼未来。展望未来,坚信革命必将胜利。表现了作者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
三首诗各侧重写了什么?
1.感情真挚:组诗感情真挚、寓意深长、形象鲜明、声韵铿锵,充分展现了陈毅同志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坚强决心。
2.寓意深刻:作者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展开,通过艺术想象和借喻等手法,展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3.语言凝练:组诗语言凝练、简洁明快,不饰雕琢而一气呵成,是一组革命乐观主义的抒情诗,又是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4.虚实结合。诗歌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5.寓多用修辞。语言上,诗歌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形象贴切,语言精练。
《梅岭三章》不仅是陈毅同志五十多年革命生涯最具有代
表性的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中的瑰宝。它充分
展现了陈毅同志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该珍
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
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岭三章》是作者写于生死存亡之际,表现了作者
坚定的革命信念。今天取得了革命胜利,实现了作者诗
中的期许。假如让你与作者对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陈毅元帅,您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精神是我们永远的榜样。今天,我们生活在您所期望的和平与繁荣中,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我将牢记您的教诲,好好学习,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用知识的力量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您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陈毅英雄,您的革命信念与英勇精神,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和平繁荣的今天,我们深知这幸福来之不易,更加珍惜。您的教诲铭记于心,我将努力学习,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国家前行的路。您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长大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和智慧,代代相传,永不懈怠!
追忆过往
展望未来
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
乐观必胜
梅岭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