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7 08: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统治和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
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1:阅读课本73页归纳西汉后期呈现出怎样的状况?
政治上:依靠外戚,大权旁落,朝政腐败
经济上: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
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阅读课本,想一想:公元九年发生了什么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结合课本,思考王莽建立新朝后,百姓的处境是否有改善?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2:阅读材料,完成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
概况
长安
西汉
东汉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房舍)丘墟,田畴芜(荒芜)秽(杂草)……匹夫僮妇(儿童妇女),咸(都)怀怨怒 。
—— 《后汉书·冯衍传》
刘秀称帝后怎样完成统一的?
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洛阳
25
刘秀
洛阳
公元____年,西汉宗室_____称帝,后定都______,史称东汉。
根据材料总结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四: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①下令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污
④: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Q4: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巩固统治的措施带来的影响?
作用: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是岁,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
——《后汉书》
东汉集市画像砖
学习任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Q5:阅读课本P76,了解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东汉牛耕画像
东汉冶铁水排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受命治理黄河,将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东汉青瓷壶
发明水排,利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东汉后期政局是怎样动荡的?
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Q1:根据材料,说一说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在位有何特点?
即位年龄小
在位时间短
王位更替快
材料一
材料二
Q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东汉后期政治特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
Q3: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结果会导致什么?
直接原因:
即位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根本原因: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学习任务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v
自主学习
Q4:查阅上述教材图片,说说反映了东汉时期什么历史现象?
Q5:说一说豪强势力崛起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步行仪仗等,前呼后拥,生动再现了东汉豪强出行的景象。
亭上层四角有张驽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强地主娱乐生活及拥有私人武装的写照。
说明东汉豪强大族已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况。
豪强大族势
力的膨胀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目标导学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割据地方
政治腐朽,
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动摇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Q6:说一说这两股势力给东汉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黄巾起义
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习任务三:黄巾起义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1: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黄巾起义
领导人:
爆发时间:
爆发范围:
张角等
184年
全国各地
特点: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结果:
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创立宗教:
太平道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没有推翻东汉
起义装扮:
头裹黄巾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学习任务三:黄巾起义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2:阅读教材第76页的材料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译】小民的头发像韭菜一样,割了还会再长出来;头就像鸡一样,割的时候会叫喊。官吏没什么好怕的,小民的地位从来都不是那么低下的。
民众不能忍受黑暗统治,体现了民众的反抗情绪
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军政。
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2
3
4
1
【答案】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科技领域推动了后世的发展,而且在文化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v
小组合作学习
课后活动
对比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点,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背景 措施 影响
文景 之治 西汉建立,政局稳定,初步发展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三十税一)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酷刑;提倡勤俭治国。 使西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光武 中兴 东汉初建,政权不稳,百废待兴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三十税一),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使东汉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共同点:
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
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
都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等。
启示: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
课堂小结
东汉中期以后
公元184年
公元9年
公元220年
公元25年
开国:东汉建立
兴盛:光武中兴
衰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重击:
黄巾起义
地方:
军阀割据天下大乱
亡国:
三国鼎立
王莽篡汉



东 汉

概述:秦、西汉、东汉时期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明共同体的观念。
课堂练习
1.(23-24七年级上·河南安阳·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盐铁专卖
B
2.(23-24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右图为东汉陶院落模型,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反映了( )
A.院落设施建设先进
B.东汉社会治安稳定
C.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东汉政局腐败黑暗
C
3.(2024·广东清远·三模)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他认为“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独东汉则不然”。这直接导致的政治后果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C.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4.(2024·江苏盐城·一模)周杰伦在《乱舞春秋》中唱到:东汉王朝在一夕之间崩坏兴衰,九州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直接导致东汉王朝崩坏的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专权 B.皇帝年幼无知
C.黄巾大起义 D.大臣贪污腐败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