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宅院画像砖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东汉初期的施政方略,知道“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了解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史实,知道东汉衰亡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史实,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经过、特点和影响,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国家兴衰的一般规律。
重点:1.光武中兴的内容;2.黄巾起义的作用。
难点:东汉兴衰的原因。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得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 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称帝后,恢复周代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废除五铢钱,发行龟币、贝币等上古货币,致使经济溃乱;征收重税,加重百姓负担,大兴土木,劳役繁重,挥霍无度,大肆发动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使得人口锐减75%,史称“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2.东汉建立
(1)背景: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主力。
(2)建立: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3.光武中兴
(1)目的: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稳定社会局面。
(2)措施:①释放并禁止残害奴婢;
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减轻田租;
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⑤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经济发展
(1)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种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土地变成良田。
(2)手工业:冶铁、制瓷发展较快。发明水排,提高冶铁质量;青瓷技术成熟。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东汉青瓷五连罐
两汉形势图对比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无法主政,朝政由皇太后主持,皇太后依靠父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外戚专权局面。
(2)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得到皇帝宠信,把持朝政,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3)危害: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1)表现:极力兼并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担任朝中要职等。
(2)危害:成为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使东汉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背景: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准备: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传教十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3.爆发:
(1)时间:184年;
(2)领导者:张角;
(3)名称:黄巾军;
(4)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5)特点:有组织,规模大。
4.过程:
(1)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官府发动猛烈进攻;
(2)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进行镇压。
5.结果:由于缺乏军事经验,张角又因病去世,起义军被镇压。
6.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反映了当时的百姓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情绪,表达了他们不甘心受压迫敢于反抗的意志。
课后活动
1.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释放奴婢;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发土地。
2.认识图片,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