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探寻赤子心·笔绘未来图
倾听山河的悲鸣
任务一
穿越时空·寻赤子之心
任务二
今日少年话未来
任务四
多灾多难
的土地
活动一
残垣断壁
的诉说
活动二
赞中华儿女多奇志
任务三
壮哉,我中国少年
活动一
讲述《小岛》
的故事
活动二
任
务
二
穿越时空,寻赤子之心
同学们,面对山河破碎,无数碧血丹心的华夏儿女用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志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探寻古代诗人的赤子之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
首
诗
三
古
活动一:穿越回宋代
《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由北宋作家张择端所作,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日积月累
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及人民的生活状况呢?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社会繁荣,热闹非凡
贸易繁荣,商旅云集
太平盛世: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人健康,年成好,形容生活安乐美好。
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路不拾遗:东西掉在地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
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人率领兵进攻北宋首都汴梁,在攻下汴梁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大量的赵氏皇族成员,包括后宫妃嫔、公主和贵卿、朝臣等3000多人,并将其押至金国,京城中的公私财物被洗窃一空,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日积月累
想想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请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来说一说。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
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哀鸿,哀鸣的大雁。
民不聊生:人民没办法生活。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活动二:学习《示儿》,揭秘“放翁”临终心愿
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
[宋]陆 游
示
儿
作
者
简
介
陆游
(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其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写
作
背
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示 儿
[宋]陆 游
jì
nǎi
请大家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示 儿 :
给儿子看。
注释:
我
会
写
jì
下部两横上短下长。
组词:祭祖 告祭
字义:①祭祀。②祭奠。
我
会
写
nǎi
组词:乃父 乃至
横折折折钩行笔流畅,撇画宜伸展。
字义:
①你,你的。
②是,就是,实在是。
③才。
加偏旁,变新字。
乃
奶
扔
仍
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①看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文。
④联系生活经验。
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字词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自学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意】
我本来就知道死后一切事情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意】
只是悲伤没能看见祖国统一。
只是
没有看到祖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读出诗人的悲伤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方。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要忘记。
你们的父亲。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上平定中原那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咬
文
嚼
字
体
会
情
感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是哪个字?
悲
作者为何而“悲”?
悲伤
祖国没有统一
国破家亡
当权者贪生怕死
悲愤
爱国情
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陆游幼年时正当金人南侵,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在家里又受到很多的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战复国的思想。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直到临终时,还记挂着故土没有收复,国家没有统一。
早在陆游年轻的时候,就曾立下这样的豪言壮语——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期,朝廷的昏庸无能,让陆游陷入绝望,写下这样的无奈——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衷。
陆游有心报国却遭朝廷排斥,一腔热血只能入住梦境——
一生渴望报国的陆游,到82岁还把自己喻为一匹老马,等待祖国的征召——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shù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yān
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朱自清
背
诵
《
示
儿
》
陆游用他手中的毛笔,用他那些掷地有声的文字,用他那颗一生以报国为念的赤子之心,带动了一个时代的节奏和步伐,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不朽的精神食粮。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抒发诗人的悲伤和盼望之情吧!
课
后
作
业
横向书写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诗
背诵并按照古诗硬笔书写要求默写《示儿》
书
写
提
示
每一行诗句居中,上下、左右文字对齐,字距、行距适当、匀称。
从左到右,逐行排列,落款在右下角。
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课
后
作
业
书
写
提
示
竖向书写
从上到下,从右到左,逐列排开,落款在左下角。
提高书写速度。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诗
第
2
课
时
书
写
提
示
读了《示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陆游的愿望实现了吗?
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题临安邸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宋]林 升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dǐ
xūn
biàn
/
/
/
/
/
/
/
/
我会写
xūn
第二笔横稍长,中竖在竖中线上。
组词:熏制 熏染
字义:
①(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②熏制(食品)。③〈书〉和暖。
hánɡ
“几”横折弯钩不宜向右伸展过长。
组词:杭州 杭纺
字义:
指浙江杭州。
走进诗文,品悟交流
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每句诗描绘的具体画面。
和小组同学交流整首诗的意思。
品析诗句,体会情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罢休,停止。
【诗意】
一座座青山一幢幢楼阁,这里的景致是那么美好;西湖边上的歌声舞蹈何时才能停止呢?
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我仿佛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的景象。
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因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西湖歌舞几时休?
反问
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诗意】
暖洋洋的风吹得人昏沉沉、晕乎乎的,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早把先朝的故都、中原山河、国家耻辱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沉醉。
暖风
自然界的春风
社会上的享乐之风
双关
“熏”字写出了当时社会上这股淫靡之风影响权贵们时间之长,毒害之深。
诗句中的“暖风”指什么样的风?
诗句中的那这个“熏”字好在哪里
游人
歌舞升平,忘了国难、苟且偷生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 )
一般的游客( )
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暗含着永远也醒不过来的意思。
讨论:诗句中的“游人”指的是一般的游客吗?
“醉”字刻画出了“游人”怎样的状态?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一个“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种种丑态,看到南宋权贵们整天沉迷于歌舞之中,醉生梦死,早已把收复失地抛之脑后。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在临安看到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沦陷的中原和百姓,忘记了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整天寻欢作乐。诗人心里愤怒,却又无奈。
再次朗读整首诗,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读出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第3课时
“但悲不见九州同”,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陆游,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道出国家衰败的根源。那么,如何才能强国富民呢?让我们到这首诗中寻找答案。
结合注释,说说你从题目里读懂了什么。
己亥杂诗
hài
己亥年发生了什么,让诗人如此的感慨呢?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yīn
shì
/
/
/
/
/
/
/
/
sǒu
hài
“己亥”是一个年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纪年,“己亥”是清朝的道光十九年,也就是 1839 年。
我会写
hài
第二笔横长且平,末笔点有力。
shì
“土”的下横稍长,“寸”竖钩偏右。
āi
下部撇、竖提、捺均从“口”左下处起笔。
jū
右部的“勹”写饱满,“口”偏左上。
我会写
龚自珍
(1792—1841)
字璱人,号定庵。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很有才华,但考取功名的道路也是非常坎坷,屡试不第,直到道光九年,他第六次参加会试才中进士,那一年他38岁了。之后他担任了“礼部主事”等一些并不重要的官职。龚自珍虽任小官,仍多次上书,指出当时官场上的问题,但都未被朝廷采纳,反为同僚所恨。
写作背景
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由于当时清政府实行错误的国策,国力衰弱,列强入侵,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主张改革弊政,却受当局排挤,于是愤然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来北返的途中,他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315首诗,因为那年是己亥年,所以合称《己亥杂诗》,本文选的是第125首。
诗歌品读
沉默。
【诗意】
神州大地要呈现蓬勃生气,必须依赖风雷激荡的改革,像现在这般万马齐喑的局面,实在太沉寂、太可悲了。
活力,生命力。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依靠。
风雷
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改革。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比喻
万马齐喑
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比喻
“哀”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痛惜之情
爱国之心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标准 。
【诗意】
我请求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振作精神。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清朝末年,当时清政府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许多有志之士壮志难酬。这里的“不拘一格”指的是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诗中的“不拘一格”具体指的是什么?
一个国家要发展,需要军事、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人才,需要有真才实学、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死板的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作者希望天公降下人才。
为什么诗人希望天公降下人才?
这两句诗运用了奇特的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期待杰出人物涌现
期待改革大潮
涤荡旧势力
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给予清朝当政者以讽谏,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心愿,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至今仍给我们以警示。
拓展阅读,课后延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唐]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鏈?湡[浼氬憳缇?鏇存柊璇句欢銆 12鍙よ瘲涓夐?銆嬶紝鏈??鍏 1涓??浠 62椤碉紝鏈?枃鏄?儴缂栫増浜斿勾绾ц?鏂囦笂鍐岀?鍥涘崟鍏冪?12璇俱 傗
鍚屽?浠?紝闈㈠?灞辨渤鐮寸?锛屾棤鏁扮ⅶ琛 涓瑰績鐨勫崕澶忓効濂崇敤鎷虫嫵璧ゅ瓙蹇冦 佹?娈锋姤鍥藉織鎾戣捣浜嗘皯鏃忕殑鑴婃?锛屼粖澶╂垜浠?竴璧风┛瓒婃椂绌猴紝鍘绘帰瀵诲彜浠h瘲浜虹殑璧ゅ瓙涔嬪績銆
[瀛︿範鐩?爣]
1.璁よ瘑鈥滀箖銆佺啅鈥濈瓑5涓?敓瀛楋紝浼氬啓鈥滅キ銆佷箖鈥濈瓑8涓?瓧銆
2.鏈夋劅鎯呭湴鏈楄?璇炬枃銆傝儗璇佃?鏂囷紝榛樺啓銆婄ず鍎裤 嬨
3.鑳藉 熷姪棰樼洰銆佹敞閲婂拰鐩稿叧璧勬枡锛岀悊瑙e彜璇楀唴瀹癸紝浣撲細璇椾汉琛ㄨ揪鐨勬儏鎰熴
(娓╅Θ鎻愮ず:璇句欢鍐呴檮鏈夐煶瑙嗛?璧勬枡銆備笅鏂硅?棰戝彲棰勮?瀹屾暣璇句欢(璇句欢鍧囬厤鏈夋暀瀛﹁?璁 )銆 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第四单元·家国情怀
12古诗三首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语言应用: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通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审美创造: 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景任务 同学们,面对山河破碎,无数碧血丹心的华夏儿女用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志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探寻古代诗人的赤子之心。
任务二:穿越时空,寻赤子之心
活动一:穿越回宋代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
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2.出示本单元日积月累的一组词语,提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会从中选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3.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占领,北宋灭亡。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4.出示靖康之耻视频。
5.引导学生想想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穿插学习出示本单元“日积月累”的另一组词语。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6.导入: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古诗三首》中的《示儿》,看看他的遗言。(板书课题和诗题)
活动二:学习《示儿》,揭秘“放翁”临终心愿
(一)解读课题,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2)指名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
(3)指导写好“祭”“乃”。
①祭:左上有两点,右上是横撇,不是两小撇。书写时上面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
②乃: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
2.再次读文,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1)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字词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①看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文。
④联系生活经验。
(3)全班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三)集体交流,明晰诗意。
1.组织交流,体会句意。
(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的意思;“乃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2.引导学生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咬文嚼字,体会情感。
1.感受诗人的“悲”
(1)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是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2)了解时代背景:生自由说知道的时代背景;师配乐图片讲时代背景;生结合北宋灭亡的资料,理解诗人的悲伤之情。
(2)以情入境读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感受诗人的爱国。
(1)提问: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2)补充陆游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预设: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3.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在通读中深刻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早在陆游年轻的时候,就曾立下这样的豪言壮语: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期,朝廷的昏庸无能,让陆游陷入绝望,写下这样的无奈: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陆游有心报国却遭朝廷排斥,一腔热血只能入住梦境: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shù)轮台。
一生渴望报国的陆游,到82岁还把自己喻为一匹老马,等待祖国的征召: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 (yān) 赵。
5.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示儿》提醒学生要读出诗人的悲伤和盼望。
6.感受诗人的爱国:理解朱自清的话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出示:“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陆游用他手中的毛笔,用他那些掷地有声的文字,用他那颗激情不衰、跳动不止的赤子之心,带动了一个时代的节奏和步伐,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不朽的精神食粮。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朗读)
出示书写提示,引导学生书写《示儿》。
活动三:学习《题临安邸》
(一)启发质疑,交流过渡。
1.质疑:读罢《示儿》,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陆游的愿望实现了吗?)
2.过渡:是啊,陆游这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他的愿望能实现吗?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二)读题解题,走近诗人
1.生齐读诗题。
2.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预设: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3.介绍题壁诗:这里的“题”就是“题写”,“邸”就是旅店。古代诗人有时会把自己创作的诗题写在墙壁、石壁上。《题临安邸》就是林升题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4.走近诗人:课前已经让大家收集过关于诗人林升的资料,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板书:林升)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林升的资料。
(2)补充介绍:(课件出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今渐江平阳人。出生年月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但流传后世之作仅一首——《题临安邱》。
5.了解时代背景。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整合,介绍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
(2)介绍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理解诗意
过渡:课前已经让大家自学过这首古诗,下面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1.指名读古诗,注意“邸、熏、杭、汴”四个生字的字音。
2.多形式(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课件出示: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指导书写“熏、杭”。
熏: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上面的撇。总体要紧凑,不要拉长。
(2)杭: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木”的横略高。
(四)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四人一组,来探究一下这首诗,并完成以下任务:(课件出示)
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每句诗描绘的具体画面。
和小组同学交流整首诗的意思。
2.四人小组合作甲流,教师巡视。
3.品析诗句,体会情感。
(1)品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②从“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愤怒!)
③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随机点拨。
④联想情景,体会情感。
教师小结: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下来的“西湖歌舞几时休”却让诗人触景伤情。“休”字掷地有声,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饱含着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因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2)品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①“暖风”在这里指什么样的风?
预设:这里的“暖风”应该不仅仅指温暖的春风,我觉得更是一种当时 社会上的享乐之风。
②追问:是啊!当时社会上吹起了一股淫靡之风,在这股风的熏陶下,权贵们纵情声色,昏昏度日。那这个“熏”字好在哪里
预设:“熏”字写出了当时社会上这股淫靡之风影响权贵们时间之长,毒害之深。
小结:一个“熏”字用得多妙呀!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声吧!
③“游人”是普通的游人吗?
预设:我们小组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诗歌内容知道,这里的“游人”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的游客,它其实暗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生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
④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从这个“醉”字中,我仿佛看到了权贵们整天吃肉、喝酒,根本无心理会朝政。
预设: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权贵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而他们个个醉生梦死,犹如一具具行尸走肉。
预设:一个“醉”字,让我仿佛听到了权贵们的划拳声、歌舞声,仿佛还听到了权贵们边喝酒,边高谈阔论……
预设:从这个“醉”字,我仿佛听到了北方沦陷区的老百姓在说:“官家什么时候才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
小结:一个“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种种丑态,看到南宋权贵 们整天沉迷于歌舞之中,醉生梦死,早已把收复失地抛之脑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愤怒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诗。(板书:醉生梦死)
⑤师问:在这帮醉生梦死的人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预设:不是,在这帮人眼里,杭州已经不是杭州了,他们简直把它当作 了汴州。
⑥杭州风光无限,但是这秀丽迷人的杭州城并没有把诗人迷住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国耻,想去问问这帮权贵:何时才能停止玩乐去想一想收复失地的事 诗人为杭州担忧,为百姓担忧。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预设:我心里也非常着急。因为这帮人已经断送了繁华的汴州,逃到杭州之后,依旧朝朝寻欢、夜夜作乐,汴州的今日就是杭州的明天啊!
⑦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怒 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⑧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提示:学生畅谈体会,教师随机点评。
(五)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过渡:中原的百姓们在金兵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苦苦期盼,或生不如死。课件出示古诗)可此时的南宋王师们在干什么呢 请女同学告诉我。(女生有感情吟诵全诗)
此时南宋的权贵们又在干什么 请男同学告诉我。(男生感情吟诵全诗)此时南宋的那个皇帝又在干什么呢 请一起大声告诉我!(全班感情吟诵)
2.小结:林升写的这首诗,风景是秀丽的,歌舞是迷人的,但沉醉其中的人实在令人气愤,气他们忘了国耻,忘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气他们整天寻欢作乐,不去收复失地。这种写法,我们叫做“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的悲哀和愤怒在欢乐的气氛中被反衬出来,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就更加强烈了。(板书:忧国忧民。)
活动四:学习《己亥杂诗》
1.激发情感: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背诵古诗。
(1)首先,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指名背诵《示儿》。
(2)接着,我们再来听听,林升对昏昏度日的权贵们,愤恨与不满的质问。指名背诵《题临安邸》。
3.导入新课:“但悲不见九州同”,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陆游,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道出国家衰败的根源。那么,如何才能强国富民呢?让我们到《己亥杂诗》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4.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课件出示。)
(3)理解重点字词,指导书写。
(4)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5.借助注释,初步理解。
诗读得朗朗上口了,我们还得理解诗意。要读懂古诗,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交流对字义的理解,自己试着说说诗意。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当我们借助注释也无法理解诗意时,还可以运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结合时代背景。
6.解诗题,了解时代背景。
(1)教师板书诗题,学生自读自悟。
(2)指名读诗题,结合资料解释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已亥杂诗”,“已亥”是一个年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纪年,“已亥”是清朝的道光十九年,也就是 1839 年。已亥年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3)了解作者及古诗的写作背景。
4.品析诗句,体会情感。
(1)品析:“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意:神州大地要呈现蓬勃生气,必须依赖“风雷”的威力,除旧布新,像现在这般万马齐喑的局面,实在太沉寂、太可悲了。
交流:
③“九州”在这里指代什么 (古时候中国分为九个州,所以用九州指代中国)
④中国充满生气是怎样的 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一说。(繁荣富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⑤九州生气要依靠一一风雷,什么样的风 什么样的雷 真正的狂风炸雷能让中国焕发生机吗
“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即要想使中国大地变得生气勃勃,就需要借助“风雷”的力量。显然此处的“风雷”并不是指的自然现象,而是指像风雷一样拥有巨大力量的社会变革。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知道“风雷”喻指的是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改革。(教师板书:风雷——变革。)
⑥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 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写出了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⑦皇帝昏庸无能官员腐败不堪,士兵毫无战斗力,百姓民不聊生,这种局面用诗句形容,那就是“万马齐暗”。“哀”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2)品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意:我请求天公再振作一下精神,为神州大地送来各种英杰俊才,以拯救祖国的大好河山。
交流疑问:
①为了改变“万马齐喑”的局面,诗人认为应该怎么办?(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②朗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应用怎样的语气?(深切的悲愤和满怀的激昂。)
明确:诗人在召唤巨大的社会变革的到来,期待生气勃勃的新局面出现。而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要依靠人才去打破旧世界、缔造新世界。
③“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清朝末年,当时清政府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所以这里的“不拘一格”指的是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④为什么诗人希望天公降下人才?
明确:清朝选用人才依靠的是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必须用八股文的形式写,十分死板。一个国家要发展,需要军事、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人才,需要有真才实学、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死板的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作者希望天公降下人才。
⑤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着赏析。
明确: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期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3.教师小结,升华诗歌表达的情感。
小结: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给予清朝当政者以讽谏,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心愿,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至今仍给我们以警示。
4.拓展阅读,课后延伸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用他们饱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国诗句,我们来读一读。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挽救大明王朝于危亡之际的于谦写下的: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敢于变法、临死不屈的谭嗣同在狱中题写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教师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多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襟。希望同学们课外多读诗,运用我们今天到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魅力。
【板书设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