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万物有灵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阅读经验,梳理、总结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2. 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3. 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4. 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本单元课文中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难点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1.能结合阅读经验,梳理、总结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学习“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布置复习,自主回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学生完成学习单。
课文 所描写的具体事物 事物特点 表达的情感
《 白 鹭 》 白鹭 外形和情态的美 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落花生 》 落花生 外表不好看,但有用 要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
《 桂花雨 》 桂花雨 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 思念家乡
《 珍珠鸟 》 珍珠鸟 从怕人到不怕人 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信赖)
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
(1)《桂花雨》一文就是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描写了摇桂花的事;最后写总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落花生》一文,作者抓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一特点,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2)我觉得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出了作者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就像单元提示语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还发现作者在描写事物时,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进行细致描写,这使我感受到了他们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如,《白鹭》一文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美和情态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珍珠鸟》一文通过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4)我觉得如果想写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就要把事物与自己的感情密切结合起来。借助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如,看树叶飘落想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日出想到“新起点、新希望”的乐观态度;其貌不扬的仙人掌让我想到它百折不挠的性格,鼓励我不屈不挠,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4. 小结:我们在描写事物时,要把感情寄托在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事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抒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二、借助示例,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1. 引导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例句,体会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这三组句子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都是先写事物本身的特点,再写与它相比较的事物的特点。第一组句子把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第二组句子把白鹭的颜色、身段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白鹭的色素与身段的搭配都很适宜。第三组句子把门前的瓜果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大旗杆进行对比,突出农家小院的清新自然,环境美好。
2. 提问: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是前面事物的特点,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3. 小结:这一组句子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能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情感。将所描写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对比,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前者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预设:
(1)松树, 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献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2)月亮,她的光芒是柔和的,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总是在寂静的夜 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
……
全班完成小练习。
下列句子中哪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句子后的括号内打“√”。
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2.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
3.瞧,春风是那样缠绵,让人神清气爽,而夏天的风,则带着丝丝暖意,让人暖意十足。(√)
4.顽皮的雨滴将雨伞当作了舞台,尽情地跳起舞来了。( )
1. 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2. 背诵古诗《蝉》。
引导学生结合不同语境,了解一词多义现象,并恰当运用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初步了解了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词句段的剩余部分和日积月累。
2.提问: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第一组例句,说一说两个句子里“开辟”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什么理解的。
预设:
(1)第一句里的“开辟”是“开垦”的意思,我是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这地本是荒着的,荒 草丛生,不能长任何东西的,要种花生就必须要耕耘,所以这里是“开垦”的意思。
(2)我查了字典,第二句里的“开辟”的意思是“开创、建立”。这句话是说,人工智能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事物,它是在开创新的领域。
3.指导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二组例句。
预设:“姿态”在第一个句子中是“姿势、样儿”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中是“态度、气度”的意思。
教师点拨:有的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称为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 有联系。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其所在的语境判断。
4.引导学生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
(1)提问:“气候温和”是什么意思 什么地方、什么季节气候比较温和 引导学生练习 用“温和”形容气候。
预设:“气候温和”一般指天气不冷也不热,很舒适。例如:美丽的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 和,被称为春城。
(2)提问:“性格温和”是什么意思 谁的性格比较温和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预设:“性格温和”是说一个人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例如:张老师性格十分 温和,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她总是和风细雨地指出错误,从来没见过张老师发火。
拓展练习: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想想还有哪些词语可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试着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些词语。例如:
(1)简单:(形容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头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形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骄傲:(表示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自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背诵古诗《蝉》
1.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聒噪的蝉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板书诗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3.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
①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
②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③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这里代指蝉。“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珠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指一声接一声的蝉鸣。“疏桐”代指树林。“藉”是凭借的意思。
(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
①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 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提示:形态、习性、声音。古诗大意:吸食清亮、晶莹的露水珠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要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②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 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学生自读课文并准备发言)教师提示:“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传得远。“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③“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提示: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④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的形象 请简单描述一下。
教师提示: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说明诗人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⑤比较一下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教师介绍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发言讨论。
9(共34张PPT)
语文园地一
五年级上册
第1课时
交流平台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回顾一下,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课文 描写的具体事物 事物特点 表达的情感
《白鹭》
白鹭
外形和情态的美
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落花生》
落花生
外表不好看,
但有用
要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
《桂花雨》
桂花雨
珍珠鸟
《珍珠鸟》
香气四溢;
摇桂花的乐趣
思念家乡
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从怕人到不怕人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完成学习单。
一文就是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描写了摇桂花的事;最后写总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落花生》一文,作者抓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一特点,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桂
花
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还发现作者在描写事物时,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进行细致描写,这使我感受到了他们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白鹭》一文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美和情态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珍珠鸟》一文通过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我觉得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出了作者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就像单元提示语写的那样——。
一花一鸟总关情
我觉得如果想写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就要把事物与自己的感情密切结合起来。借助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如:
看树叶飘落想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由日出想到“新起点、新希望”的乐观态度;
其貌不扬的仙人掌让我想到它百折不挠的性格,鼓励我不屈不挠,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我们在描写事物时,要把感情寄托在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事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借
物
抒
情
词句段运用
请同学们阅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三个例句,这三个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把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把白鹭的颜色、身段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白鹭的色素与身段的搭配都很适宜。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把门前的瓜果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大旗杆进行对比,突出农家小院的清新自然,环境美好。
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都是前面事物的特点,如果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
这三组句子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都是先写事物本身的特点,再写与它相比较的事物的特点。
使用这种写法,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对
比
月亮,她的光芒是柔和的,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总是在寂静的夜 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
你能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事物吗?
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献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蜡烛,朴实无比、默默无闻,不像鲜花那样美丽芬芳,也不像玩具那样好玩有趣,可它会在漆黑的夜里为我们带来光明。
你能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事物吗?
文具盒,非常实用,不像文具袋,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文具,里面的文具很容易折断。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
√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
瞧,春风是那样缠绵,让人神清气爽,而夏天的风,则带着丝丝暖意,让人暖意十足。( )
√
练 习
下列句子中哪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括号内打“√”。
第2课时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开辟
(开垦)
(开创)
词句段运用
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同桌间说说带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姿态
(姿势、样子)
(态度、气度)
词句段运用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组例句。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一样。
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语境”,把握好了语境,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说一说上面三组句子的规律和特点。
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温和
今天的天气很温和,适合去郊游。
王老师性格温和,很受学生喜爱。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自己思考,完成练习。
便宜
这个菠萝很便宜。
小芳爱占小便宜。
价钱低
不应得的利益
简单
把碗洗干净很简单。
他可真不简单。
形容事情
形容头脑
自己思考,完成练习。
骄傲
能为班级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感到无比骄傲。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表示自豪
表示自大
精神
压力不仅是我们精神上的负担,更是我们生活的动力。
广场上的老爷爷们正在打太极拳,看起来特别精神。
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活跃;有生气
日积月累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ruí
jiè
自读古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垂緌:在诗中指蝉的触须。因为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叫“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指的是蝉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藉:凭借的意思。
吸食清亮、晶莹的露珠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要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译文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形象
习性
声音
抒发的是诗人高洁的志向
咏物诗
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者写了蝉的哪些特点 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
“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传得远。“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 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
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说明诗人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的形象 请简单描述一下。
比较一下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