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1.纸塞杯底,
杯口向下2. 倒立竖直,
扣入水中3. 竖直移出,
擦干杯口探究活动一:纸会湿吗
取出杯中的纸,看看纸湿了吗?
怎么解释你们看到的现象?
结论:
空气 空间。 占据
实验器材:小水箱、烧杯、去底的矿泉水瓶、小木球、气球
任选一个实验,比一比哪一小组想的方法好,最先完成任务。
2.不用嘴吹,让气球自动鼓起来。1.手不接触小木球,让浮在水面的小木球进入水中。探究活动二:做一做认
识
注
射
器刻度针筒活塞1. 准备两只针筒,分别抽进10毫升的水和空气。2. 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压活塞,我们观察到了什么?3. 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拉活塞,我们又观察到了什么?探究活动三: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比较不变不变变小变大水占据的空间 改变(填“可以”或
“不可以”)。
空气占据的空间 改变(填“可以”或
“不可以”)。不可以可以科学家的解释:
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大,当受到压力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占据的空间小,空气被压缩;当空气受到拉力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更大,占据的空间就大,空气被扩张。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既不能压缩也不能扩张。
看玩具表演,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纸团为什么能弹飞出去?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说一说压缩气体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用高压空气推动更多的工具或设备。用高压空气驱动的气动扳手用高压空气驱动的射钉枪一个液化气钢瓶可以容纳自身体积300倍的可燃气体课余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爱思考的大脑,寻找生活中更多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以及哪些地方运用了压缩的空气。
关于空气的更多奥秘,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
请同学们在家里给家长表演魔术:水中燃烧的蜡烛,把体验科学的快乐传递给家长。只要同学们肯动脑,勤动手,相信你们就能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谢谢!1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上了三个多月的科学课,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还知之甚少,科学课堂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梦幻的科学殿堂,首先请大家欣赏魔术——水中燃烧的蜡烛。(蜡烛在水中能燃烧吗?看魔术师能否将“不能”变为“能”?鼓励一下老师好吗?)
2、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追问:水为什么不能占据蜡烛周围的空间,你认为蜡烛周围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呢?)
【小学生学习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重视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欣赏魔术表演,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2【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谈话:科学家们在验证自己的猜测时,常常会采用实验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讨这个问题。
1、老师请位朗读特棒,声音洪亮的同学读读实验方法和步骤。读实验要求: 1将纸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竖直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擦干后再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2、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3、那么纸到底会不会湿,小组分工合作,动手验证我们的猜测吧。
4、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纸湿了没有,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不能进入到烧杯底部?什么把这部分的空间占据了?
6、若有不成功的小组:你们小组演示一下为什么纸湿了?(杯子倾斜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寻找到失败的原因你们就成功了。
【任何人做任何工作,认识任何事物,必须全面掌握事实材料。我们的概念教学,反复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训练。对于建构学生新的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谈话: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做得很棒呦,下面的实验加大了难度,相信自己能行吗?看看实验要求:
1.你们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a.手不能接触小木球,让浮在水面的小木球进入水中。
b. 不能口吹,让气球自动鼓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你们认为合适的材料自己设计、进行实验。
3.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来回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并上台演示。老师采访一下第( )学习小组。
(1)选择了哪些材料?
(2)怎么做的?
(3)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4)你们能解释这些实验现象吗?
小木球为什么不能到达上面这部分的空间上来?这部分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
气球为什么能鼓起来?现在气球的空间是被什么占据了?谁把空气挤进气球里的?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验证了空气占据空间。
【任何人做任何工作,认识任何事物,必须全面掌握事实材料。我们的概念教学,反复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训练。对于建构学生新的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活动3【活动】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空气占据空间,水也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介绍注射器(针筒、刻度和活塞),它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我们的实验不是随意的压和拉,有严格的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10毫升的水和空气。
(2)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和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3)用同样大小的力拉活塞,注意观察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反复操作几次并做好记录。
4、小组分工合作,开始我们的探究活动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5、完善记录表,小组讨论: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6、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确清晰的任务和目标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研究任务,他们的行为才会专注,否则就会出现无效的探究行为,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提供两个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实施有效的探究,同样这两个任务也是有结构的,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但学生不会规范的操作,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做详细的指导有必要。在掌握方法后来继续研究,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会不会变化,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构建科学概念,水到渠成。】
6、注射器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课件展示动画: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能被压缩和扩张呢?学生尝试解释。
7、科学真奇妙,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能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的空间却既不能压缩也不能扩张,看看科学家的解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大,当受到压力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占据的空间小,空气被压缩;当空气受到拉力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大,占据的空间就大,空气被扩张。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既不能压缩也不能扩张。
8、读完了吗?弄清楚了吗?同学们见过这种玩具吗?这是老师儿时的玩具。出示竹制玩具,演示玩法。(塞入第一个纸团,再塞入第二个纸团,两纸团之间有什么,快速推第二个纸团,中间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看到了什么现象)。说说利用原理。同学们你们也可以动手动脑利用我们所学知识制造出不同的玩具。利用压缩的空气不仅能做玩具,压缩的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压缩的空气。(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更多的例子等待大家去发现。
【通过动画演示,将不可视的空气微粒间的变化形象具体可视化,学生在观看动画后就能解释空气占据的空间为什么能变化,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玩具的演示,生活中压缩空气的运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
活动4【活动】四、拓展延伸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
(2)课余充分利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爱思考的大脑,寻找生活中更多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以及哪些地方运用了压缩的空气。
(3)请同学们在家里给家长表演魔术:水中燃烧的蜡烛,把体验科学的快乐传递给家长。
【学生谈收获,既是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了解,也是对本课的总结。课余魔术的表演和寻找生活中的运用实例,鼓励学生将科学探究拓展延伸至课外。】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压缩
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
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