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秋季新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概述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梳理并讲述中国原始社会诞生早期文明的历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观看视频、识读图片,同桌合作,举例说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考古发现所体现的社会特点,归纳出当时已出现早期国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地图分析、绘制时间轴,论证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阐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通过合作阅读、分析史料,讲述炎黄联盟、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对比考古发现,解释传说与真实历史的辩证关系,分析华夏族形成的历史特点,提升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文明密码,中华发轫
一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15页,梳理并讲述中国原始社会诞生早期国家的历程;进一步解读材料,说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早期城市
人口增长,区域集中
对内统治
统治阶级
(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祭祀权力)
VS
被统治阶级
阶级产生
贫富分化
加剧
私有制产生
早期国家产生
剩余产品
出现
对外战争
农业、畜牧业发展
生产力
发展
牛河梁遗址女神像
文明密码,中华发轫
一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15页,解读材料,梳理并讲述中国原始社会诞生早期文明的历程,说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王巍(权威考古专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
如何证明中华文明的诞生?
南北迭新,最初中国
二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在流域
距今5300-4300年前
浙江余杭
长江流域
距今4300-4000年前
山西襄汾
黄河流域
任务二:寻觅最初中国,分组合作,阅读教材16-18页、119页,参考探源图册和视频指南,在良渚古城、陶寺古城两大遗址中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项考古发现,介绍其反映的社会特点。
央博复原良渚王形象
▲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不同墓葬规格的随葬品
(根据出土文物和姜军《良渚文化综述》整理)
▲良渚玉琮及其上“神徽” ▲大量碳化稻谷 ▲城市复原图
阶级分化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可能形成统一崇拜对象
进入文明社会
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良渚古城·考古例证】
任务二:寻觅最初中国,分组合作,阅读教材16-18页、119页,参考探源图册和视频指南,在良渚古城、陶寺古城两大遗址中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项考古发现,介绍其反映的社会特点。
▲铜齿轮形器
▲兽面形玉饰
▲彩绘龙纹陶盘
▲陶寺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观象台模拟复原图
▲朱字符号陶壶
【陶寺古城·考古例证】
央博复原陶寺大祭司之女形象
阶级分化严重
城市存在高等级建筑
证实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书写符号
进入文明社会
任务二:寻觅最初中国,分组合作,阅读教材16-18页、119页,参考探源图册和视频指南,在良渚古城、陶寺古城两大遗址中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项考古发现,介绍其反映的社会特点。
中原引领,文明格局
三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5300-4300年
距今约4300-4000年
距今约3800-3500年
原始农业诞生
河姆渡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二里头文化遗址
文明诞生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半坡遗址
任务三:绘制所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展时间轴,观察分布地图、文物图片,从时空分布的角度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有何特点
空间
各地起源
中原引领
中原引领,文明格局
三
任务三:绘制所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展时间轴,观察分布地图、文物图片,从时空分布的角度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有何特点
中原引领,文明格局
三
任务三:绘制所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展时间轴,观察分布地图、文物图片,从时空分布的角度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有何特点
红山文化玉龙 凌家滩遗址玉龙 牛河梁遗址玉猪龙 陶寺遗址彩绘蟠龙纹陶盘
(距今约6000-5000年 )(距今约5800-5300年 ) (距今约5800-5000) (距今约4300-4000年)
(属红山文化)
多元一体
文明映射,华夏传说
四
任务四:自主阅读教材、人物信息,讲述中原引领的文明格局下诞生了哪些远古传说?梳理炎黄联盟形成、发展的过程,列举传说中炎黄之后的著名部落首领及事迹。
炎帝,号神农氏。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号轩辕氏。
传说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禅让制:通过民主推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
——《韩非子·十过篇》
汉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任务五:小组合作解读材料,结合所学考古知识,分析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探讨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华夏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古者舜耕历山……” ——《墨子·尚贤中》
“平阳侯国……尧都此。”——《后汉书·郡国志》
考古研究已经使我们窥见相当于传说中尧、舜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真相。已有不少报道的襄汾陶寺遗址,其年代上限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400年间,下限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正好与尧舜传说的时代大致相当。
——李学勤《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光明日报》2005年
≠
考古发现证实部分
蕴含一定
历史史实
课堂小结
文明诞生的标志
私有制、阶级、国家
考古实证
远古传说
良渚古城
尧舜禹
陶寺古城
炎黄联盟
禅让制
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华夏族逐渐形成
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往何处去?
当堂演练
1.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2.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包括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其中的青铜面具(如下图)独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见证了古蜀国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这说明( )
A.中华民族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四川地区青铜工艺水平居全国首位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D.中华民族已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
3.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指的是传位贤者。到禹和启时期,变为传位于子,即王位世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阶级压迫出现 B.分封制的瓦解
C.生产力的发展 D.道德水准下降
B
A
C
当堂演练
4.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开展一次主题为“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研学旅行,邀你参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学日记《良渚先民的活动想象》
5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一带的良渚先民们,学会了使用陶器等工具,用原始文字来交流或记事,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先民们拥立了自己的国王,国王用玉器标识身份和表示对神的崇拜。国王等贵族组织大量平民兴修水利,修建宫殿城市,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良渚王国迈进了文明时代。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文物。
(如右图所示)
选取材料一、二中相关联的两个信息点,提炼一
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刻符黑陶图足罐
(刻画符号)
玉琮
示例
观点:良渚先民进入了农耕时代。
论述:良渚先民生活在今天长江中下游,会使用陶器等工具,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
结论:良渚先民已经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何以中华·文明初曦”年级考古成果主题科普展
展板三、展板四的制作
分层作业
1.分工:学生分组,组内分层进行展板制作
A层——设计展板布局、进行文字撰写
B层——进行展板绘制、精选C层同学提供的展示资料
C层——多样化搜集佐证5000年文明史的资料
2.要求:
资料范围——本课所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成果。
文字撰写——史论结合、清晰条理、言简意赅、科普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