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诗
词
鉴
赏
古
第二部分
知
识
精
讲
诗歌类型
写景诗
边塞诗
抒情诗
咏物诗
田园诗
送别诗
思乡诗
咏史诗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写景诗:
一般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例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抒情诗:
一般表达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包括孤独、忧愁、悲伤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例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边塞诗:
一般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或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咏物诗:
一般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情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例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送别诗:
包括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一般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例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田园诗:
一般表现对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例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思乡诗:
一般表现对家乡、亲人的不舍与留恋,表达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秋谁家。
例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咏史诗: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例如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一:人物形象分析
1.常见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答题思路:
①先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人物的特点。
②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说明。
③最后总结这个人物的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一:人物形象分析
3.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
①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报效国家
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乐观豁达
③胸怀宽广、豪放洒脱、不计得失
④转战沙场、舍身保国、为国建功立业
⑤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孤苦无依
⑥孤傲高洁、不慕权贵、坚持操守
⑦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恬淡闲适
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⑨依依不舍、情感真挚、思念家乡亲友
⑩反对征伐、厌恶战争、同情人民疾苦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二:画面意境分析
1.常见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答题思路:
①先抓住诗中主要的景物,展开描写诗中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于原诗,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再结合画面特征总结作者的情感。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1.常见的修辞手法:
2.常见的抒情方式:
①写景诗一般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②咏物诗一般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③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比喻、
夸张、
拟人、
借代、
对偶、
反问、
设问、
对比、
反复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四:炼字
1.常见的提问方式:
2.答题思路:
①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这首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为什么?
②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
题
赏
析
1.阅读与鉴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于谦借“____________ ”表达____________的志向;郑燮借“竹子”表达____________ 的志向。两首诗表达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 。
2.两位诗人都用到了“千……万……”,结合诗意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咏史诗:
【答案】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托物言志
《石灰吟》一诗中的“千锤万凿”表现出志士仁人视死如归的壮志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竹石》中的“千磨万击”一词表了诗人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
2.古诗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____________喻为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喻为_________________,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咏史诗:
【答案】
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谊。
明澈的水流 美人的眼波 青黛的山峦 美人的眉峰
B
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深切祝愿。
3.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的句子是( )
A.眉眼盈盈处 B.才始送春归 C.千万和春住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上片抓住比喻和双关,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读出人的情感;下片抓住“千万和春住”的奉劝,读出送别的情意。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意思是说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峰。这里将水比喻成流动的眼波,将山比喻成蹙起的眉峰,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更确切地说是比喻修辞手法中的暗喻这一类别。比如上面的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中使用的喻词为“是”,所以是暗喻的修辞手法。
咏史诗:
【解析】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
结合诗句内容可知,“才始送春归”的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走,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与不舍。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无限眷恋,不忍分别的思想感情和对春天的喜爱和眷恋。
3.阅读理解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______(朝代),“清平乐”是________名。
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_(初春/春末夏初)时节。
整首词以“__________ ”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词中所写的“_________ ”一句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寻春不见的内心
感受。(后两空用原文回答)
咏史诗:
【答案】
宋代 词牌
春末夏初 春归何处? 百啭无人能解
拟人。将春天“人格化”,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3.这首词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诗中“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与《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咏史诗:
【解析】
1.考查文学常识。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清平乐”是词牌名。
咏史诗:
2.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
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春归何处”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
咏史诗:
2.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百啭无人能解”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咏史诗:
3.考查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古诗中“归”“无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可以看出把春拟人化,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同时也写出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
4.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意思是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意思是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二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和热爱。
4.阅读文段,然后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萧萧:___________ 休:___________ 。
2.“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个__________句,意思是:____________。
咏史诗:
【答案】
1.这里形容雨声 不要
2.反问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
【解析】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萧萧暮雨子规啼: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的啼叫声。萧萧:形容雨声。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休:不要。
咏史诗:
2.本题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和翻译。
“谁道人生无再少?”一句是反问句,看似提问实则词人心中已有答案,句意: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表达了词人对世人的规劝,不要因为年华老去而暗自神伤,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点睛】参考译文: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兰花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真
题
赏
析
真题演练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描写的是春雨,题目中“__________ ”字是全诗的诗眼。
2.我们要称赞老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时,可以选用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咏史诗: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雨具有灵性、来得及时的特点。
B.颔联说明春雨很细很小,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C.颈联写天空乌云密布,暗示这雨可能下到第二天天亮。
D.尾联写诗人看到雨后的清晨,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4.有人说尾联明着写花,实则写雨,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谈谈你的想法。
我认同这种说法。诗句表面看似描写的是花,实则通过想象雨后花朵带露水的样子,写出了雨对万物的滋润,雨仿佛也和花一样充满着生机。
D
2.古诗词阅读
1.两首诗都写了美食,甲诗中的美食是______________,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美食是 ______________。
[乙]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甲]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鲈鱼
江上往来人
荔枝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感情。乙诗通过妃子看见荔枝的嫣然一笑,与专使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扬起的一团烟尘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皇宫骄奢生活的不满。甲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辛苦劳动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喜爱鲈鱼的人们
出没风波捕鱼的渔民
3.古诗词阅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②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③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④欲不胜⑤簪⑥。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①草木深:这里特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⑥簪zān:束发的首饰。
咏史诗: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被尊称为“__________ ”,他与李白合称“_________”。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陷落) B.花重锦官城(沉重)
C.晓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搔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3.请把下面诗句所呈现出的画面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诗圣
李杜
C
.
.
.
.
咏史诗: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这两句诗来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春望》中,诗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抒发对家乡春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D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品读古诗,回答问题
1.《马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_写的,他与________ 、_________称为唐代三李,有“____________”之称。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②。何当③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③何当:什么时候。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李贺
李白
李商隐
诗鬼
2.从诗中哪些事物景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借助注释,说说“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呢?
4.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托物言志
5.阅读古诗,完成习题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钓。
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
何当金络脑
非是藉秋风
1.将两首古诗补充完整。
咏史诗: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 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B.《蝉》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蝉的外形、食性以及蝉声的传播,暗喻人的品格高尚。
C.在阅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适当放缓,以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表现诗人的急切和向往之情。
D.这两首诗,一个写马,一个写蝉,风马牛不相及也,但是它们的后两句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志向。
D
咏史诗:
3.根据上面两首诗,填写下面的表格。
4.上面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共同的写作手法,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还有哪些?请你先写事物,再写诗句。
事物:_____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竹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例如: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古诗 表达的志向或品格 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
《马诗》 ① ③
《蝉》 ②
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高洁清远的志趣。
托物言志
6.诗歌阅读
1.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描绘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句子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色的霜,乌鸦栖息在远处的树枝上。夜深了,清冷的露水悄悄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找到压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应用窗口中打开“字体册”
鼠标左键双击字体文件 界面左上方点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选中要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
【注意】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一样,都需要重启PPT,字体才能显示出来。
“明明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播放也正常的,但拿去教室
电脑上播放,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
老师们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代表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C盘
(一般情况下),但如果教室电脑上没有安装过PPT内所用的
特殊字体,在打开PPT时,会出现字体不一或缺失的情况。
把字体文件复制粘贴到教室电脑上的 C盘> windows > fonts文件夹里即可。
在教室电脑上找到压 打开后框选中字体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包,Ctrl+C复制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注意】转图片后,图
片会自动对齐页面正中
在自己的电脑上将有特殊字体的可编辑文字转化成图片即可。 心,需自己移动到原位
选中含有特殊字体的可编 Ctrl+V粘贴,点击右下角 点击“粘贴选项” 下右边
辑文字框,Ctrl+X剪切 图标 的图标,选择粘贴为图片
“下载了字体,安装也成功了,电脑也重启了,但PPT内却
找不到这款字体了?!”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有多种字重的情况(例:阿里巴巴普惠
体),部分字体隐藏了。字重:可以理解为改款字体的不同粗细呈现
最直接的方法是 完毕后,
打开PPT,直接搜索字体+字重。
前提是确保完成一下操作:①字体安装后重启PPT; ②把这款字体整个系列(全部字重)都已下载第二部分
诗歌类型
写景诗 抒情诗 边塞诗
咏物诗 送别诗 田园诗
思乡诗 咏史诗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写景诗:
一般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例
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抒情诗:
一般表达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
包括孤独、忧愁、悲伤等。
例
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边塞诗:
一般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渴望建功立业、
保家卫国的决心,或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例
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咏物诗:
一般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情操。
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如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送别诗:
包括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
一般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例
如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田园诗:
一般表现对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例
如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思乡诗:
一般表现对家乡、亲人的不舍与留恋,表
达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例
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秋谁家。
不同类型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
咏史诗: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例
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一:人物形象分析
1.常见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答题思路:
①先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人物的特点。
②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说明。
③最后总结这个人物的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一:人物形象分析
3.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
①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报效国家 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乐观豁达
③胸怀宽广、豪放洒脱、不计得失 ④转战沙场、舍身保国、为国建功立业
⑤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孤苦无依 ⑥孤傲高洁、不慕权贵、坚持操守
⑦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恬淡闲适 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⑨依依不舍、情感真挚、思念家乡亲友 ⑩反对征伐、厌恶战争、同情人民疾苦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二:画面意境分析
1.常见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答题思路:
①先抓住诗中主要的景物,展开描写诗中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于原诗,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再结合画面特征总结作者的情感。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1.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对比、反复
2.常见的抒情方式:
①写景诗一般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②咏物诗一般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③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题型四:炼字
1.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为什么?
②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思路:
①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阅读与鉴赏
石灰吟 竹石
千锤万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劲,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1.于谦借“____________ ”表达____________的志向;郑燮借“竹子”
表达____________ 的志向。两首诗表达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 。
2.两位诗人都用到了“千……万……”,结合诗意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 咏史诗:
①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托物言志
②《石灰吟》一诗中的“千锤万凿”表现出志士仁人视死
如归的壮志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竹石》中的“千磨万击”
一词表了诗人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
2.古诗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____________喻为______________,
把_____________喻为_________________,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3.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咏的史句诗子是:( )
A.眉眼盈盈处 B.才始送春归 C.千万和春住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 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谊。
② 明澈的水流 美人的眼波 青黛的山峦 美人的眉峰
③ B
④ 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深切祝愿。
【解析】 咏史诗:
1.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上片抓住比喻和双关,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读出人的情感;下片抓住“千万和
春住”的奉劝,读出送别的情意。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意思是说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
的眉峰。这里将水比喻成流动的眼波,将山比喻成蹙起的眉峰,使用的是比喻的
修辞手法,更确切地说是比喻修辞手法中的暗喻这一类别。比如上面的词句“水
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中使用的喻词为“是”,所以是暗喻的修辞手法。
【解析】 咏史诗: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
结合诗句内容可知,“才始送春归”的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走,从诗句中可
以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与不舍。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无限眷恋,不忍分
别的思想感情和对春天的喜爱和眷恋。
3.阅读理解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______(朝代),“清平乐”是________名。
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_(初春/春末夏初)时节。
整首词以“__________ ”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词中所写的“_________ ”一句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寻春不见的内心
感受。(后两空用原文回答)
3.这首词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咏手史法是诗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诗中“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与《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① 宋代 词牌
② 春末夏初 春归何处? 百啭无人能解
③ 拟人。将春天“人格化”,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
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④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解析】 咏史诗:
1.考查文学常识。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
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清平乐”是词牌名。
2.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咏史诗: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
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
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
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春归何处”以疑问句,
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
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
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
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
2.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咏史诗:
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
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百啭无人能解”然
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
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
到来。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
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
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3.考查修辞手法。
咏史诗: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
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古诗中“归”“无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可以看出把春拟人化,表
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同时也写出了对
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
4.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意思是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
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意思是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
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二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和热爱。
4.阅读文段,然后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萧萧:___________ 休:___________ 。
2.“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个__________句,意思是:____________。
【答案】 咏史诗:
1.这里形容雨声 不要
2.反问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
【解析】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萧萧暮雨子规啼: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的啼叫声。萧萧:形容雨声。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休:不要。
2.本题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和咏翻史译。诗:
“谁道人生无再少?”一句是反问句,看似提问实则词人心中已有答案,
句意: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表达了词人对世人的规劝,不要因为年
华老去而暗自神伤,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点睛】参考译文: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
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兰花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
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
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
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真题演练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描写的是春雨,题目中“_____喜_____ ”字是全诗的诗眼。
2.我们要称赞老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时,可以选用诗中
“_____随__风__潜__入___夜______,____润__物__细__无__声_____”。
咏史诗: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雨具有灵性、来得及时的特点。
B.颔联说明春雨很细很小,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C.颈联写天空乌云密布,暗示这雨可能下到第二天天亮。
D.尾联写诗人看到雨后的清晨,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4.有人说尾联明着写花,实则写雨,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谈谈你的想法。
我认同这种说法。诗句表面看似描写的是花,实则通过想象雨后花朵带露水的
样子,写出了雨对万物的滋润,雨仿佛也和花一样充满着生机。
2.古诗词阅读
[甲]江上渔者 [ 乙 ] 过 华 清 宫
宋·范仲淹 唐·杜牧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两首诗都写了美食,甲诗中的美食是____鲈___鱼_______,爱好这
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_____江__上__往__来___人______,乙诗中的美食是
_____荔__枝_______。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感情。乙诗通过妃子看见荔枝的
嫣然一笑,与专使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扬起的一团烟尘进行对比,
表达了对皇宫骄奢生活的不满。甲诗通过___喜__爱__鲈___鱼__的__人__们____,
与____________出__没__风__波___捕__鱼__的__渔___民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
表达了___作__者__对__辛__苦___劳__动__的__劳___动__人__民__的___同__情____。
3.古诗词阅读
春夜喜雨 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感时②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③万金。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头搔更短,浑④欲不胜⑤簪⑥。
[注释]①草木深:这里特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
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⑥簪zān:束发的首饰。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被尊咏称史为诗“_:__诗__圣_____ ”,他与李白合称
“___李__杜____”。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国破. 山河在(陷落) B.花重. 锦官城(沉重)
C.晓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搔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 .
3.请把下面诗句所呈现出的画面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咏用史这诗两句:诗来赞美__默__默__无___闻__、__无__私___奉__献__ 的人,
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春__蚕__到__死___丝__方__尽__ _ _ _ , _ _ _蜡__炬___成__灰__泪__始__干______。”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春
望》中,诗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抒发对家乡春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4.品读古诗,回答问题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②。
何当③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
似月牙。③何当:什么时候。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1.《马诗》是唐朝诗人__李___贺___写的,他与__李___白___ 、_李___商__隐___
称为唐代三李,有“____诗__鬼______”之称。
2.从诗中哪些事物景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这是
一首边塞诗。
3.借助注释,说说“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
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呢?
4.这首诗运用了_托___物__言__志_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5.阅读古诗,完成习题
马诗 蝉
【唐】李贺 【唐】虞世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_何__当__金__络__脑_,快走踏清秋。 居高声自远,非__是__藉__秋__风__。
1.将两首古诗补充完整。
咏史诗: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
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B.《蝉》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蝉的外形、食性以及蝉声的传播,暗喻人的品格高尚。
C.在阅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适当放缓,以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
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表现诗人的急切和向往之情。
D.这两首诗,一个写马,一个写蝉,风马牛不相及也,但是它们的后两句都采用
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志向。
3.根据上面两首诗,填写下面的表格。咏史诗:
古诗 表达的志向或品格 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
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或渴
《马诗》 ①
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 托物言志
《蝉》 ② 表现诗人高洁清远的志趣。
4.上面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共同的写作手法,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还有哪些?请你先
写事物,再写诗句。
事物:______竹________。诗句:___千___磨__万__击__还__坚___劲__ _ _ , _ _ _ _ _ _任__尔__东__西___南__北__风__ ________ 。
例如: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满乾坤。
6.诗歌阅读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描绘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句子的画面。
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色的霜,乌鸦栖息在远处的树枝上。夜
深了,清冷的露水悄悄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