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和第⑦中画线的句子。
(1)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2)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3.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示爱
廖玉蕙
①女儿常常给我灌迷汤。我的文章写好了,念给她听,她总是再三赞叹:“妈,你写得真好!你真的好棒哦!”
②女儿听完还不算,还总要把稿子拿过去,自己再看一遍,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③我偶尔买了新衣,在镜子前顾影自怜时,女儿总在一旁全程参与,并不厌其烦地给我打气:“这件衣服真好看,以后你不穿了,不要送给别人,就送给我好吗?”
④家里的白板上,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道谢或道歉的话,甚至一些示爱的文字。有时,我在学校上了一天课,精疲力竭地回到家,看到女儿上学前在白板上留了这样的话:“亲爱的爸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女儿敬上。”
⑤霎时间,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
⑥那年,父亲过世已有一段时日,母亲心情抑郁,寡言少语。为了排解她的寂寞,我们接她北上和我们同住。母亲一向手脚伶俐,在那一段时日里,她总是抢着帮我做饭。我当时除教书外,还得去上博士班的课程,有了母亲的帮忙,我少操了不少心,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精神上都受益良多。
⑦一日,我在理工学院教完早上的四节课,又赶着下午两点去东吴大学当学生。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总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新鲜饭菜,相较于以往潦草的简餐,有母亲在的日子,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我尽管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从来未曾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感受呢?我不是常常因为女儿的甜言蜜语而觉得精神百倍吗?难道我的母亲就不想听她女儿的感谢吗?
⑧车程蛮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勇气。我决定一进门就启齿。然而,当房门一打开,母亲绽开笑靥,朝我说:“回来啦!吃饭啰……”
⑨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我觉得有些懊恼,决定再接再lì,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就简单了。”
⑩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扭,而我却这般费力!
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回来吃。”
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便急急地奔进书房,取了下午要带的书,仓促地夺门而去,心情比当年参加大专联考还紧张。
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悄悄地打开门进屋,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一边打点着菜,一边唱着歌。
5.根据拼音写汉字:再接再lì( )
6.阅读第①—④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女儿向“我”“灌迷汤”的具体表现。
(1) ;
(2)我试穿新衣时,女儿全程参与并不厌其烦给我打气;
(3) 。
7.阅读第⑦— 段,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我”的心理活动
回家的途中 “我”想起母亲的帮忙,感觉幸福,想向母亲表达感谢 自责、培养勇气
一到家 “我”错失了表达的最好的时机 (1)
吃饭时 (2) 心不在焉
饭吃完了 “我”勇敢地向母亲表达了自己的幸福感受 (3)
8. 段划线句表达效果是
9.从全文看,下列对以“示爱”为标题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标题“示爱”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结构清晰。
B.“示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女儿向“我”示爱和“我”向母亲示爱。
C.“示爱”点明要用语言说出心中对亲人的爱就可以了。
D.“示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向亲人表达你的爱意。
阅读《山中的小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作者说“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请结合文章第①②段内容,谈谈你对“雄伟”“温柔”的理解。
11.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1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的,并分析其作用。
13.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等“山中的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上花间
陈敬黎
①我的家在云上,在花间。那里的天湛湛蓝蓝,那里的云浩浩瀚瀚,那里的花四季有开。
②那年,我考上了武汉一所名牌大学,算是云上花间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我离开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去大武汉上学的那一天,乡亲们提着选了又选的大鸡蛋,提着精而又精的腊肉,老老少少聚在我家吊脚楼前,装进父亲送我去武汉的背篓里。
③父亲背着那只满载老老少少乡亲希冀的背篓,我幺叔牵着马,我坐在马背上,在全村人的期盼中踏上了那条唯一通往山外的羊肠小道。那条小道要经过一段陡峭的叫扯根坡的崖壁,我们一路小心翼翼,走了两天才到县城,再搭班车去武汉。
④大四暑假,我终于踏上了这条回家的路。一路上,从车窗外看到我的母亲河清江,蓝天白云、四季花事,一切都让我觉得熟悉。走过扯根坡大悬崖时,车上有人吓得连声尖叫。终于,提心吊胆地回到了我的家。
⑤第二日,我幺叔和村里的几个青壮年男人得知我回家的消息,相约到我家里来坐。说了一些闲话后,幺叔抬头对我说:“我们几个人商量过,打算打通扯根坡,从悬崖上修一条路出去。”
⑥“那个工程量太大,我们得有思想准备。”我没有说“你们得有思想准备”,是因为这条路也关系到我,他们是来找我这个读书人讨说法的,我不能泼冷水。
⑦“愚公都能移山,我们一代人打不通,就两代人,两代人打不通就三代。我就不信这条路通不了,我们世世代代就只能困死在这大山里。”幺叔坚定地说。
⑧“那我请两个学测绘的同学来测路基。”我表示了对他们的支持。“不用了,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条道上走,早就用脚测出了路基。”幺叔又坚定地说。
⑨第二年开春后,我收到了我爸写来的信,他告诉我,在幺叔和刚的带领下,修建公路开工了。
⑩我捧着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心情越沉重。沉默良久后,我对自己说:“该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了!”我在课余走出校门,开始做社会兼职赚钱,把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存在一本存折上,并给这本存折取了个名字,叫“壁挂公路专款”。
几个月后我毕业了,分配在武汉工作。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后,我连同那笔“专款”一起,全部寄给了幺叔,委托他代我为那个壁挂公路买雷管、炸药,算是专款专用。
一年后,我又收到了我爸的来信。他在信中说,村里那段路已经修好了,公路已经修到扯根坡了,现在进入修路工程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路段,要在悬崖陡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接下来的日子,我等待着家里的来信,期待那条“天路”修通的好消息。可是又一年后我收到父亲传来的噩耗,幺叔跟几个年轻人一起把麻绳捆在腰上,吊下悬崖,在崖壁上打炮眼,但身上的麻绳绊在锋利的石头尖上,磨断了,他摔下悬崖死了。我捧着信,手在颤抖,欲哭无泪。
接下来的几年,我在武汉结婚生子,心却一直悬在我家乡的那条“天路”上。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村村通等政策的不断落地,悬在我心上的壁挂公路,历时10年,终于通车了。那条玉带上蜿蜒行驶的大小车辆。人定胜天!我与妻儿下了车,用脚丈量着这条“天路”的长度。
这年春节,我带着妻儿回家。我们坐车一出县城,突然看见通往我家的那条乡级公路变成了宽阔的沥青公路。当汽车拐进到壁挂公路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连接那云上花间的盘山玉带,仿佛一把打开崇山峻岭的钥匙,直插云霄。我们惊艳于这条玉带的壮观,惊诧于在那条玉带上蜒行驶的大小车辆。人定胜天!我与妻儿下了车,用脚丈量着这条“天路”的长度。
我的家在那条玉带连通大世界的云上花间。今日,这条以愚公移山精神震惊人世的壁挂公路,吸引了无数山外来客来看这蜿蜒在云上花间的人间奇景,久久不愿离去。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客观真实,亲切自然,表达出“我”对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
B.幺叔是一个不信天、不认命的汉子,他想要打通出去的路,为家乡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C.文章第⑧段画线句中幺叔拒绝“我”的支持,是因为他不相信“我”学测绘的同学的专业能力。
D.文章最后一段表现出“我”对家乡人民“愚公移山”精神的敬佩并点明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15.阅读文章第⑤~ 段,概括主要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文字。
① →“我”通过父亲的来信了解修路情况,并做起兼职赚钱用作修路的专款→② →③
16.文章第⑩段,“我”读父亲的来信时,“越读心情越沉重”并“沉默良久”,“我”当时在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将“我”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母亲和书》,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和书
赵丽宏
①又出了一本新书。第一本要送的,当然是我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最关注我的,是她老人家。
②母亲的职业是医生。她是一个受到病人称赞的好医生。看到她为病人开处方时随手写出的那些流利的拉丁文,我由衷地钦佩母亲。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是个严肃的人,她似乎很少对孩子们做出亲昵的举动。而父亲则不一样,他整天微笑着,从来不发脾气,更不要说动手打孩子。因为母亲不苟言笑,有时候也要发火训人,我们都有点怕她。记得母亲打过我一次,那是在我 7 岁的时候。那天,我在楼下的邻居家里顽皮,打碎了一张清代红木方桌的大理石桌面,邻居上楼来告状,母亲生气了,当着邻居的面用巴掌在我的身上拍了几下,虽然声音很响,但一点也不痛。我从小就自尊心强,母亲打我,而且当着外人的面,我觉得很丢面子。尽管那几下打得不重,我却好几天不愿意和她说话,你可以说我骂我,为什么要打人?后来父亲悄悄地告诉我一个秘密:“你不要记恨你妈妈,那几下,她是打给楼下告状的人看的,她才不会真的打你呢!”我这才原谅了母亲。
④我后来发现,母亲其实和父亲一样爱我,只是她比父亲含蓄。上学后,我成了一个书迷,天天捧着一本书,吃饭看,上厕所也看,晚上睡觉,常常躺在床上看到半夜。对读书这件事,父亲从来不干涉,我读书时,他有时还会走过来摸摸我的头。而母亲却常常限制我,对我正在读的书,她总是要拿去翻一下,觉得没有问题,才还给我。当她看到我吃饭读书,她一定会拿掉我面前的书。一天吃饭时,我老习惯难改,一边吃饭一边翻一本书。母亲放下碗筷,板着脸伸手抢过我的书,说 :“这样下去,以后不许你再看书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你现在这样读法,会把自己的眼睛毁了,将来想读书也没法读。”她以一个医生的看法,对我读书的坏习惯做了分析,她说 :“如果你觉得眼睛坏了也无所谓,你就这样读下去吧,将来变成个瞎子,后悔来不及。”我觉得母亲是在小题大做,并不当一回事。
⑤其实,母亲并不反对我读书,她真的是怕我读坏了眼睛。虽然嘴上唠叨,可她还是常常从单位里借书回来给我读。《水浒传》《说岳全传》《万花楼》《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就是她最早借来给我读的。我过 8 岁生日时,母亲照惯例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还买了一本书送给我,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哪个孩子生日能得到母亲送的书呢?
⑥中学毕业后,我经历了不少人生的坎坷,成了一个作家。在我从前的印象中,父亲最在乎我的创作。那时我刚刚开始发表作品,知道哪家报刊上有我的文章,父亲可以走遍全上海的邮局和书报摊买那一期报刊。我有新书出来,父亲总是会向我要。我在书店签名售书,父亲总要跑来看热闹,他把因儿子的成功而生出的喜悦和骄傲全都写在脸上。而母亲,却从来不在我面前议论文学,从来不夸耀我的成功。我甚至不知道母亲是否读我写的书。有一次,父亲在我面前对我的创作问长问短,母亲笑他说 :“看你这得意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你儿子一个人是作家。”
⑦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下子变得很衰老。为了让母亲从悲伤沉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们一家三口带着母亲出门旅行,还出国旅游了一次。和母亲在一起,谈话的话题很广,却从不涉及文学,从不谈我的书。我怕谈这话题会使母亲尴尬,她也许会无话可说。
⑧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套自选集,四厚本,一百数十万字,字印得很小。我想,这样的书,母亲不会去读,便没有想到送给她。一次我去看母亲,她告诉我,前几天,她去书店了。我问她去干什么,母亲笑着说 :“我想买一套《赵丽宏自选集》。”我一愣,问道 :“你买这书干什么?”母亲回答 :“读啊。”看我不相信的表情,母亲又淡淡地说 :“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说着,她走到房间角落里,那里有一个被帘子遮着的暗道。母亲拉开帘子,里面是一个书橱。“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我过去一看,不禁吃了一惊,书橱里,我这20年中出版的几十本书都在那里,按出版的年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本也不少,有几本,还精心包着书皮。其中的好几本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
⑨看着母亲的书橱,我感到眼睛发热,好久说不出一句话。她收集我的每一本书,却从不向人炫耀,只是自己一个人读。其实,把我的书读得最仔细的,是母亲。母亲,你了解自己的儿子,而儿子却不懂得你!我感到羞愧。母亲微笑着凝视我,目光里流露出无限的慈爱和关怀。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爱更美丽更深沉呢?
(有删改)
18.文中通过写“母亲和书”的相关事件,体现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关注我的,是她老人家”。阅读全文,概括事件。(每空限10字以内)
限制我所读书的内容( )( )( )( )
19.阅读全文,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当着邻居的面用巴掌在我的身上拍了几下”一句中的“拍”字,写出了母亲顾全大局,严厉不失慈爱。
B.第⑥段通过对比父亲和母亲对子女成功的不同表现,突出了母爱的含蓄。
C.第⑨段结尾运用设问句,“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爱更美丽更深沉呢?”直接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
D.文章以“书”为明线,以“母爱”为暗线,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感激之情。
20.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1.本文语言平实,字里行间饱含真情。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画线句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清水沟人家
①一九七五年,七岁的我,在老家清水沟读一年级。我是家里老幺,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这一年,十七岁的大哥在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下,到湖北去修铁路。
②清水沟地处边远,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要是有的家庭有亲人在外面闯世界写信回来,必然要请杨眼镜去读信并且代写回信。杨眼镜个子不高,瘦,戴一副酒瓶底儿厚的黑边眼镜,走路喜欢背着手,低着头,身子往前倾,步子缓慢,悄无声息的,好像是用脚尖走路又怕踩到路上的蚂蚁似的。杨眼镜是那时我们村子里唯一的高中生,并且还是在当地最好的学校读的高中。我大哥离家去修铁路后的第四十五天,我妈收到了大哥的来信。
③我爹我妈把邮差领到了我们家里。到家时太阳已经偏西,我妈对我爹说,你烧好肉,再烧点开水,给客人喝;坛子里还有米,你先淘好煮上,我去请杨眼镜来我们家吃饭。
④不大一会儿,我妈和杨眼镜来了。杨眼镜看了一眼正在喝水的邮差,轻轻坐下,随即又站了起来,把他随身背着的一个黑布包(包里放着笔墨纸砚)从肩上取下来,放到我家乌黑的供桌柜前。
⑤我妈双手把信封递上,杨眼镜双手接过,举到面前,对着灯看了看,说,这娃的字写得不赖。又说,加把柴把壶里的水烧开。我妈照做。
⑥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壶盖叮叮当当地响,壶嘴冒着白气。杨眼镜从布包里取出一根薄薄的竹签,把信封的一端伸到壶嘴处,让白气喷在信封上,之后用竹签伸进信封的一角,轻轻地挑,信封就毫发未损地被打开了。杨眼镜端端正正地坐在屋子正中的凳子上,我和我爹我妈像小学生一样端端正正地坐在对面,听杨眼镜念信。杨眼镜的声音好听极了,每一句话都像夏天的清泉缓缓地流过我们的心田。
⑦读罢,杨眼镜说,你们要跟大贵说些什么?
⑧我妈说,就说只要他好好的,我们就放心了,叫他不要担心我们,我们什么都好好的,小旺的学习好得很,他爹和我的身体也好得很,叫他要注意休息,一定要吃饱穿暖。
⑨我爹说,给大贵说,我们家自留地里的青菜叶长得好得很,家里的那头小猪也长得快得很,一个多月就长了好多斤。
⑩我说,告诉我哥,说我想他得很,他修好铁路一定要回来带我去坐火车。
等我们都说完后,杨眼镜说,你们到火塘边去吧!我写好念给你们听。
我们一家和邮差就坐在火塘旁,都不说话,怕影响杨眼镜写信。杨眼镜低着头,一声不吭,在煤油灯下认真地写信。我妈低声对我说,你看你三爷多用心,你读书就要像你三爷一样认真,听进去没有?我连忙点头,看着杨眼镜端端正正写信的模样,崇拜极了。
当我妈把饭菜烧好时,杨眼镜的信也写好了。他抬起头,做了一个扩胸运动,说可以了,过来我念给你们听吧!没问题的话,就请邮差明天一早带回镇里寄出去。
杨眼镜抑扬顿挫地念信,这让我们再一次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想说的,他全都写进去了。杨眼镜念出来的内容,就像一个妈妈对着远方的儿子掏心掏肺地说话。
这时,邮差站了起来,从墨绿色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蓝白色的信封,说,老师,请你在信封上用你的毛笔写上地址和姓名,我的字写得丑,跟你写在信里的字不配。
杨眼镜的眼睛亮了一下,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杨眼镜写好后,把信工整地装进信封,又把封口的边折叠好,说,有糨糊吗?要封口。
我妈不好意思地说,没有。
邮差说,没事,我带回去用专用糨糊粘好,请放心。又说,信封、邮票,我会为你们垫付,不收你们钱了。你们清水沟的人真是太好了,厚道,让人感动,还有像杨老师这样的大才子,佩服,佩服!
杨眼镜笑了,脸也红了。
饭菜端上桌了,一碗切成片的腊肉,一碗酸菜洋芋汤,还有一盆青菜。这是我家除过年外最高规格的饭菜了。
邮差显然是饿坏了,他把一片腊肉放在米饭上,用筷子一扒拉,连肉带饭一大口,囫囵地嚼一两下就吞进肚里。他用手背抹了抹嘴角的油,赞叹说,我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肉。杨眼镜吃饭很斯文,细嚼慢咽的,每吃一口饭,就会用手扶一下他那酒瓶底儿厚的黑边眼镜。吃完饭,杨眼镜客气了几句,站起身就往门外走。我妈说送他。他说,不用,在这地方混了半辈子,哪里有棵树,哪里有道坎,我闭着眼睛都知道。
第二天早上,太阳刚露出半张脸,邮差就背着包走上山路了。我们一家站在土坎上,向他挥手。邮差走出好远了,还回过头来说,清水沟的人太好了,以后一有你们的信,我就及时送来。
(选自2024年6月7日《光明日报》)
22.信是文章的核心物件,文章通过“信”展开了故事情节,请将下面情节补充完整。
收到大哥来信→ →请杨眼镜写回信→杨眼镜念回信→
23.杨眼镜为什么能得到清水沟人的尊敬,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杨眼镜的声音好听极了,每一句话都像夏天的清泉缓缓地流过我们的心田。
2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杨眼镜的眼睛亮了一下,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26.邮差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7.邮差说“清水沟的人太好了”,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清水沟的人“好”在哪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是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他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②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黑板上写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作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④天才绝对出自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表示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什么都得管。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些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更加令人喜爱。
28.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括。
29.按要求完成以下两个小题。
(1)“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30.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后来却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31.文章第②段写道:“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谈谈你从文中钱学森的那几句“老实话”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①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原以为春天到了,寒风已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有一日傍晚我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阵阵发冷,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
②不料,体温计坠落,摔成两截。
③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④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⑤我少时对水银的了解,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里面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给一对童男童女灌注水银来为他老娘殉葬。在出殡的行列中,凄惨的童女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却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我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⑥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
⑦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她不是本地人,住在教师宿舍里。因为没有食堂,她得自己弄吃的,所以我常在清晨去生产队的豆腐房买豆腐时遇见她。因为怕她,又因为豆腐房总是哈气缭绕,面目模糊,我假装没看见她,溜之乎也。
⑧为什么怕她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示她的。
⑨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恋人在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⑩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解放了,该同声庆祝,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大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脸盆。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按她的年龄,应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了。
我不知当年的这位班主任老师的长辈,是否有出自旧学堂的,她的一些教育方式,私塾痕迹明显,教育为主,体罚为辅,在今天可能会遭到众口一词的谴责。但试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荒僻的山镇,一个有抱负的教师,面对着一群天性顽劣的野孩子,她最直接有效的教书育人方式,也许就是恩威并施。她用教鞭打了那么多孩子,可没一个因之受伤,可见她心里是有轻重和尺度的;当她把砖头抛向你,让你蹭掉手上的皴时,尽管你满心不快,但至少让你从此后注意个人卫生,时常用温水泡手,让它们散发出我们那个年龄的手,本该有的鲜润光泽。
再回到体温计碎裂的那个夜晚吧。我关了厅里的灯,借着卧室的微光,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全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有删改)
32.阅读全文,作者对老师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3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原以为春天到了,寒风已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4.文章结尾写道:“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5.本文题目是“水银花开的夜晚”,但却对班主任着墨很多,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6.有人说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充满温情而富有诗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梁利华
①我的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是一个很识大体的女人。从小没有读过书,是她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吧,所以才对我们三个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因为在她的观念里,读书才有本事,读书才有出路。
②母亲说,外公年轻的时候经历一番波折,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并活着回来了。当外公回到老家的时候,当地人民政府要授予他一个官职。外公是很无私的一个人,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他的战友。外公带着外婆去了新疆,支援新疆建设。母亲就是在新疆出生的。
③外公有六个孩子,母亲是家里的老三,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大姨很早就结婚生子了,大舅一直在读书。母亲说,大舅读书的很多费用是靠母亲和外公去集市上卖菜,还有全家人省吃俭用攒下的。母亲说,那个时候外公的几个兄弟都欺负外公,因为外公无钱无势。母亲就无论多艰苦都供养我大舅读书,她觉得家里有一个人读出来就没人敢欺负他们了。大舅也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当了小学校长,后来当了初中校长,母亲说,当时她也很想读书,但外公不允许。外公有旧思想,只允许儿子读书,不允许女儿读书。母亲说,当时的夜校学费只要两元钱一学期,外公都不允许她去读,就让她在家干活儿,带弟弟妹妹。母亲说,她每次都带着我的两个舅舅和小姨,在教室门口听里面的人读书。母亲就这样带着她的弟弟妹妹在教室外面站了两个多月,外公还是没有让她读书。后来,母亲狠下心再也不去夜校了,读书的愿望彻底破灭了,她就努力干活儿,努力挣钱,供养我大舅读书。母亲说她做梦都在读书,经常梦到考试很多题目不会,然后惊醒。直到我们出生,母亲说她再也不做那些梦了,或许她的读书梦有寄托了吧。
④母亲从小爱美。她和我外公去集市上卖菜,她就喜欢去看最新的布料,等钱攒够了,她就去买回来,自己做衣服。她的绣花技术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我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穿的虎头鞋,还有披风,都是母亲绣的。母亲还会剪头发,村里很多人都是让母亲去给他们剪头发,母亲也从不收钱。我们三个从小到大的头发都是母亲剪的,我们从不去理发店。母亲的能干及她的手艺被村里很多人家看中,他们纷纷上门提亲。母亲说,有一家当时孩子还在读高中,父母都是老师,也上门提亲,被母亲拒绝了。因为她觉得男方还在读书,以后要是大学毕业就会看不上她,所以她主动拒绝了。现在想想,母亲真的不是一般的女子。后来也有很多人提亲,母亲都拒绝了,主要是她还想再帮家里几年。直到她年龄实在太大了,在二十三岁那年被我外公和大舅逼着嫁给了我父亲。
⑤母亲说,结婚前她都没仔细看过我父亲,当父亲到家里来提亲的时候,外公和大舅都不让她看一眼,就怕她看了依然不愿意。当时她偷偷从门缝看了一眼,也没看清楚,就这样和父亲结婚了。
⑥结婚后母亲才知道,父亲是他们村最穷的一家,那个时候还在吃救济粮。我也还记得当时住的房子就是泥巴和稻草盖的房子,村里其他人家都盖起了砖瓦房。但母亲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嫁给父亲后就开始为了这个家操劳,并生儿育女。母亲在父亲外出卖生姜期间,一个人带着我们姐妹俩。自己收麦子,自己打场,自己种生姜。母亲从不怕苦,不怕累。在父母的努力下,我们家终于吃上了白面馍馍,也盖起了砖瓦房。后来,父亲带着母亲、姐姐、我、未出生的弟弟到武汉落地生根,又经过辛辛苦苦地打拼,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把我们三个拉扯大。
⑦我真的感谢母亲的识大体及她的智慧,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她和父亲都坚持让我们三个读书,而不是让我们像亲戚家的孩子一样小学毕业后就出去打工。后来,我读大学本科,读研究生,母亲都是极力支持的。父亲和母亲从小教育我们,只要我们能读书,读到多高都供养,砸锅卖铁都供养。
⑧我是母亲生的,我的命运也是母亲改变的。这一世母女情还不够,希望来生还做她的女儿。
37.文章开头说:“我的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是一个很识大体的女人。”母亲的“识大体”在文中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38.按要求回答问题。
(1)自己收麦子,自己打场,自己种生姜。(这句话修改为“自己收麦子、打场、种生姜”好不好?为什么?)
(2)后来,我读大学本科,读研究生,母亲都是极力支持的。(体会句中加点词“极力”的表达效果)
39.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说”,请揣摩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40.文章结尾饱含深情,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理解。
41.“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本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有哪些相同点?请从语言风格和主题两方面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年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诚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发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暴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昨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洋洋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盛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搅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有些你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2022年第3期,有删改)
42.通读全文,完成以下框架图,梳理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过程。
读初中时,① ;→ ,记恨老妈;→高考之后,②
4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 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从描写的角度)
② 话语如蚕,心似桑叶。(从修辞的角度)
44.牟卉老妈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任答3点即可。
45.结合文意,请你说说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小题。
家乡的小桃树
卓然
①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桃树。
②每年春天,村了里里外外,野地里、庄稼地里、小河边,昨天还是荒草漫野,夜里一阵儿春雨,第二天早晨就会到处冒出一株一株鲜嫩的小桃树苗来。小桃树苗只有几片叶子,叶尖上滚动着一颗两颗晶莹的露珠儿。小桃树的叶子太嫩,似乎承受不了那一两颗露水之重,于是会微微抖动,越抖动越显得清秀,越让人爱怜。
③看见春天的野地里有那么多小桃树苗,我就想把所有的小桃树苗都移回来,种在我们家的屋前屋后。遗憾的是,我没有能够移活过一棵小桃树,那么多小桃树都因为我移栽的方法不当而殒命。救活一棵小桃树,成了我多少年的一个心愿。
④人只要立志做成一件事,机会总会有,也一定会成功。后来,我在自家院子里辟了一个小小的园圃,比窗户大,比屋门小。疏松土壤后,掘一个小坑,浇一瓢清水,埋一粒桃种。我天天等,等桃核发芽,等小桃树破土而出。
⑤第二年春天,果然就有一棵亦弱亦嫩的小桃树苗,从土里拱出来了。一个鲜活的小生命,从大地间突然跳出来,跳到我的面前,跳到我那个小小的园圃里。像一根羽毛,颤颤巍巍,立在小园圃中间,小风轻轻吹过,似乎就有折茎的危险。我小心侍弄,精心呵护,给它浇水,还给它埋了蛋壳当肥料,紧张到手忙脚乱。
⑥小桃树一年就会变一个样。头一年像一根筷子,第二年就像一根竹子。
⑦果然是桃三杏四。三岁时孕了花蕾,先是裹着白毛的小苞,缀在红润的细枝上, 春风一夜便拱码毛茸茸的萼,成了淡绿的蓓蕾。继而是淡粉的花苞,接着就怒放了。粉嫩的花儿,在春风中舞蹈,在枝头上招摇。我激动得把那些开放的花儿数了数,是七朵;又数了数,还是七朵。七朵桃花,恰如七仙女,点燃了七盏明熠熠的小灯,从天而降。七朵桃花,又像是七位诗人,在细细的桃树枝上,题写了七首抒情诗。
⑧可惜的是,还没等这些小灯给世界照出个明儿,它们就倏地熄灭了。小桃树那一年没有结桃子,过了一年,也没有结桃子。小桃树生病了。一种叫“雨汉”、 学名“瓢虫”的小东西,密密匝匝地藏在叶子的背面吸食养料,使桃叶卷曲、发黄,以至枯萎。
⑨“砍掉吧,不但生‘雨汉’,还藏蚊子,它不会结桃子了。”朋友对我说。
⑩我先是犹豫。但我终于做出一个决定,我要给小桃树请医生。经过医治,小桃树第五年就长到了瓷碗那般粗,个子比我还要高,开了一树桃花。长长的叶子舒展开来,比柳叶宽厚、肥实,却像柳叶一样秀气、潇洒。无论早晨傍晚,无论有风无风,那柔柔的小桃树枝都一样婀娜多姿。微风中,小桃树摇起来就像是一团袅袅绿烟;月光下,圆圆的树冠就像是一颗硕大的祖母绿;春雨中,小桃树有一点矜持有一点凝重,却总是那公精神。
闲下来的时候,我会泡一杯清茶,与我的小桃树静静地坐一会儿,说说话,说说我的世界,说说我的人生。在我郁闷的时候,小桃树纤细的枝条、纷披的叶子,会垂下来,感觉就像女儿的小手,轻抗我额头,证我驱散忧愤;消除烦恼。我在小桃 树下读书的时候,树下几丛草兰、几株茉莉,会散发缕缕清芬,让我清静,让我淡泊。几只雀儿在枝头跳来跳去,嘤嘤鸣鸣,也如读书。亦诗亦文,且咏且吟,催我上进,催我发奋。每逢此时,我总会抬起头,久久地望着小桃树,深情地望着小桃树。
那一年,小桃树终于结果了。九个大仙桃,就像画的一样,却有醉人的香气素萦绕绕。我把九个大仙桃摆在中秋明月下,邀我的好邻居来,一边饮酒,一边分享桃子。
家乡的小桃树啊,如今成了我永远的记忆,我的一段乡愁。
4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乡的小桃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
B.根据第⑦段可知,小桃树开花的过程是:孕育花蕾—成为蓓蕾—长成花苞一怒放。
C.文中的小桃树不仅让“我”驱散忧愤,消除烦恼,也催“我”上进,催“我”发奋。
D.作者写小桃树;既寄托了自己的乡愁,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47.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个鲜活的小生命,从天地间突然跳出来,跳到我的面前,跳到我那个小小的园圃里。
48.请你说一说第③段的作用。
49.“那一年,小桃树终于结果了。九个大仙桃,就像画的一样,却有醉人的香气 萦萦绕绕。”“醉人的香气”指的是什么?
50.“我”与小桃树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写出两点。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符浩勇
①刚过秋分,风就软了,离寒冷还要一些日子。
②窗外,连日来阴晦的天空,不间歇地筛撒着毛毛细雨,飘得我一度恹恹的心情发潮。所幸,我的几个大学毕业后从未见过面的同学好友早就约好,今夜到我这里重叙旧情,这就像阴暗的屋子洒进来的一缕灿烂阳光。
③刚吃过晚饭,门就被敲响,准是他们来了,还早呢,咚咚的敲门声擂得好重。唉,怎么还像在学校时那样冒失。我上前打开门,不由一惊:哦,是父亲,他从乡下来了。
④父亲裹着一件半旧的大衣,头发上挂着零星的雨珠,瘦瘦的脸上一双眼睛却十分有神,背上还驮着一只鼓鼓的布袋。我脱口而出:“爸,你怎么来了?”
⑤父亲似乎显得很不安,讷讷地说:“家里闲,今早晌拔了花生,你娘惦记着你,就嘱我来送……”说完,他放下布袋,抹了抹头上的雨珠,才慢慢舒了一口气,对我巴结地一笑。
⑥我本能地问:“吃饭了没有?我来煮……”心里却有一缕隐隐怨恨。妻子到一个边远的乡镇出差去了,我自起炉灶,自然有些不便。父亲仿佛意识到什么,阻拦我说:“别煮了,我吃过了……刚才,刚才在街上。”
⑦我没有迟疑,抢过话:“别说谎,挨饿的可是你。”我执意淘米,可父亲很倔,上前拦住我,一再说在街上吃过了。
⑧说话间,我的三个同窗好友来了,两男一女。
⑨父亲显得热情过度,格外勤快,喜滋滋地端出从家里驮来的花生。花生是刚从地里拔起就用水煮熟的,吃时有一股原味原汁的香气。
⑩我的同窗好友坐定,品尝着花生,都说父亲好疼我,羡慕我有这样憨厚慈祥的父亲。
父亲拘谨地坐在一边,不时还插着话。我的同窗好友显得很客气,对他嘘寒问暖,还询问起乡下收成年景。父亲一点儿也不生分,絮絮叨叨地作答,甚至忘情地唤起我的不中听的曾在中学时就惹女同学取笑的乳名。
花生终于在说笑声中吃腻了。
我趁着父亲上洗手间的机会把一张50元钱塞给他,说:“爸,今夜影剧院演琼剧,海口剧团的《狸猫换太子》,是新剧目,你去看吧,顺便把花生壳端出去倒了。”
我深知父亲喜欢琼剧。我读中学时,每逢军坡节期,他总是跨上自行车走村串户去看。参加工作后,我不时回乡下,就买几盒新版的琼剧磁盒带给他。如今剧院正逢演戏,他当然高兴。他向大家道别,拎着一大袋花生壳出门去了。
父亲一离开,我和三个同窗好友无所顾忌,天南地北地聊起来了……
时间过得真快,夜渐渐地深了,不知不觉间,子夜已过。
我的三个同窗好友起身告辞,我送出门外,忽然记起父亲还未回来。这时候,影剧院早该散场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于是,我转身回屋,找出一件大衣,出门去找。
街上,毛毛细雨仍在飘着,寒意伴随夜幕明显地浓重了;几间临街的店铺开始打烊,回响着关门的咿呀声,我顺着剧院的方向寻去。
远远地,我就看见高大的影剧院大楼已漆黑一片,门前几盏昏黄的路灯疲倦地睁着眼睛,小商贩们已收拾起夜市的摊档。父亲,你到哪里去了?
我在影剧院门前的台阶上徘徊,向四下黑暗的角落找寻。父亲,你在哪里?
忽然,我发现一个栏杆处倚着一个佝偻的黑影。我疾步走去,哦,果然是父亲。他睡着了,手里还抓着一只煎糊的葱油饼,他或许来的时候压根儿就没在街上吃过东西……
我犹豫再三,不忍唤醒父亲,他瘦瘦的脸孔显得十分疲倦。寒意更重了,我脱下大衣,披在他单薄的身上,他却恍然醒了,不经意地对我歉意一笑……
(选自《海南日报》2015年07月05日 )
51.文中写了几件父亲来探望我时发生的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父亲冒雨为我送来花生;
② ;
③父亲独自去影剧院;
④ 。
52.结合语境,任选一句,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1)他放下布袋,抹了抹头上的雨珠,才慢慢舒了一口气,对我巴结地一笑。
(2)远远地,我就看见高大的影剧院大楼已漆黑一片,门前几盏昏黄的路灯疲倦地睁着眼睛,小商贩们已收拾起夜市的摊档。
5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父亲一点儿也不生分,絮絮叨叨地作答,甚至忘情地唤起我的不中听的曾在中学时就惹女同学取笑的乳名。
54.花生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55.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①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万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②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③马云从学校辞职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④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⑤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而且连个泡都看不到。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连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⑥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着电影里的口吻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⑦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20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⑧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吃得大家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⑨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中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⑩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他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汁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都说快食面好吃。
后来他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谷与逆境,一直都这么乐观与从容着,试问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专注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他扛不住?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辟出了一条“血路”。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56.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57.文章重点回忆了马云吃9个月泡面艰苦创业的事迹,而这9个月吃泡面的原因和感受也经历了以下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节省时间、饿时才吃→② →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④ →⑤多种味道、吃得“有滋有味”
58.分析文段⑥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59.品析文段⑦中画线句子里加点词语的作用。
6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草木编艺
李同书
①姥姥意识到我的目光停留在她的手上,脸上的笑意如蝴蝶翩跹。
②大部分时间,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被阳光拥抱的院子里,十根手指翻飞,像水面上飞舞的蜻蜓。土墙的影子大到无边,黑蚯蚓似的缝隙形成直角,茬口凹凸,像狗啃的锅饼。偶尔的鸡啼和狗吠钻进来钻进去,热闹,也静谧。没有人来,甚至风也放缓了脚步。姥姥身上有一股植物的味道,那是她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仪式。我会选择这样的日子看着一棵草或者一件草编出神,意识像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旷野游荡,(画面A)我看见姥姥被植物和成型的草编簇拥,安详而恬静的她。眼睛流露出蜜一样的光。
③我跟姥爷扯过米米蒿。那是太行堤过于茂盛的野生植物。之前姥姥跟着姥爷去了一趟太行堤。姥爷不同意姥姥上太行堤,坡陡,路况差,怕姥姥一双小脚支撑不了。姥姥脑子里摇曳着婆娑的草木,听不下姥爷的婆婆妈妈,嘟起嘴。姥爷只好牵着姥姥的手走向太行堤。
④一只麻雀在眼前飞起,划出一道亮白的弧线,姥姥举起白皙纤巧的手指,方位是摇曳在树丛下一蓬米米蒿。姥爷眼睛锐利,透过旋舞着阳光、螟虫和光斑的空气看去,一簇簇墨绿色的植物颔首微笑。是草篮上好的材料,姥姥知道姥爷明白她的用意。踩着松软的地皮,姥爷像一只鹿一样敏捷,日子不再空洞。姥姥乐此不疲,成全了姥爷和后来的我们。院子里堆满了柴草,姥姥深陷其中,仿佛一盘向日葵。
⑤姥姥白皙瘦小的双手在僵硬的草柳间飞舞,脚下堆放着一排排五花八门的成品。鸽子笼、鸟巢、小木屋、馍筐、筷笼子、笼哇、席子、蒲团,惟妙惟肖,应有尽有。姥爷隔三差五把这些东西背到集市上,没个定价,给个手工钱就出手。屋檐的橡头上,墙壁上,枣树杈上,挂满了各类编织品,像老天赐予的礼物。
⑥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惊奇和艳羡,默不作声看着姥姥。风和阳光结伴而来,姥姥送给我一个暖心的微笑。
⑦经过太行堤,姥爷把鸟巢放在草丛中,隔不多久,(画面B)鸟巢里卧着几个亮闪闪的卵,再打太行堤过,几个毛茸茸的雏鸟果冻般微微颤动。姥爷把惊喜带给姥姥,用手做了个飞翔的动作,姥姥会意,微笑掠过姥姥的脸庞。
⑧我至今保留着姥姥送给我的一只鸽子笼,荆条编织,口径方形,空间被立柱隔开,下面有活动阀门,自动开合,设计巧妙,携带方便。我把它搁置在书架上方,隔三岔五,便拿下来,擦去上面的灰尘,仔细把玩一阵。我小时候养了一对信鸽,姥姥用荆条做了这个鸽子笼,我一看到,如获至宝,几天没离手,晚上就搂着鸽子笼进入梦乡。
⑨母亲一直延续着姥姥的传统,喜欢草编。姥姥的草编大多取材草茎和庄稼秸秆,浊朴中透着灵性,匠心独运,实属难得。母亲至今喜欢姥姥用秫秸编的馍筐,几个馍筐替换着使,每个馍筐都有独特的花边,面棋子块、锯齿边。造型讲究、做工地道,装馍有别样的清香。
⑩冬季的午后,开车沿着一条紧傍太行堤的水泥路,很快来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小镇因为草编享誉鲁西南,是草编工艺的发祥地,姥姥和姥爷长眠于此。我在一个锥形的土堆前凭吊,一簇笔挺的米米蒿迎风而立。坟墓不远的草丛中,几只麻雀跳来跳去,神情淡定从容,叫声响亮悠远。我祭奠完,走进村庄,遇见旋木厂的老板。
“想多赚些钱,不干这种粗活,树越伐越少,老走别人的后路能有啥奔头,”他指着公路对面一片产业园:“草编工艺,废旧利用,还能创新,有知识产权,那才叫过瘾。”咕嘟咕嘟喝了一瓢凉水,嘴一抹:“别看草编材料简单,出口创汇呢。就他们,”抬手又指向对面,“这几年,硬是把生意做大了……都是不值钱的草木,可编来编去,就成宝了……”因为材源短缺,旋木厂只维持到年底。听说他拆除了厂房,在那片空地上搞起了草编产业园,已经初具成效。
草木有其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一直以黄土做基础,努力向天空发展,但始终颔首垂立,低调单纯,随遇而安。直到有一次,草木的华丽转身让我惊艳。草木的魂在宽敞的展览室飘荡,特有的清香透明纯净,如清澈的山泉流淌。密封的展览室采光很好,每一件草木制品都是近距离呈现,折射出一道纯天然的釉彩,让人叹为观止。一瞬间,你会觉得草木是有思想和灵魂的尤物,更令人惊叹于手艺人细腻脱俗的艺术感觉。
我想到了我的姥姥,一双灵动的手在眼前翩跹飞舞。
(选自《躬耕》2023年1期,有删改)
61.学贵有疑:陈宇飞同学在自主阅读时提出一点疑问,请你为他解惑。“选文第②段写到‘热闹,也静谧’,这两个形容词意思相反,并列在一起使用不矛盾吗?
62.学贵有法:在阅读讨论交流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这篇散文最大的亮点是语言有温度,有画面感。请你从A或B中任选一处,围绕这一角度做赏析。
63.学贵有思:如果要从候选人“姥姥”、“旋木厂的老板”中推荐一位草编手艺代言人,你认为哪一位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64.学贵有悟:在选文第 段,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参观”了草编展览室,相信你一定有所感悟。请以“非遗传承”为主题写一段话,与同学们分享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全红婵:入水微涟漪 夺冠无波澜
王 东
①8月5日下午,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决赛中,中国14岁小将全红婵无悬念夺冠。全红婵五套近乎完美的动作中,三个动作得到满分。而总分466.20分这一分数,创造了近四届奥运会该项目的得分新高。
②网友戏称全红婵是“压水花的天才”,也有人将她比作“会水花消失术的小仙女”。
③全红婵有着和她14岁的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和冷静。五套动作,全部完成得无懈可击,入水时几乎看不到水花溅起,以无与伦比的技术动作彻底征服了裁判。比赛结束后,就连她的场上对手以及她们的教练都走上前来向她表示祝贺。
④昨天的预赛是全红婵首次站在国际大赛的赛场上。她的“首秀”一度出现起伏,第三跳明显失误,仅得到47.85分。但在教练的指点之下,她很快调整心态,第四跳、第五跳均有上佳表现,最终以预赛第二名的好成绩晋级半决赛。在5日上午的半决赛中,全红婵以415.65分力压队友陈芋汐,排名第一,而且在第二跳时也拿到了满分。
⑤用“横空出世”这个词来形容全红婵并不为过。今年7月,中国跳水队公布了参加奥运会的10人名单。作为中国体坛最辉煌的“梦之队”,10人当中有9位是世界冠军。唯一一位非世界冠军,就是全红婵。她还是中国代表团400多名参赛运动员当中年龄最小的。此时,距离她入选国家队还不到1年。
⑥全红婵不仅在时间上是“踩线”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而且在年龄上,她也是刚刚“踩线”。因为14周岁是参加奥运会的年龄最低线,而2007年3月28日出生的她,距离这个标准刚刚过了四个月。
⑦据介绍,全红婵的父母都是农民,母亲身体还不太好,常年需要治病。家庭环境的艰难让全红婵变得十分坚强,也让她十分懂得体贴父母。
⑧小小的年纪,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就站到奥运会的舞台上,有人问她会感觉到压力吗?她回答说:压力很小,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实力。
⑨据她的教练何威仪称,金红婵的特点是综合能力强、爆发力突出,而且她的身体条件好,手的形状很适合压水花。另外,训练刻苦,再加上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她能在小小年纪获得奥运会金牌也就不足为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5.作者说“用‘横空出世’这个词来形容全红婵并不为过”,原因是什么?
66.第⑦段是消息结构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67.“五套动作,全部完成得无懈可击,入水时几乎看不到水花溅起”,句中的“几乎”能否删掉?为什么?
6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请你针对“网红”蹭热度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链接材料】
网红的嗅觉很灵敏,为了能蹭热度,为了流量,总会前往有热度的地方打卡。全红婵获得冠军之后,一向平静的村庄,便被围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有些网红为了能拍到一些自己感觉是冠军家独特的一面,不惜用石头垫脚爬墙,使出全身功夫拍视频,甚至连她家的菠萝蜜之树都被吹捧成“凤凰树”。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1)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 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69.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70.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71.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完成小题。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
刘真
①亦师亦父的严教授去了。他到我梦里来过,渊博严格,目光清澈,一如从前。
②十七年前,我到美国留学。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中的美国梦大相径庭,我像只迷失的土拨鼠一样惆怅。
③所幸,【甲】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仿佛在那段寡淡如白开水的留学时光里投进些香料,日子就可口起来,让我往后常常不经意想起,那段温暖、生动、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时光。
④留学之初,由于学业繁重,疲于应付,选课时就想偷懒,挑一门“中国文学”,窃以为中文到底是母语,拿个“A”应该不难。
⑤授课老师是位清癯的华人长者,银灰短发,清澈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和清冽馨香的书卷气。
⑥他开门见山:“我是严光裕,诸位选这门课无非两种,或是有情怀,或是有侥幸心理,想轻松拿学分。”到底是老江湖,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
⑦“这门课要想拿‘A’,无他,热情而已!如果学习不自觉,我就算口吐莲花,也帮不到你。”这简单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仍犹弦在耳。真诚而坦率的长者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⑧严教授常在课堂上突然提问,题目刁钻,要求严格。比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何解?”被问到的同学战战兢兢地回答完毕,他又顺势抛来一题:“译成英文”,愈发生涩。我在他门下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
⑨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是江南水乡诗礼传家的公子。我见过他年少时的照片,一个翩翩美少年,长衫芒鞋,目光清澈。他志学之年随家人移居他乡,后远渡重洋,教书育人,著文立说,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⑩同窗们公认严教授有三绝:一绝,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汉唐名家,莎士比亚、左拉歌德,杂书小说、野叟村言,他都广泛涉猎,授课时旁征博引,精彩纷呈;二绝,英文功力深厚,书写精巧优雅,口语流利地道;三绝,板书漂亮,规整遒劲,堪比书上的印刷体。
可在我心中,严教授还有第四绝——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且位居四绝榜首。
初次去严教授家吃葱油饼,缘于一节电影欣赏课。
中国文学课照例有电影欣赏。记得那次观看的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开家乡去城市游历,在流离中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感交集。突然,我最先被严教授问到电影观感。“他们是要回去的,我也必定要回去的。他们迷惘的青春无处安放,我……”离乡的孤独、学业的忧烦、前途的不确定竟让我一时语塞。我颓然坐下。下课后,我想说点什么,严教授摆摆手:“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乙】严教授的亲自下厨,和面、擀面,几次翻叠后,一个个饼坯变成漂亮的油饼,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葱油饼丝丝缕缕、层层叠叠,咸香、甜香、鲜香、醇香、齿颊留香,令人一见亲切、再见倾心。满桌的菜肴,盖不住葱油饼的香气。微黄的外皮泛着油光,薄得透明,可以看见里面镶嵌的老绿的葱花。
“当年离开江南后,一家人失了生计。我父亲就靠一间葱油饼铺子,养活三代人。我十多岁时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是家传的手艺。”或许是因为记起那段艰难却快乐的时光,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我深有共鸣,“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
“那就常来吧。”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温暖。
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
相聚的日子总是仓促。来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必须很快去报到。
“这样快?”严教授很意外。
“是学生签证的问题,”我像做错事一样,嗫嚅着,“不得不转学,没想到这么紧迫。”
临行前,严教授把结业成绩递到我手中,一个亮丽的“A”:“你有文学天分,又刻苦,虽不从事这行,也别轻易放弃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人在海外,这就是你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脐带。”他清澈的目光中装满了殷切的叮嘱。
到纽约后,学习、毕业、找工作、女儿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和严教授只能电邮往来。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的头发已经全白,目光依旧清澈。见到我们,他喜悦得像个孩子,让师母把家里的零食都翻出来,摆满一张桌子。严教授不喜欢说他自己,师母悄悄告诉我说,他脑袋里有个血管瘤,像定时炸弹一样,医生告诫务必注意休养,但他不听话,坚持每天读书写作。他问我的近况,问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诉他,女儿在家里全用中文对话,且认识几千个汉字,他显得很欣慰。
他执意留我们在家吃饭,不顾劝阻,一定要亲自下厨烙葱油饼。和面时,妻子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次,烙出来的葱油饼总差点味,不知诀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详。眼前场景,让我恍惚又回到中国文学课堂上,那清癯而渊博的长者,对他的学生真诚地说:“无他,热情而已!”
来年,那个上午,狂风裹挟着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棂,乱人心魄。忽然接到师母来电,说严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遗嘱,未惊动亲友,骨灰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挂念。
放下电话,我呆坐半晌,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往事像电影一般,舒缓而沉重地从心底浮现。那个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从唐诗里的江南走来,走进锦瑟青春,走进经史子集,走进美国的校园,走进莎翁的宇宙,走进白发如雪,走进深不可测的太平洋。
前尘种种,清晰如昨,好像从未离开过。
我如此想他。
7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与严教授的交往。阅读文章,从严教授的角度,梳理文中的情节。
① →严教授上课提问严格刁钻→② →③ →严教授亲自下厨并传授给妻子做葱油饼的诀窍。
73.请分析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74.文中划线的语句,语言形象生动,情感自然真挚。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两句的妙处。
原句:
【甲】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仿佛在那段寡淡如白开水的留学时光里投进些香料,日子就可口起来,让我往后常常不经意想起,那段温暖、生动、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时光。
【乙】严教授的亲自下厨,和面、擀面、烙饼几次翻叠后,一个个饼坯变成漂亮的油饼,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75.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严教授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至少三个点)
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③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④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A】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⑤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B】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⑥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工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⑦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她临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这一群的子女。
⑧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
(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有删改)
76.本文回忆了母亲四件事,请你从母亲的角度,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不超过15字)
77.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为人物添彩,质朴无华的句子同样饱含深情。请从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完成批注。
我选( ),批注:
78.有读者认为文章重在刻画母亲的形象,因此第⑤段中写父亲的文字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79.同学们对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探究交流,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天:名家文章是写作时可以参考的最好范例。《藤野先生》中写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多个事件,让读者感受到藤野先生的高大形象;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等事件,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平凡而伟大。从中我学到了① 的好方法。
小星:学习回忆性散文,要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比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个好劳动”直接点明了母亲勤劳、能吃苦的性格品质;本文第④段的最后两句,突出了母亲善于讲故事,善于影响别人,情感特别丰富的特点。我们在记叙事情的同时,也可穿插② (提示:表达方式)的语句。
小天:回忆性散文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③ 。像《藤野先生》,写了“我”自己的思想发展、心路历程;本文第③段,在回忆儿时的事情时,最后一句写了现在“我”的感受。
小星:我要好好读读这些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篇回忆性散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傻老头
①小镇上,有个繁忙而杂乱的路口,险情频出,他曾付出过肉绽骨折的代价。
②疗伤中,他思忖再三,决定力避悲剧重演。
③两个月后,他头戴棒球帽,手执小红旗,口衔哨子,略显僵硬地立于那路口,用欠娴熟却还算标准的动作,引导车辆与行人。
④自那以后,不管严寒酷暑,无论阴晴雨雪,朝霞暮霭中,都能看到他青松般的身姿。
⑤镇上人纳闷,指挥交通地面有交警,空中有红绿灯,哪用得着他“板鸭挤进鹅阵里——装模作样”?爱八卦的水英揶揄他脑子有问题,多管闲事。懒汉春生讥讽他喜欢作秀,好出风头。
⑥那阵子,镇上人的闲言碎语不断袭来,他无端被推到风口浪尖,屡遭腹诽口诛。但他没放弃。
⑦后来,熟悉他的也好,不认得的亦罢,镇上人都不再喊他名字,一概称其为傻老头,令他啼笑皆非。
⑧深秋一日,向晚时,离傻老头收工约一炷香的工夫,蹒跚来了个老妪,怯怯问他,去南湾怎么走?他耐心告知老妪在哪儿乘车,坐几路车,到