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7 11:1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
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作者介绍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
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
文学知识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序:一种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文学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铭: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背景链接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三国志·诸葛瞻传》
《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五次出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
划分节奏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文言字词: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精力集中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夫君子之行 古义: 名词,操守、品行 今义:行为、行动
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文言字词: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做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做动词,立下志向)
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问、学业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歌以咏志 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文言字词:特殊句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是“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将复及何又”,怎么来得及。
文义疏通
  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操守、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文义疏通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动,学习
名,学问
文义疏通
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疾行,指迅速逝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消失
重点探究
文中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开篇即以“君子之行”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告诫他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淡泊宁静,志存高远。
重点探究
文中关于品德的培养,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答: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章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一正一反,进行对比论证,让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重点探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答: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重点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广学、惜时。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重点探究
找出文中有两句话常被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找出这两句话,分析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作者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重点探究
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答:不矛盾。“淡泊”和“宁静”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随堂测试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D
理解性默写
《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