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年),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学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的写法。
(4)感受文中平实质朴的语言,领会作者所抒发的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创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
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题为《母亲的回忆》。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于是,1984年秋季,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文体常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那么什么叫回忆录呢?
回忆录主要是记叙文体裁,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回忆录就是回忆自己或者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这类文章取材范围广泛,可以写历史事件、人物片断,也可以写日常生活;可以写人为主,也可以记事为主。回忆录的写法比较灵活,因回忆的内容、题材和对象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写作这类文章,一般要求选材典型,叙事真实,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圈点和旁批,体会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
佃农 韶关 私塾 祖籍 溺死
劳碌 艰苦 榨油 妯娌 周济
衙门 差役 外甥 不辍
词语解释
东挪西借:到处挪借款项。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16、17):卒章显志,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无限怀念之情。
研读课文
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交代写此文的缘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点明此文的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点明全文的叙事线索:“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
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概括层意。
第一层(2~7):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在家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品质。
第二层(8~13):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朴素的阶级觉悟,在“我”求学和革命道路上的付出,并介绍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第三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研读课文
第一层记述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第2、3自然段: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第4、5自然段:“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第6自然段: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第7自然段: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研读课文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家人积极配合、齐心协力的场景。
研读课文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和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过渡句,承上启下。“和平”在这里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特点。
研读课文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高度;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作者以此对上述这些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研读课文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敬爱母亲、怀念母亲的真情实感。
研读课文
第二层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哪四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退佃搬家 遭遇天灾 送子读书 支持革命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朴素的阶级意识,表现了母亲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研读课文
第8自然段中,在“我”家经历了“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后,“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没有灰心”“同情”“反感”,表现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研读课文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因为母亲从切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朴素的阶级意识,并且启发了“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母亲了解“我”所做的是有益于劳苦大众的伟大事业,所以“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表明母亲是一个支持革命、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信赖。
研读课文
第11、12自然段还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事件
第11自然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继续劳动”。
第12自然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精神品质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感情
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研读课文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作用: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来发表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作者的感谢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
思考:第14、15自然段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能。这两个并列的段落分别与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的两个层次紧密呼应。第14自然段写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这是从第2~7自然段的回忆内容中自然引出的感情,呼应第二部分第一层。第15自然段写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则呼应第二部分第二层。所以不能互换。
研读课文
第16自然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悼念母亲的离去。
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研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研读课文
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研读课文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表达了“我”至悲至哀的悼念之情,呼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课文主旨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尽忠于党和人民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引出回忆
回忆母亲,赞扬母亲,感谢母亲
再次表达哀痛,表达报答决心
布置作业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佃农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D
布置作业
(2)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①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A.劳累 B.劳碌)
②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A.支持 B.支撑)
③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 B.管教)
④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沉重 沉痛)
B
A
A
B
布置作业
(3)写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
②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
③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
抒情
记叙
议论
(4)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